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二节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是由于多种致病因子的侵袭使胃十二指肠黏膜发生急、慢性炎性病变和消化性溃疡临床上以上腹部疼痛、厌食、嗳气、泛酸、呕吐、消瘦,时有呕血或便血为主要表现。中医属“胃脘痛”、“胃痛”、心痛”“呕吐”等范畴。西医把本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分类,而中医统一辨证论治。
(1)急性胃炎:多为继发性,各种严重感染、创伤、多器官衰竭等导致的应激反应,误服有毒物质、腐蚀剂、细菌及毒素污染的食物、损害胃黏膜的药物、食物过敏、精神紧张、各种原因导致的过敏反应均可引起胃黏膜的炎症。
(2)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杄菌感染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胆汁反流、长期服用刺激性的药物或食物、精神过度紧张、多种慢性疾病的影响以及遗传、免疫营养因素等均与该病发病有关。
(3)消化性溃疡:发病因素甚多,机制不太清楚,最常见的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黏液分泌及黏膜血流减少等均叮导致胃黏膜破坏;此外,家族遗传性、精神创伤、不良饮食习惯、损害胃黏膜的药物等均可导致消化性溃疡。
(1)寒邪患胃:小儿腠理疏松,脾胃薄弱,肚腹易受凉,或饮食生冷,寒邪犯胃,积于中脘,阳气被伤,寒凝胃络,气机不利则胃寒疼痛。
(2)热积伤胃: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湿热内生,或食滞不化,停留中焦,阻滞不通,则脘腹胀痛,嗳腐吞酸。
(3)肝气犯胃:小儿所欲不遂,遭受委屈,则气郁伤肝,肝气郁结,或暴怒伤肝,肝火上炎,则横逆犯胃,气机阻塞导致胃脘痛疼。
(4)脾胃虚寒:小儿脾胃稚弱,后天失养,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损伤导致脾胃虚弱,则外邪易于犯胃而胃痛。
(一)急性胃炎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常见于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胆汁反流、严重创伤、误服腐蚀剂等,症状以腹痛多见,有厌食、恶心、呕吐等,上腹常有压痛。
2.辅助检查
(1)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与培养幽门螺杄菌(HP)阳性;尿素酶实验阳性。
(2)胃镜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胃黏膜活检可见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中性粒细胞浸润,无或极少淋巴细胞、浆细胞,腺体细胞变性坏死。
具备临床表现可高度怀疑本病,并排除胃部其他疾病可临床诊断;加辅助检査可确诊。
(1)胃肠痉挛:该病以阵发性腹痛为主要表现,持续时间短,口服解痉药可缓解,腹部无体征,胃镜检查无异常发现。
(2)过敏性紫癜:腹型或混合型表现为持续腹痛,呕血、黑便,但本病有皮肤紫癜,抗过敏治疗有效。
(1)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避免刺激性药物和食物。
(2)有胃出血者给H2受体阻滞剂,甲氰咪胍每次5~l0mg/kg,每日3次口服;云南白药0.1~0.4g,每日4次口服。也可服用其他止血药。
(3)细菌感染者,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庆大霉素等口服。
(4)因吞服或误服强酸、强碱而引起的急性胃炎,可见唇、口咽、食道黏痰损伤,可见不同颜色的灼痴硫致黑色痂,盐酸可致灰棕色痂硝酸可致深黄色痂,醋酸可致白色痂,强碱致透明性水肿。应及早抢救立即饮蛋清或牛乳,强酸用牛乳稀释后可用抗酸剂。强碱不用酸中和,因酸碱反应所产生的热量会加剧损伤。如损伤不重或来诊及时,可试用细软的硅胶管洗胃,抽出腐蚀剂,但应慎用,防止穿孔。同时给予输液镇静、止痛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胃穿孔者,及时外科治疗。
(5)胃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思密达)可保护胃黏膜并有止血作用。1岁患儿予每日1袋,1~2岁患儿每日1~2袋,2~3岁患儿每日2~3袋,3岁患儿每日3袋,以上均分为3次服用,于饭前1小时口服,重者首剂加倍,亦可用奥美拉唑03~0.5mg/kg每日1次口服。
(6)腹痛、呕吐者,予以山莨菪碱每次0.1~0.2mg/kg.口服或肌内注射解痉;不能进食、脱水者,应予合理补液、电解质、热量等。
(二)慢性胃炎
1.临床表现
持续或间断慢性腹痛,上腹或脐周痛多见,多与进食有关,进食和饭后疼痛多见,查体可有上腹压痛。
临床表现与胃溃疡表现相似。
2.辅助检查
(1)胃镜下炎症特点:黏液增多,黏膜呈点状、斑片状或弥漫性充血,黏膜水肿、脆性增加,可见出血、糜烂(平坦型麋烂和隆起型糜烂〉。以渗出、红斑、充血最常见。另外可见幽门口收缩不良,胆汁反流。
(2)黏膜活检:幽门螺旋杄菌:抗原检査及DNA检结果阳性即说明是幽门螺旋杄菌感染所致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病理组织学改变可见上皮细胞变性,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根据炎症程度分轻、中、重三度。
①轻度炎症细胞仅侵及黏膜的浅表1/3。
②中度炎症侵犯介于轻、重度之间,炎症侵及黏膜全层的浅层1/3~2/3。
今、③重度黏膜上皮变性明显坏死,常伴上皮化生,炎症细胞浸润较重,超过黏膜层2/3以上。有的固有层内有淋巴滤泡形成。
一般无腺体萎缩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如有腺体萎缩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具备临床表现应高度怀疑本病,加辅助检査结果可临床诊断及确诊。
(1)一般治疗:合理饮食,按时进餐,注意饮食适量,避免过凉、过硬、辛辣饮食,不宜多饮牛奶,尽量少用或不用损害胃黏膜屏障的药物。
(2)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药及剂量。
枸橼酸铋钾6~8mg/(kg·d),分2~3次服,4~6周1疗程。
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50mg/(kg·d),分3~4次口服,连用4周。
甲硝唑25~30mg/(kg·d),分3次口服,连用2~4周。
呋喃唑酮5~10mg/(kg·d),分3次口服,用1周减至半量,分1~2次服,如有麻木感停用。
克拉霉素15-30mg/(kg·d),分2次服。
联合用药疗效佳,多用以下联用形式,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枸橼酸铋钾十阿莫西林。
枸橼酸铋钾+呋喃唑酮。
枸櫞酸铋钾+甲硝唑。
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
或3种药物联合应用如栒櫞酸铋钾十克拉霉素+甲硝唑(或加呋喃唑酮);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甲硝唑(或加呋喃唑酮)抗幽门螺杄菌治疗4周后,用敏感可靠的方法不能再检査岀幽门螺旋杆菌为痊愈。
(3)黏膜保护剂可选用思密达、枸橼酸铋钾、硫糖铝,用量10~20mg/(kg·d),分4次服。
(4)H2受体阻滞剂用于症状重或伴反酸者
西咪替丁20~40mg/(kg·d),分3次服。
雷尼替丁1~3mg/(kg·d),分2次服
法莫替丁lmg/(kg·d),分2次服。
以上各药疗程为2~4周。
(5)抗酸剂氢氧化铝:5岁以上小儿0.15~0.3g/次,每日3次口服。
(6)胃运动机能异常有呕吐或胆汁反流者,用吗丁啉每次0.3ng/kg或西沙必利每次0.2mg/kg,每日3~4次。有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者用药1个月。
(⑦)中药胃康胶囊:成人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小儿酌减。有保护胃黏膜、抗酸止血、镇痛、促进组织细胞再生功能。
(三)消化性溃疡
1.临床表现
各年龄段表现有所不同。
(1)新生儿期以消化道出血多见,有的发生胃穿孔。常继发于新生儿窒息、败血症、重症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创伤等。胃镜检査见新生儿多患胃体部溃疡,甚至多发溃疡,胃黏膜广泛糜烂、出血。
(2)3岁以内呕吐、食欲不佳、进食时常因腹痛而伴哭叫,呕血,便血,有的无规律的脐周腹痛,有的伴生长缓慢。
(3)3~7岁腹痛多见,常发生于晨起、进食后、进食时、夜间、吃凉硬食物或进食多时,部位多为上腹或脐周,有的表现为无原因的进食后呕吐、呕血或便血。
(4)7岁以上腹痛为多见,有的表现为脐周痛,疼痛多与进食有关或空腹或夜间时腹痛;有的无腹痛而表现腹部不适;或突然上消化道出血;有的无原因贫血伴大便潜血阳性;有的伴反酸、嗳气;有的伴呕吐、呕血、便血;有的伴腹泻或便秘;有的有溃疡病家族史。年长儿十二指肠溃疡多见。
2.体征
腹部压痛部位在小婴儿不可靠,年长儿上腹正中部位压痛较多见。有的脐左或右上方、脐部压痛。
3.辅助检查
(1)出血期周围血白细胞可稍升高,可有失血性贫血,溃疡活动期大便潜血可阳性。
(2)纤维胃镜检查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明确溃疡部位、数量、大小、深浅、形态、有无出血,可直视下黏膜活检,可进行局部止血治疗。
(3)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有的只见钡剂通过缓慢、十二指肠球部易激惹、充盈欠佳、球部变形。小儿溃疡浅表,处于急性期时,钡剂不易沉积,常呈假阴性,特别是十二指肠球后部溃疡,无论钡餐或胃镜检查均不易查见。
(4)黏膜活检行病理检查,并行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或其DNA检查。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及体征应高度怀疑本病,加胃镜、黏膜活检、钡剂造影中任意1项可确诊。
1.一般治疗
(1)休息:有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或严重病例应卧床体息,生活规律避免精神紧张,小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溃疡病多为继发性溃疡,应积极治疔原发病。
(2)饮食:予营养丰富、质软易消化食物,避免吃过凉、硬、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一般不必少量多餐,以免频频进食刺激胃酸分泌。病变严重者,可暂时进行流食或半流食,少量多餐以减轻对胃的刺激。牛乳含钙质被吸收后可刺激胃酸分泌,不宜进食过多。唾液中含抗溃疡素,进食后应细细咀嚼。症状缓解后进食蛋白质丰富饮食,以促进溃疡处黏膜再生。慎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解热止痛剂及抗生素。
2.药物治疗
(1)减少胃酸分泌
①制酸药氢氧化铝:镁乳合剂成人每次15~20ml,儿童酌减,餐后1~2小时服用、睡前服1次,用至疼痛消失后2周,另外可用复方胃舒平、乌贝散。
②抗胆碱能药物:常用药有阿托品、顛茄、普鲁本辛、山莨菪碱等。
③H2受体拮抗剂。
甲氰咪胍15~25mg/(kg·d),分2次饭后服,4~6周1疗程。溃疡愈合后每晚服1次,因有致癌及抑制骨髓等副作用,小儿应慎用呋喃硝胺2~6ng/(kg·d),分3次饭后口服,4~6周1疗程。注意小儿不要超过成人量(每次15mg,每日2次)。
莫替丁lng/(kg·d),分2次口服,4~6周为1疗程,以后每晚睡前服1次维持。
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0.3~0.5mg/(kg·d)每晨口服1次,疗程14日。年长儿用量酌增。
(2)加强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①枸橼酸铋钾6-8mg/(kg·d),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疗程2个月。
②胃黏膜素5~10岁每次1g,10岁每次2g,每日4次服用。
③呋喃唑酮片5~10mg/(kg·d),分3次服用。
(3)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①枸橼酸铋钾有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
②呋喃唑酮能杀灭幽门螺旋杄菌,而且有抑制誾酸分泌和黏膜保护作用,5~10mg/(kg·d),年长儿不超过成人量,疗程2周。应注意预防周围神经炎等副作用。
③甲硝唑25-30mg/(kg·d),分2-3次服,用2周。
④阿莫西林30-5mg/(kg·d),分3次服,用4周。
⑤克拉霉素15~30mg/(kg·d),分2~3次服用。
一般以枸橼酸铋钾为中心联合呋喃唑酮、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4种当中1~2种;详见慢性胃炎。
3.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①大出血经内科处理无效。②胃穿孔。③器质性幽门梗阻。④胃溃疡经积极正规治疗无效者。
[辨证论治]
(1)寒邪犯胃
主证:胃脘疼痛骤起,畏寒喜温,得热痛减,或伴呕吐,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
方药:轻症局部热敷或服生姜汤即可止痛。重者用良附丸加减。常用药高良姜、香附、吴茱萸、枳壳、苏叶、生姜、陈皮。方中高良姜温中散寒止痛;香附行气止痛,合而共奏温中行气止痛之功;吴茱萸、生姜加强、散寒止泻;苏叶、枳壳、陈皮则疏散风寒、宽中理气
(2)饮食停滞
主证:胃脘胀痛,痞闷噯腐吞酸,呕吐不化之物,或大便不畅,纳杲,舌苔白腻,脉滑,或指纹滞。多见于急性胃炎。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姜半夏、茯苓、陈皮、连翘、木香、砂仁、枳实。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理气导滞为主药,辅以姜半夏、茯苓、陈皮化湿和胃,连翘散结清热,加木香、砂仁、枳实行气止痛,诸药共用有和胃消食止痛之功。
(3)肝胃不和
证: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毎因情志变化而脘痛发作,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调和肝胃。
方药:四逆散加味。常用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香附、佛手、木香、延胡索、陈皮、川楝子。方中柴胡、枳实舒肝解郁;芍药、甘草柔肝理脾,缓急止痛;香附加木香、延胡索、川棟子、佛手、陈皮可理气止痛。诸药合用能舒肝理气和胃。
(4)肝胃湿热
主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呕恶,口苦、口干或口臭,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膩,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热,和胃止痛。
方药: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味。竹茹、枳实、姜半夏、茯苓、黄连、吴茱萸、煅瓦楞、乌贼骨、川楝子、甘草、陈皮、白芍。方中竹茹黄连、吴茱萸可以清泻肝热,降逆止呕;枳实、姜半夏、茯苓、陈皮化湿和胃;川楝子、白芍、甘草理气缓急止痛;加煅瓦楞、乌贼骨抑制胃酸。诸药合用有清肝化湿,和胃止痛的作用。
(5)瘀血停滞
主证:胃脘疼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而拒按,或有呕血、便血,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象涩
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延胡索、白芍、田七末或参三七,若见呕血、便血,宜辨寒热而治之;呕血鲜红,舌质红,苔黄,属胃热迫血妄行,宜泻火凉血止血,方用泻心汤加侧柏叶、仙鹆草、白及、白茅根等;便血日久,反复发作,倦怠少气,四肢不温,舌淡红,苔薄,脉细弱者,胃虚寒,脾不统血,宜温阳益气摄血,用黄土汤加白及、血余炭、参三七等止血药。
(6)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喜按喜温,泛吐清水,食欲减少,大便溏薄,神倦乏力,手足不温,舌质淡胖,脉软或沉细。
治法: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黄芪、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饴糖、香附、高良姜。方中饴糖为君药,温补中焦,桂枝温阳气,芍药益阴血,并为佐药;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又合芍药酸甘化阴而滋睥为佐药;生姜温胃;大枣补脾;黄芪益气补虚。合而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良附丸能温中散寒,调和肝脾。二方合用起到温中补虚,理气止痛的效果。
7)胃阴不足
主证: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喜冷饮,吞酸吐苦,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生地、川石斛、川楝子、当归、芍药、甘草。方中生地、麦冬、沙参、川石斛养胃阴生津;当归养肝活血滋润;川楝子舒肝理气,合当归润肠通便;芍药、甘草甘酸化阴,濡养胃阴,有缓急止痛作用。诸药合用共奏养阴益胃,缓急止痛之功。
[秘方及验方]
(1)儿童溃疡散:炙黄芪g,桂枝、血竭各20g,炒白芍g,炙甘草、九香虫各50g,黄连45g,白及、乌贼、徐长卿各g,上药放烘箱烘干(或文火烤干),加枯矾30g研细末,过80~目筛装瓶备用。饭前5小时取10~20g蜂蜜调成糊状口服,每日3次,疗程1个月。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
(2)石斛芦根汤:鲜芦根12g,鲜石斛、猪苓、采曲、木通、茯苓各6g,泽泻2g,川木香4.5g,甘草1.5g,水煎2次,分4次服。用于外感湿热伤食引起的急性胃炎。
(3)加味四消饮:焦山楂18g炒麦芽、生石膏各20g炒神曲、槟榔、枳实各10g,大黄6g,白芍9g,甘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伤食引起的胃炎。
(4)加味异功散:太子参、白芍各10g,山药、黄芩、连翘、石斛、麦冬各9g陈皮6g,每日1剂,水煎。用于治疗小儿慢性胃炎。
(5)香砂六君子汤:党参15g,白术、芸苓、半夏、藿香各10g,陈皮、厚朴各6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慢性胃炎。
中药外治方]
(1)吴茱黄葱姜饼:炒吴茱萸30g生姜3片,香葱10根,上药共捣成饼,蒸熟后敷于脐部,每日1次。主治风寒性呕吐。
2)鸡蛋清1个,绿豆粉30g,调成糊状缚敷于足心(涌泉穴处),以布包扎固定,每日1次。主治胃炎。
(3)附子30g加水适量煎汤,趁温热洗足,每次洗20分钟,每日洗2~3次,每日1剂。主治风寒引起的胃炎呕吐。
(1)葱白生姜苏叶饮:葱白连须一根,生姜1片,苏叶1.5g,加水适量煎煮,每日1剂,饮服。有散寒止呕。
(2)姜草饮:干姜6g,炙甘草3g,加水适量,水煎,分2次口服。有温中补虚止呕之功,用于脾胃虚寒之胃炎。
(3)蜜饯萝卜:鲜萝卜g,洗净切丁放人沸水中捞出控净水,再晾干0.5日,放锅内,加蜂蜜g,以小火煮沸,调匀,待冷后,装瓶备用,饭后食用。有消食理气之功,用于饮食停滞之胃炎。
(4)加味枇杷叶粥:枇杷叶10~15g(鲜品30~60g)用布包,鲜芦根洗净切段共煎汁,去渣后再加大米g煮粥,再置冰糖少许调味,随意食服。有清胃止呕之功,用于肝胃湿热之胃炎。
5)姜橘土豆汁:鲜土豆g生姜10g,佛手20g,共榨汁,再兑入鲜橘汁30ml,调匀,温热后每日1次口服。有舒肝和胃之功,用于脾胃不合之胃炎。
1.急性胃炎
(1)针刺疗法
取穴:足三里、内关、上巨虚、中脘、天枢。
方法:每次选2~4穴,以泻法为主,每日1~2次。
取穴:胃、大肠、小肠、交感。
方法:用捻转强刺激,每针30分钟,每日1次。
(3)水针疗法
取穴:足三里、内关。
方法:用0.5%~1.0%普鲁卡因或生理盐水选上穴1对,每穴注射2ml,每日1次。
(4)头针疗法
取穴:双侧胃区。
方法:平刺后强刺激。
(5)推拿疗法
①揉板门次,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处,医者用拇指紧贴穴位上,顺时针捻转次。
②推天柱次,天柱穴位于后发际正中,至第七颈椎成一线,患儿低头坐位,医者从上向下以拇指推次。
③清胃经次,胃经位于拇指掌侧面,近掌端第一节医者用拇指桡侧从患儿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次,揉承浆,承浆位于下唇下中央凹陷处,医者用中指指腹贴在穴位上,做顺时方向旋转50次。
2.慢性胃炎
(1)针刺疗法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足三里。
法:选上穴2~3穴轮流针刺,用补法加温针灸,每日或隔1次,30次为1疗程。
(2)灸法(用于虚寒症状明显者)
取穴:同针刺疗法。
方法:用艾条灸穴位5~10分钟,或隔附子灸5~7壮,每日1次。
(3)水针疗法(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常用穴:足三里、脾俞、胃俞等。
方法:常用徐长卿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胎盘组织液、维生素类注射液,每穴2m,每日或隔日1次,30次为1疗程。
(4)耳针疗法
取穴:胃、脾、下脚端、神门、脑。
方法:每次选2~3穴,留针30分钟,间歇捻转,每日或隔日1次
(5)埋针疗法
取穴:胃俞,脾俞,中脘,上脘,足三里,上巨虚。
方法:一般用腰穿针,消毒羊肠线,进针后,将羊肠线埋入穴仁消化性溃疡。
(1)针刺疗法
取穴:脾俞、胃俞、足三里、章门、内关、中脘。肝气犯胃加阳陵泉、太冲;脾胃郁热加行间、内庭;气滞血瘀加膈俞、三阴交、公孙;脾胃虚寒加关元、气海。
方法:实证者强刺激,脾胃虛寒者手法宜轻,或温针并拔罐,间歇运针,留针30分钟,每日2~3次,或隔日1次,6周为1疗程。
(2)灸法(适于脾胃虚寒者)
取穴:梁门、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方法:用艾条灸上穴5~10分钟,亦可艾柱灸每穴7~9壮,每日1-2次,6周为1疗程。
(3)针疗法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胸8-12夹脊。
方法:常用0.5%~1.0%普鲁卡因,每穴2ml;硫酸阿托品每穴0.05mg;维生素B1mg;复方当归注射液,每穴2ml;每次选1~2穴,每日或隔日1次,30次为1疗程。
4)穴位埋线疗法
取穴:胃俞透脾俞,中脘透上脘,胃仓透意舍、梁门、溃疡点,胸8~12夹脊。
方法:每次取1或2对穴位,用于腰穿针将羊肠线植入,2~4周后,再选另外1或2对穴位行第2次埋线。
(5)耳针疗法
取穴:胃区、脾区、肝区、十区、神门、下脚端。
方法:每次选2-3穴,捻转刺激,每针30分钟。
(6)头针疗法
取穴:双侧胃区。
方法:斜刺留针30分钟。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是临床最常见的多发性疾病,有效的抗菌素治疗加胃黏膜保护剂、制酸剂、解痉剂等西医疗法对于幽门螺旋杄菌等细菌感染所致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应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中医无论辨证诊治还是秘方验方、食疗法、针灸等方法都有一定疗效,细菌感染者不如西医治疗方法来得迅速快捷;但是大多数方剂具有抗感染作用、抗溃疡及抗炎作用,有的方剂有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多数方剂能保护胃肠黏膜,促进其再生;既能解痉止痛,又能止呕止泻;既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又能抑制胃酸分泌及对胃肠运动进行双向调节作用;部分方剂具有明显的保护肝胆功能的作用及促进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除幽门螺旋杆菌等细菌感染所致者,其他原因所致该病应当重视中医中药的治疗,中西医并举能起到疗效相加和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