基于通阳理论的新安王氏内科脾胃病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医案来源
人工检索《王仲奇医案》《王任之医案》《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乐匋》中所有脾胃系统疾病的处方,及王键教授在安徽省国医堂出诊时所有脾胃病的相关处方,共收集处方例。
1.2数据的提取和处理
①中药名称采用《中国药典》(年版)予以规范。②中药类别参照中药学和《中药大辞典》,予以统一。如仙灵脾、淫羊藿统一为淫羊藿。③以药对组合形式出现的药物分别录入,如青陈皮等。④以不同部位入药的药物分别录入,如天花粉、瓜蒌、瓜蒌仁等。⑤采取不同炮制方法的药物分别录入,如生甘草、炙甘草。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
①所有病例均符合脾胃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②遵医嘱服用中药汤剂者;③所选处方中信息、方药组成、药物剂量完整。
1.3.2排除标准
①医案叙述不清晰,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②由他病继发脾胃病症状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③诊断不明确,理法方药不完整。
1.4方药录入核对
将医案信息录入Excel建立数据集,由双人负责数据的审核及整理,确认无误后,锁定备用。
1.5数据分析方法
①利用安徽中医药大学提供的“新安医学数据信息应用平台”规范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②采用IBMSPSSModeler14.1中的Apriori模块为挖掘工具,探讨所用中药之间的关联关系。③通过IBMSPSSStatistics21对中高频药物予以因子分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2结果
2.1常用中药频次分析
处方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中药为茯苓、枳壳、半夏等,频次大于次的中药见表1。出现频次较高表1脾胃病处方高频中药频次的高频对药分别为半夏-枳壳、茯苓-佩兰、瓜蒌-半夏等,频次大于90的对药见表2。
2.2常用中药药性、药味及归经分析
在例处方中共有味中药,统计性味归经的频率,即每类药物出现的频次(如)与出现的所有中药种类(如)的比值。药性方面,寒性药和温性药运用最为频繁。药味方面味苦药和味甘药运用最为频繁。归经方面,脾(胃),肺(大肠)经运用最为频繁。见表3、表4、表5。
2.3中药类别的频数和频率分布
所有处方涉及药物分类37小类,频次大于的中药类别见表6。以化湿药、利水消肿药、温化寒痰药等使用最频繁。
2.4常用中药之间的关联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药处方药对的配伍使用,我们使用IBMSPSSModeler14.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S)10%,最小规则置信度(C)95%,最大前项数4,结果见表7。
2.5常用中药因子分析
运用IBMSPSSStatistics21软件对频次中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Kaiser-Meyer-Olkin统计结果为0.,反映各药物间相关性较高,适用于因子分析。球形检验近似卡方=9.,单侧P=0.,由此可见各药物不独立存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当特征根大于1时,碎石图提示可提取出1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3.%,表明前13个因子基本可以反映中高频药物信息。为提取出具有关系的因子,将载荷系数最小值设置为0.3,此时公因子分布情况见表8。
3讨论
新安王氏内科源自于年,历经年薪火相传,誉满沪、皖、浙、赣间,效仲景之章,宗杏轩之术,扶阳、养阴兼施。王氏疗脾胃之疾治法独到。本文旨在通过数学方法来研究传统医家医案。通过建立新安王氏内科脾胃病处方数据库探讨临床经验,力求发现其一般性规律。
3.1涤痰祛浊、通阳化积以和脾胃
王氏治疗脾胃病重化痰消积,健运脾胃。由表1可知,半夏、瓜蒌、薤白,为治疗脾胃病高频药物。王氏辨治胃病,贵在通阳,灵活遣方,以瓜蒌薤白散为主方,临证加减。《金匮略》中所载瓜蒌薤白半夏汤为行气解郁、通阳散结之要方,为后世医家沿用至今。由表3、表4、表5可知,辛、温、归脾胃经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由频繁项集算法得出强关联的药物是瓜蒌、薤白、半夏、枳壳、佛手。《金匮要略》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以瓜蒌、薤白、半夏为主药,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涤瘀。心主火,属母;脾胃主土,为子,脾胃受伤,易盗母气,则心亦病也。以“胸痹心痛”代表方治疗脾胃疾患,有特定的理论依据。由表8可知,在F1上载荷最高的公因子依次为薤白、瓜蒌、九香虫、川楝子、五灵脂、佛手、瓦楞子、黄连、吴茱萸、半夏等,以“薤白-瓜蒌-半夏”为核心药物。《医学发明》言“脾经络于心”,足可见心胃同治合理性。以疗心之主方,挽胃疾之狂澜,佐以行气、活血、消食,以通阳、健脾胃、化湿邪。瓜蒌为化痰散结之要药,薤白专理气通阳以散结,半夏擅燥湿祛痰、消痞散结。王氏以上三味为核心药,涤上下之痰,通胃腑之积。
3.2清热利湿、通阳轻宣以畅气机
由频数统计可知,半夏、白豆蔻、厚朴、杏仁、白术、茯苓等,使用频次较高,杏仁一味宣通上焦肺气,以气化助湿化。白蔻仁宣通中焦,以化浊助和中;白术、茯苓益脾渗湿,促湿热从下而去。颇具“三仁汤”治疗特色,宣上、畅中、渗下并行,轻清通畅,则气机条达。由表6可知,在所有处方涉及药物中,以补阳药、化湿药使用较为频繁。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二者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而人体气、血、阴、阳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阳虚者多兼有气虚,而气虚者也易致阳虚。通阳以益气,益气以健脾,脾运则利湿,利湿以除弊,除弊以清上通下,脾胃气机通畅。化湿药能化湿利水,湿无所聚,痰无所生,则脾气健旺。由表8可知,薤白、瓜蒌、九香虫在F1上载荷最高;枳壳、藿香、半夏在F2上载荷最高;厚朴、青皮、鸡内金在F3上载荷最高。可见因子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有近似的结果,薤白、瓜蒌、半夏在王氏脾胃方中居重要地位。从药类分布上看,多集中在温阳药、理气药、化湿药等。反映了王氏内科治疗脾胃病以“通阳”理论为核心,以清热利湿,辛开苦降、和胃降逆为治疗要义。
3.3温消化滞、通阳荣脉以活气血
在全部处方中,吴茱萸、延胡索等为高频药物。吴茱萸,《本经》载其:“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延胡索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虚劳冷泻。脾失运化,不能化生布散精微则易生阻滞,瘀阻血脉。在涤痰祛浊,通阳化积,清热利湿,轻宣以畅气机基础上,温中扶阳,通脉除滞,气血双补,对脾胃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关联规则分析中,香附、佛手与核心药关联度极高。《滇南本草》中香附能调血中之气,无论是寒凝血瘀还是痰浊气滞,都具有极佳疗效。佛手功可舒肝理血气,除胃脘痞满,在王氏脾胃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处方中广泛应用具有温阳功效的药物桂枝、吴茱萸等,具有活血功效的药物川芎、延胡索等,具有理气功效的药物香附、青皮等,可见王氏以活血消癥与调血和血并重,攻补兼施,脏腑兼治,尤重温补。
编辑
张佩文
审核郭锦晨
张佩文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