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行天下网)
乳腺癌已成为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乳腺癌26.9万,死亡7.0万。乳腺癌术后,持续存在的复方转移风险、放化疗及内分泌等治疗的副作用是需要医治的主要方面。乳腺癌属中医“乳岩”范畴,在历代中医文献中还被称为“乳石痈”、“奶岩”、“石奶”等。其发病多因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及外感风寒之气,或先天禀赋不足,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失和而致。
陆德铭先生认为本病发生与正气不足,邪毒留滞有关,乳腺癌术后,放化疗等致气阴两亏,成“虚虚之体”,少量余癌毒蛰伏体内,易乘虚鸱张而余薪复燃,四行旁窜,发生复发转移。唐汉钧先生认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多因长期正气不足导致全身阴阳俱损,湿、痰、瘀相互集结而成块,久酿成毒,侵犯肌骨等,最终导致耗伤气血,损竭阴津。即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正气不足,故而扶正固本是治疗的关键。
陈红风教授师从陆德铭、唐汉钧先生,为海派顾氏外科第五代传人,潜心研究乳房疾病30余年,致力于乳腺癌的研究20余年。在临床实践中传承并发展前辈治疗乳腺癌的经验,提出“治脾为先,调肝为要,补肾为本”的治疗准则,多获良效,现将“治脾为先”调治乳腺癌术后经验予以整理,以飨同道。
治脾为先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多为乳房肿块,属痰、湿、瘀范畴,三者的形成都与脾之功能失常有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并输散至全身,脾失运化,则水湿集聚为痰,在乳房局部表现为肿块,痰湿阻滞气血运行,进而成瘀,痰瘀互阻,乳房肿块日益增大。另一方面,脾之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亦可因虚致瘀,瘀阻水道,痰湿凝聚,痰瘀互阻,致乳房肿块形成。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房疾病的发生多责之阳明、厥阴两经,而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相表里,即乳房疾病,包括乳腺癌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常不无关联。治病求本,故当以治脾为先。
乳腺癌形成后,表现于乳房局部的痰、瘀即为实邪,施行手术和放化疗,虽然清除了绝大部分病邪,但很难完全彻底,仍有余邪留毒,即术后多为虚实夹杂之症。陈师治疗乳腺癌过程中,顾护人体正气的同时,注重邪实的祛除,认为肿瘤一旦形成,则毒邪内聚,可能扩散流注,耗伤正气,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而抗癌中药、化疗、放疗、手术都是祛邪的方法,正所谓“邪祛则正安”,但这些方法多会损伤脾胃,故陈师认为祛实邪要固护脾胃,即治脾为先。
乳腺癌为本虚标实之病证,手术治疗常耗气伤血,放化疗更有伤精劫阴之弊,内分泌、靶向治疗药物也有众多毒副作用,对于本就因虚致病的乳腺癌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治病当求本,故陈师认为乳腺癌术后,“扶正”贯穿始终。扶正可依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局部辨证等拟法施药,但陈师认为无论何种治法,药食均赖于中焦脾胃建运,故当先安中焦,即治脾为先。
乳腺癌的发生除与脾胃关系密切,还与肝失疏泄,气血津液疏布失常,聚集于乳房局部,成痰成瘀,表现为乳房肿块。虽经手术、放化疗等手段祛邪治疗,患者仍因恐惧复发转移而表现出情绪抑郁不舒,烦闷易怒等,此时陈师治疗时多用疏肝健脾,恰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以达“先安未受邪之地”之目的,从而阻断疾病传变途径,防止癌肿的转移,有助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即健脾为先,调肝为要。
陈师秉承其师陆德铭先生的学术思想,认为乳腺癌术后以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肝脾肾虚为本,而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滞血瘀,痰凝结毒为标,但冲任无本脏,不能独行于经,调摄冲任多从调理脾、肝、肾脏腑功能进行。脾胃运化功能旺盛,气血生化有源;肝藏血而主疏泄,能够随着人体的不同状态,调节冲任二脉的气血;肾中精气充盛,癸蓄极而泌,冲任二气血才能充盈;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资后天可补先天;故陈师认为,乳腺癌术后当健脾为先,调肝为要,补肾为本,三者相结合,方可减少复方转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昵图网)
治脾非仅健脾陈师强调,治脾非独健脾,当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灵活应用多中治脾治法。例如患者表现为少气懒言、乏力、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等脾气虚症状为主时,当益气健脾,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等。患者若表现为神疲倦怠,形体肥胖,困重,多痰,舌苔厚腻,脉滑等脾失健运,痰湿阻滞症状时,当化湿运脾,常用的药物有苍术、白术、砂仁、藿香、佩兰、厚朴、米仁、豆蔻等。若患者表现为多思多虑,易焦虑,胃脘痞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苔滑腻,脉滑等脾虚气滞症状时,当开郁醒脾,常用的药物有九香虫、刺猬皮、青皮、木香、香附、香橼、佛手、佩兰等。当患者表现为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脾阳虚症状时当温阳升脾,常用药物有干姜、附子、肉桂、仙灵脾、吴茱萸、木香等。若患者见脘腹痞胀,胃脘嘈杂,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嗳气肠鸣,大便不调,脉弦等脾胃不和证侯时,当和胃调脾,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半夏、制军、紫苏、煅瓦楞子、乌贼骨等。若有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恶心呕吐,或面目肌肤发黄,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蕴结于脾之症,当清热化湿利脾,常用的药物有茵陈、虎杖、木瓜、米仁、荷叶、蒲公英、竹茹等。若长期饮食不知节制,逐渐出现大便溏薄,夹有食物残渣,呕吐酸腐,不思饮食,食则饱胀,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唇色淡,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而滑等脾虚兼有积滞证候时,当消积导滞健脾,常用的药物有山楂、六曲、莱菔子、决明子、枳壳、枳实等。
温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疾病诊疗方法及用药经验,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及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归上海中医院名中医传承办公室所有
陈红风工作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