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会养生,很多家庭都会买一些常用中药或者较珍贵的滋补中药存放在家里,煲汤、炖甜品时常加入中药调理身体。
但是,中药材随意放入橱柜中,贮存时间过长或者保存不当,就会出现虫蛀、发霉等变质现象。一旦中药变质严重,气味难闻,颜色变暗,就不能继续服用了。
那么,什么情况表明中药材已经“过期”、变质了呢?医院药学部药师黄春和给您详细解释一下常见的中药变质现象。
1、霉变
中药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在其表面或内部长出霉菌的现象。在广东,天气炎热多雨,高温潮湿,中药最易发霉。
当中药表面出现白色、黄色、绿色、黑色等毛状、线状、网状菌丝或斑点,就说明发霉了。黄春和说,中药发霉后,霉菌分泌酵素,溶蚀药材组织,引起霉烂变质,失去药效。霉菌毒素甚至可以引起肝、肾、神经系统、造血组织等方面的损害(如黄曲霉素等)。
像山药、当归、黄芪、天花粉、白术、桔梗、陈皮、人参等都是容易发霉的中药。所以贮藏这类中药应在阴凉(20℃以下)、通风、干燥处,平时可以采用日晒、低温烘干或者用干燥剂等保持干燥度。
陈皮容易发霉图/张华
2、虫蛀
虫蛀即中药被害虫蛀蚀的现象。中药在采集、加工、贮藏过程中都可能引入害虫或者虫卵,从而引起害虫繁殖。
黄春和指出,在中药空隙或碎屑中发现“纤丝”(俗称结成窜),表面有幼虫蛀成的小洞,严重时中药被蛀成粉末状,动物药内部被蛀空,这就表明虫蛀了。被虫蛀的中药,有效成分降低甚至失去疗效,害虫的残体、排泄物和分泌物还会造成药材污染,给人体带来危害。
莲子极易被虫蛀图/张华
像莲子、党参、黄芪、山药、人参、郁李仁、泽泻等都容易被虫蛀。所以,在贮藏前,检查中药是否干燥、有无虫蛀。最好装进密封容器中,贮藏在阴凉、通风、干燥处,注意定期检查其情况。
3、变色
中药在采收加工、贮藏过程中,由于保管养护不当而引起中药自身原有色泽改变,比如中药自身颜色由浅变深、由深变浅或由鲜艳变暗淡等。
色泽的变化不仅改变中药的外观,而且减少或改变内在有效成分,以致药效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山药放久了以变色图/张华
黄春和说,通常,红花、菊花、金银花、白芷、山药、黄芪、莲须等都是易变色的中药。所以,在贮存时,应用密闭的容器,并且放置在阴凉干燥处,贮存时间不宜过长。
4、泛油
泛油又称走油或浸油,含有挥发油、油脂、糖类等较多的中药,受到高温、潮湿等因素影响,其表面出现黏稠的油状物质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黄春和指出,如果中药质地软化、颜色变深、外表发黏、渗出油状物质,有难闻刺鼻味,动物药躯体断残等表明中药材出现了泛油。这其实是一种酸败变质现象,影响中药材疗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枸杞子含糖多,很容易泛油图/张华
一般来说,像柏子仁、桃仁、牛膝、麦冬、枸杞子、苦杏仁、九香虫等容易泛油。专家建议,容易泛油的中药材最好贮藏在阴凉、通风、干燥处,贮藏时间不宜过长,中药不宜压碎。
5、气味散失
中药固有的气味是由其所含的各种成分决定的,这些成分大多是治病的主要物质,如果气味散失或变淡薄,就会使药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药效。
像肉桂、豆蔻、砂仁、薄荷、乳香、紫苏叶、广藿香等属于易发生气味散失的中药。黄春和建议,这类中药需要贮存在密封的食用塑料袋或者容器中,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避光保存,不宜过多通风。
Tips:中药材贮存方法
把中药用食品保鲜袋装好密封,放进冰箱4℃冷藏,是适合于大多数中药的保存方法。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张华通讯员黄月星
(责编:陈辉)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白颠的危害贵州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