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市建县九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紧紧围绕盐文化、酒文化和长征文化的发展史。社会在进步,盐文化现已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年11月5日是个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星期天。仁怀市政协文史委龙先绪主任,邀约我和政协办公室袁勇主任一道游访赤水河上游古盐道。我们早上七点从仁怀出发,沿着盐文化遗留节点旅游。
我们乘车经鲁班到茅坝,从茅坝街口分路朝杨柳井方向直奔黎民古镇。黎民镇位于仁怀市南部茅坝镇境内,地处赤水河南岸,旧时东通播州,南往水西,西去毕节,北走永宁,东北去仁怀县城。为播州、永宁两大土司交界处。这里四周高山耸立,中间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居民以刘姓、柯姓、吴姓三大姓为主,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
(黎民古镇的石牌坊,矗立在硝水井广场边上,石牌坊用青石砌筑,仿木构架结构石建筑,四柱三间门楼式。雕花绣龙,飞檐挑角,十分精美。牌坊外立柱上绣龙,形象生动,中立柱刻有对联两幅)
黎民是彝族先民最早占据的地方之一,历史上是彝族扯勒部于西晋初年设立的茅坝则溪领地,历经隋唐宋元至明代归永宁土司管辖。明万历二十八年()平播后,有四川遵义军民府的指挥佥事和贵州都司的永宁卫官等领兵驻扎于此,改称黎民镇。此后永宁卫一直在此建屯驻军,为永宁土司奢氏领地。黎民镇是播州、水西、永宁三大土司争夺的要地,历来是兵家争夺的古战场。黎民镇通往四川古蔺的必经之路笆竹沟,乃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道。笆竹沟旁是烟墩山,南明在山顶建筑烽火台,至今保存完好。《续遵义府志》记载:“在黎民镇,卓峰四望,可数十里,凡有警,在此举放烟火,以其易传远也。”烟墩山还建筑有一道、二道、三道共三层石砌战争防御工事,至今遗迹尚存。站在烟墩山防御工事旁,你会想象那古战场上狼烟滚滚、人嘶马叫的呐喊声和兵器撞击的厮杀声,感受到黎民镇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何等的重要。
黎民镇是川盐运黔的古盐道。在清代至民国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川盐运黔从四川启运过鄢家渡,经笆竹沟到黎民镇。笆竹沟青石铺的路有一公尺多宽,险处还有护拦石,历代背盐巴人在青石板路面上留下的背杵底锥磨下的印痕,有的有一公分多深,以及马帮驮盐留下的马蹄印,现在都还看得见。《续遵义府志,关梁》记载:“笆竹沟隘,距治城九十里,两山壁立,邑人陈焕章凿路通行,自黎民镇至河(赤水河)十五里,为通蜀要道。”
黎民镇经笆竹沟通往四川的赤水河渡口——茅坝鄢家渡(又名仙家渡)渡口“公渡”摩崖以及鄢家渡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摩崖石刻,年6月已列为仁怀市文物保护单位。黎民小学背靠大山,柏树成林,门前一条小溪清波流淌。学校朗朗的读书声、歌声、欢笑声,山水相宜,优雅纯净,构成了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黎民新景象。
(黎民小学广场前占地数亩的硝水井,像济南的趵突泉一样从地下冒出来的地下泉水流量大,冬暖夏凉,自古以来从未断流)
黎民小学广场前的硝水井,像济南的趵突泉一样从地下冒出来的地下泉水流量大,冬暖夏凉,自古以来从未断流。硝水泉占地数亩,泉水清澈透明。黎民古镇的石牌坊,矗立在硝水泉广场边上,石牌坊用青石砌筑,仿木构架结构石建筑,四柱三间门楼式。雕花绣龙,飞檐挑角,十分精美。牌坊外立柱上绣龙,形象生动。中立柱刻有对联两幅,正面对联:六桥通九域古道繁昌日久;两水润千畴黎民富庶天长。背面对联:硝水贯珠楼榭亭台焕彩;烟山擎日奇峰峻岭生辉。横额两面都刻:黎民古镇。从石牌坊门楼进入环绕在硝水泉四周的是宽阔爽净的广场,还有那古香古色雕刻精美木质长廊,以及距硝水泉很近的仿古建筑黎民刘氏宗祠,把硝水泉衬托得锦上添花。如此世外桃源,游人到此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赤水河柏杨坪渡口,古盐道从赤水河这里上岸经过。左起:仁怀市政协办公室主任袁勇,政协文史委主任龙先绪,陈果于柏杨坪渡口)
离开黎民古镇,我们沿着盘山公路宛延而下到了赤水河柏杨坪渡口,古盐道从柏杨坪渡口经过。柏杨坪河段风光秀丽,河水清清,让人流连,河对岸的河滩上有三位老乡在掰九香虫,看他们悠哉悠哉,自得其乐,其情其景记忆犹新。横跨赤水河的柏杨坪大桥,虽已动工但进展较慢,两岸人民殷切地希望:赤水河柏杨坪大桥早日竣工通车,造福川黔两岸人民。
(柏杨坪河段风光秀丽,河水清清,让人流连.河对岸的河滩上有三位老乡在掰九香虫)
我们离开柏杨坪,前往毕节金沙清池镇。清池镇是千年古镇,东周战国前属方外鄨(鳖)国地。明朝之前古名鬼箐沟,明末清初更名畦家溪,镇中原有湖泊,又称清水塘,清光绪年间更名清池。清池镇位于金沙县西北部,距金沙县城57公里,位于川黔两省、遵义、毕节、泸州三市的仁怀、古蔺、七星关、金沙四县(市)的八乡(镇)边沿结合部。清池镇街房的风火墙建筑物,相似于江西、江苏、安徽建筑物风貌,由此可见清池镇很早就接受省外的先进文化,而且是根深蒂固的。
(清池镇街房的风火墙建筑物,相似于江西、江苏、安徽建筑物风貌,由此可见清池镇很早就接受省外的先进文化,而且是根深地固的。)
清池镇上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禹王宫、罗祁氏梅氏节孝坊保护得很好。清池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是由江西籍在外商人所建,供江西籍同乡同行集会,寄寓、联乡谊,助旅游之用。清池万寿宫位列清池四大会馆(其余三个会馆分别是四川会馆、湖北会馆、贵州会馆)之首,且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始建于清初,清光绪十九年(年)重建,占地面积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轴线自南向北建山门、鱼池、小桥、戏楼、前殿、正殿、后殿、阁楼等建筑组成。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清池万寿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金沙境内古盐道上“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的17个文物景点之一。
(清池镇上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外景)
清池镇上的“罗祁氏梅氏节孝坊”位于镇东边的沙桥村民组,这里地名又叫“半边街”,路面均为青石板铺成。建于清道光五年(年)的“罗祁氏梅氏节孝坊”,青石砌筑,高8.9米,宽6.15米,仿木构架结构石建筑,四柱三间三楼式。顶饰鱼吻吞脊,飞檐挑角,檐下枋间及夹柱石上浮雕人物故事,缀以花卉图案,十分精美。四立柱上有对联多幅,左右次间垫板上亦有题词。主间额枋书题“罗祁氏梅氏节孝坊”。题额镌“纯孝双辉”四个空心大字。中门顶石撑上刻有“圣旨”两字。年3月,国务院核定公布“罗祁氏梅氏节孝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金沙境内古盐道上“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的17个文物景点之一。站在罗祁氏梅氏节孝坊牌坊下的石板路上,我们仿佛又听到了一拨一拨运盐的马帮由远而近,穿过节孝坊牌坊正门奔向远方,留下一串串叮当叮当的驮玲声回响在半边街上。古盐道经过“罗祁氏梅氏节孝坊”牌坊正门,节孝坊见证了清池这个千年古盐道的沧桑巨变。
(清池镇上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是金沙境内古盐道上“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的17个文物景点之一。)
(清池镇上的“罗祁氏梅氏节孝坊”位于镇东边的沙桥村民组,古盐道经过“罗祁氏梅氏节孝坊”牌坊正门,节孝坊见证了清池这个千年古盐道的沧桑巨变。)
我们在清池镇午餐后,我们前往金沙清池鱼塘河。鱼塘河义渡对岸是四川古蔺县椒园乡,鱼塘河大桥是赤水河茅台彩虹桥上游现有的第二座跨赤水河大桥。鱼塘河段的赤水河,两岸山峦秀丽,十八罗汉拜观音形象逼真。清澈的河水静静的流淌,鱼塘河段的河水流量似乎比茅台河段的流量还要大些。
(鱼塘河段的赤水河,两岸山峦秀丽,十八罗汉拜观音形象逼真年3月,国务院核定公布“鱼塘河义渡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金沙境内古盐道上“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的17个文物景点之一。)
鱼塘河古道,建于乾隆四年(),金沙境起自渔塘河渡口,北至四川古蔺县,南至贵州金沙县,全程有大小石质桥梁10余座,俗称“三尺古盐道”。年3月,国务院核定公布“鱼塘河义渡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金沙境内古盐道上“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的17个文物景点之一。
(毕节市金沙县马路乡清坪村水边河遇仙桥黄桷树,酷热的夏天,树荫下凉风习习,人往树下一站,顿觉清风扑面,疲惫顿消,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
我们离开鱼塘河,前往金沙县马路乡清坪村水边河遇仙桥参观千年黄桷树,该黄桷树是我看见的最大树木。据介绍在年文物普查时,经专家认定,该黄桷树已有上千年历史。该树树根裸露,盘根错节,根系发达,树围13.42米,树高约35米,常年枝繁叶茂。距离该树约米的水边河岩石上和水中,可看到黄桷树偶尔露出地面的树根,由此推断,该树根系占地达40余亩。树的形状象一把大伞,树冠覆盖地面面积大约3亩。春天,嫩黄的树叶刚刚吐露枝头,就引来无数小鸟在树上追逐往来,在枝头吱吱叫个不停,与水边河水、遇仙桥、遇仙寨寨头的房子互相映衬,桃红柳绿点缀其间,鸟语花香,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为一体,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黄桷树下的观音菩萨庙,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酷热的夏天,树荫下凉风习习,人往树下一站,顿觉清风扑面,疲惫顿消,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
(毕节市金沙县马路乡清坪村水边河遇仙桥黄桷树,树围13.42米,树高约35米,常年枝繁叶茂。经专家认定,该黄桷树已有上千年历史。)
我们离开遇仙桥黄桷树,经马路乡前往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大屯土司庄园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大屯乡。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年),相传是彝族土司余象仪所建,后经历代彝族土司逐年扩建,成现在之规模,至今已有多年。
(大屯土司庄园层层院落,一亭一院一个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大厅古朴庄重,花园千娇百媚,水榭玲珑秀美,楼台亭亭玉立。既有古代殿宇的风格,又不乏彝家建筑的气派,真可谓是十步一个景,一景一重天。)
大屯土司庄园座落在黔西北茫茫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赤水河畔的崇山峻岭中。庄园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唐风古韵,古色古香,是十分幽雅的古建筑群。庄园中路建筑有大堂、二堂和正堂,各路堂宇之间均有石坝或内墙间隔。高大的砖筑院墙,墙檐下砌筑斗拱,显得古朴厚重。犹可想见,当年的土司庄园守备森严,肃穆庄重,虎威逼人。该庄园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四周砖砌围墙,沿围墙设有6座土筑碉堡。整个建筑分左中右三路主体构筑,设回廊相互贯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到大屯土司庄园,无不为这古朴典雅、庄重宏伟的建筑赞叹,无不为这瑰丽多姿、技艺精湛的艺术所陶醉。恰如一部凝固的音乐作品,使人如痴如醉,大有“余音绕梁”之感。层层院落,一亭一院一个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大厅古朴庄重,花园千娇百媚,水榭玲珑秀美,楼台亭亭玉立。既有古代殿宇的风格,又不乏彝家建筑的气派,真可谓是“十步一个景,一景一重天”。漫游在花园小径,流连于亭台楼阁,仿佛置身仙山琼阁。使人倍感新奇,乐而忘返。大屯土司庄园是西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彝族土司庄园庄。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占地宽阔,建筑风格独特,融入中华民族彝文化与汉族文化于一体的恢弘建筑,更可感受到经历元、明、清三朝土司制度的兴衰历程。庄园第十一世主人也是末代土司余达父,是前清法政科举人,任贵州大理分院刑庭庭长,贵州省政府顾问,他是位法学家,彝族杰出诗人,诗著留存颇丰。“燧雅堂”是庄主余达父会见贵宾、笔友及写诗作词的场所,燧雅堂内塑有余达父腊像,还挂着余达父书写的条幅“天上风云原一瞬;人间荣辱不须惊”,字体苍劲浑厚。庄园内的“藏砚楼”,是第九世土司余珍所建,余珍富有文才、擅长书法绘画,闻名于黔、川、滇三省,且博于收藏,藏砚楼内珍藏有古今名印三百余枚,古砚五十余方及珍贵书画等。年3月国务院公布大屯土司庄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离开大屯土司庄园,经普尼镇前往赤水镇。
(赤水镇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是赤水卫的驻地。明、清和民国时期,为云、贵、川边境贸易集散中心,境内雪山关最高海拔米。赤水镇原为赤水县城,年设赤水乡,年建镇。)
赤水镇位于叙永县城南面,距叙永县城97公里,距贵州毕节市86公里,是川南边陲小镇,是通往云贵的重要门户。赤水镇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是赤水卫的驻地。明、清和民国时期,为云、贵、川边境贸易集散中心,境内雪山关最高海拔米。赤水镇原为赤水河县城,年设赤水乡,年建镇。仁怀大竹坝乡贤母重光(又名母正煊)先生,民国十九年()——民国二十三年()年间,在赤水河县这里任过县长(知赤水河事)。离任后赤水河县人民曾镌刻“德政碑”铭记其功绩。赤水镇地处赤水河流域川滇黔三省交界,河对岸就是贵州毕节辖地,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自然风光秀美,古韵醇厚,民俗荟萃,但由于深处大山,交通闭塞,经济来源主要以农耕为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现今古蔺至毕节的高速路就从镇旁经过,交通四通八达,人民生活富裕。
赤水镇连接毕节赤水河大桥下游几公里处的河岸边,是载入史册的赤水河天鼓岩。乾隆十年,贵州总督张广泗整治疏通赤水河,就是从天鼓岩开始。史载:此期工程上起毕节县境的天鼓岩,下至猿猴附近的鸡心滩,纵长余里。乾隆十年十月初动工,次年闰二月初一竣工,共整治滩险68处,耗银.5两,是清朝前期较大规模的整治赤水河工程。赤水河整治后,上游白沙河至兴隆滩段及中游二郎滩至猿猴段基本疏通,铜铅矿自白沙河起运,次险处用舟载,极险处靠盘驳,水陆相济,放吊并行,维持了好几年。但茅台以下航道已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张广泗在整治赤水河,发展航运方面是有显著功绩的。他重视调查研究,博采众议,并重实践,在开发赤水河的过程中,又能听普通劳动者进言,作出果断决策,并事前组织调查,事后巡视现场,身为封建时代的封疆大吏,诚属难能可贵。
(乾隆十年,贵州总督张广泗整治疏通赤水河就是从天鼓岩开始。史载:此期工程上起毕节县境的天鼓岩,下至猿猴附近的鸡心滩,纵长余里。乾隆十年十月初动工,次年闰二月初一竣工。)
离开赤水镇时天已黄昏,我们从赤水镇上高速路到麻城返毕节经金沙,晚上11时回到仁怀,返程全程高速公里,这次漫游赤水河上游古盐道,为时一天16个小时,有龙先绪主任的详细介绍讲解,收获很多古盐道历史故事。
(年11月11日于怀庄坛厂基地办公室)
少喝酒!喝好酒!喝健康的酱香美酒!
好酱酒,当有知己寻知遇
--
任凭时光老去我在怀庄等你
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什么是白癜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