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源即将消失的杀龙地十里长潭

在施秉、台江两县交界的清水江两岸及巴拉河下游地区,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都要举行盛大的“独木龙舟节”。“独木龙舟节”因其举世无双的独木龙舟而蜚声海内外。人们也因此将这一区域称为“独木龙舟文化圈”。

别的地方划龙舟,大多是为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民族英雄,而清水江划独木龙舟却起源于“杀龙”、“吃龙”。苗语称“独木龙舟节”为“喽嗡”、“喽呃嗡”,直译就是“吃龙”、“吃龙肉”。

传说在清水江边,有一个叫勾宝的人,与儿子相依为命。忽然有一天,在河边放牛的儿子被一条大蛇拖进水里去了。巫师告诉够保,他儿子是被龙吃了。够保潜入龙洞,发现他儿子死了,还被龙拿当枕头。于是他怒杀恶龙,火烧龙洞。不久,一条巨大的龙尸体浮出水面,人们就纷纷跑来抢食龙肉。之后,清水江一带九天九夜不见光明。一天,一妇女到河边洗衣服,她的小孩用洗衣木锤在河边一边划玩一边口里还说“咚咚、哆”之声。随着发现天慢慢变亮起来。当晚,龙托梦给村里的人说,只要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到二十七日划几天龙船,龙王就会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关于“杀龙”的传说,清水江一带有好几个版本。“杀龙”的地点也有两处:一处是小江河口,即巴拉河与清水江交汇处;另一处是平寨的“十里长潭”,也叫“长潭”。“十里长潭”是一个约十来里长的峡谷,其出口位于平寨上游约一千米左右的地方。据当地人说,“十里长潭”因是传说恶龙被杀的地方,水深滩急,凶险无比。当地人一般都不敢去,而外面的人更是难有机会一睹芳容。年,“清水江平寨航电枢纽工程”正式启动实施。这个总投资13.3亿元,水库库容万立方米的贵州省水运三年会战重点项目,其大坝正建在“十里长潭”峡谷的谷口处。按照工期进度,到年,“十里长潭”将不复存在。那些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奇也将沉入数十米深的水底。

为了不给后人和自己留下遗憾,我们决定深入“龙潭”,来一次告别、探险之旅。在村支书粟辉和龙舟协会会长杨云飞的帮助下,年11月1日一早,老奉、卡柳,还有县电视台小杨,我们一行四人,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前往传说中凶险无比的“十里龙潭”。

到达平寨,村里为我们准备的机动船已在岸边等候。由于粟辉、杨云飞正在开会,机动船驾驶员小龙,就成了我们的驾驶员兼讲解员。小龙约30多岁,中等身材,人机灵干练。但当我看到他开船的姿势时,不由暗自担心起来——他的左手从手腕处被截肢了,是个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由他带我们进入如此凶险的“龙潭”,行吗?其他人也许和我有同样的担心,但大家都不说。我们上船后,他熟练地解揽、发动、平稳前行。这让我们放心了许多。然而,还没进入“十里长潭”清水江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由于航电工程在南岸开挖基础,河水在北岸形成急流。小龙叫大家坐好别动,把机动船的马力开到最大。下滩的浪与上滩的船碰撞起高高的浪花,船尾的螺旋桨拼命的转动,扬起高高的水花,发动机竭嘶底里的大吼大叫。经十来分钟的左冲右突,在小龙的熟练操作下,我们越过第一道险滩,正式进入传说中的“龙潭”。

进入“十里长潭”就像进入另一个世界。河面较刚才的滩要宽阔许多,流速也明显变缓。两岸陡崖直插水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把郦道元对长江三峡的描写放在这里,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水面平静而清澈,阳光从北岸的石壁上折射下来,在水面划出一道道光影。不远处,一只白鹭正在礁石上梳理羽毛。正准备给它拍张纪念照,它却径直向我们飞来。看样子不像是船的马达让它受到惊吓,倒像是主动前来查看,这闯进它的领地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就在我们把镜头对准水鸟的时候,小龙把船慢下来。

告诉我们,左前方不远处的洞穴,就是传说中够保杀死恶龙的龙洞。他说,这个地方看起来不怎么样,实际上厉害得很。平贾寨的龙船就是在这里被恶龙搞翻的,死了好多人。水也深得很,有人拿十五根箩索(农村系箩筐的粽绳,每根长约4米)都放不到底。他还说,这个地方除了住在“十里长潭”附近的把往寨和南哨寨,其他地方的龙舟都不敢进来。即使到平寨来划龙“取水”,也只敢到长潭口划一圈。有时候,南哨寨和把往寨也不敢把龙船划进来,为了完成到龙洞“取水”义务,只得用其他大船把龙头运来“取水”。他言之凿凿,我们将信将疑。

小龙说得十分恐怖的“龙洞”,其实只是南岸一块向河面斜申出来大约4到5米的石崖,看起来就像个洞穴。波平浪静,没有令人恐惧的奇特之处。洞穴上方是绝壁,一边因常年流水,而被盖上一层厚厚的石灰岩浆,另一边则是黑白夹杂的石灰岩石壁。

洞口上方长满了茂盛的茅草和细小如凤尾竹的植物,它们的倒影在清澈的河水里飘摇,反射到河面的阳光如细碎的花瓣在清波间跳跃。不由得想起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诗句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怎么也看不出,这里曾经是悲剧上演的场所。

然而,无意间的一次回望,心中的诗意瞬间荡然无存。

峡谷外,南哨村和工程队的工棚历历在目。谷口最窄处,一道乱石墙笔直横在江面上,只在北岸留下一个小小的“缺口”。就在“缺口”北边,一块巨石斜插在江中。犹如一条逆流而上的鳄鱼,张着大口,做出一副随时准备吞没一切的样子。

这个“缺口”就是我们进入“长潭”的入口。俗话说,上滩难,下滩险。如果江水稍涨,漫过南边的石墙和北边的巨石,对普通船而言,这里绝对是一个天险。这对于长达20多米,宽仅一米左右,稳定性、灵活性均不如普通船只的独木龙舟来说,要想准确地从石墙与巨石之间的狭窄航道通过,无异于到鬼门关上走一回。这也许就是小龙师傅所说的厉害之处吧。

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神话传说往往包含着历史的真实。在这柔软的波光下,的确暗藏着重重杀机,并上演过许多独木龙舟以及普通船只船翻人亡的悲剧。古人为了给人以警示,把责任算到龙的头上。这个貌不惊人的“龙洞”,就是古人用他们的生命为后人立的一块警示牌。让每位划船经过这里的人,都收到来自历史深处的警告。现在公路上随处可见的“此处翻车多次,死亡多人”警示牌,就是这种古代警示的现代升级版。同时,由于这里多次发生独木龙舟翻沉事故,渐渐地就成了独木龙舟的禁地。

在这样沉重、凶险的地方秀浪漫,的确有些不合时宜。于是,马达响起,带着我们向深潭更深处“漫溯”。

往上一段,河面不宽,但河床较为宽阔,到处乱石林立。由于是枯水期,水位下降。两岸刚露出水面不久的石灰岩河岸,呈黄白色,向远处延伸。河水就像一条蜿蜒的镶边公路。单看一边,水面上的黄白色石岸与水里的倒影,就像修长蜿蜒的龙的脊骨。这当然不是被人们吃掉了肉的龙留下的骨骸,但传说中的“吃龙肉”也许就是从这样的自然景致中得到的灵感吧。

机动船一路逆流而上,虽有几处急流,但并不显得太吃力。原来,“十里长潭”并不是一个十里长的潭。它由四五个长短不一的潭组成,总里程约十里左右。潭与潭之间的连接处就是大小不一的滩。

小龙师傅一边开船,一边给我们介绍。我们也用摄像机、照相机不停地拍着,生怕漏落一处值得留下的景观。在每个滩的岸边都有纤道。由于长期不用,其他地方的纤道已长满了灌木蒿草,只能看出一些大致的痕迹。只有几处在几乎垂直于河面的石壁上凿出的人工纤道,还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些纤道修在离河面约2米的石壁上。人们从坚硬的石壁上硬生生凿出一条高约2米,深约1.5米的“凹槽”。它们像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向世人诉说着清水江上帆樯连绵、号子震天的往昔。

走到一处悬崖下,小龙把船停下来,叫我们抬头往上看。只见悬崖上方悬挂着许多形态各异的石钟乳,与平时看到的并无特异之处。看到我们的茫然,他说,你们看,那些像不像人的手、脚、脑壳、屁股?在他的诱导下,仔细看来,果然有几分像。他说,传说在古老古代,有些进入苗寨的外人和一些苗家人,手脚不干净,乱搞乱舞,不守规矩。这些人被抓住后,有的的被砍头,有的被砍腰,有的被剁手,有的被砍脚。

然后就把这些砍下来的东西拿来挂在这个地方示众。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石头。听起来像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然而,从史料上看,苗族自古以来都没有这种酷刑。我揣测,当地人之所以把这里说得如此恐怖,只是为了告诫那些进入苗疆的人,要遵守规矩,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从本质上说,这也是一块警示牌。它提醒那些来自三江五水的人们,进入苗疆腹地,要“讲纪律、守规矩”。这种表达方式,明白而不直接,委婉而不晦涩。效果却远比“此处严禁大小便”之类的告示要好得多。

此外,还有一些景观也十分形象,如大象吸水,客麻(青蛙)跳滩等等。

大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十里长潭”的最上游——镰刀湾滩。之前曾听过去在清水江上行船、放木排的前辈讲,镰刀湾滩是清水江上游最危险的滩之一。南岸一排排石头,像一道道门槛,斜申向北岸。越往上,石墙离北岸越近,航道越窄,水流越急。

最上面一段,航道被石头挤得只剩下不到十米宽。机动船又开始竭嘶底里起来。一般情况下只用一只手驾驶的小龙,把另一只没有手腕的手,也搭在方向盘上,全神贯注,一言不发。船在急流中,忽左忽右,蜿蜒蛇行。刚躲过左边的“石墙”,又要躲右边的暗礁。好几次船眼看就要撞上岸边的巨石,都在小龙娴熟的驾驶下,化险为夷。我们一行人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浪花打在身上,也不敢晃动躲闪。

过了镰刀滩,就走出了“十里长潭”。镰刀滩上去不远,就是镰刀湾。镰刀湾是黄平县的一个苗寨,有百十来户人家。寨子前面,一排葱绿的树木,掩映着农舍;几只无所事事的小木船,在岸边随波摇摆。东头是一片硕果累累的柚子林,虽然未到成熟的季节,已可闻到淡淡的果香。寨子西头,有两棵苍翠的古柏。

从船上看去,两棵柏树的形象,恰似一对结伴而行的夫妻。“丈夫”在前,背着包袱;“妻子”在后,背着“孩子”。他们似乎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妻子”渴了、饿了。“丈夫”回过身来,怜爱地看着“妻子”,往“妻子”嘴里喂着什么东西。

我急忙按下快门,拍下这对神奇的“夫妻”。从古柏树的树龄来判断,镰刀湾的历史至少有数百年。据说,镰刀湾原来也划独木龙舟,就因为“十里长潭”太凶险,后来就不划了。

本来以为行程结束,要往回走了。热心的小龙师傅说,前面的红岩堡有一处古迹,有朱元璋刻的字。我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由镰刀湾往上转一个湾,就到红岩堡。从当地人对这个名的读音可以知道,这一定是一个明代屯军驻守且修有城墙的村庄。红岩堡修建在三面临水,一面靠山,高出河面数十米的一片丹霞石壁之上,地势十分险要。只有一条从石壁上凿出的路,由河边曲折而上。一道年久失修的寨门,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它与众不同的过往。寨子只有几十户人家,苗汉杂居。一条石板铺就的大道,把寨子分为两部分。其格局很像一个小小的集市。据当地人说,这里原来是赶场的。

小龙师傅所说的古迹,就在寨子东边陡峭的石壁上。石壁高数十米,我们看了一圈,根本没有路上去。要上去只能沿着石缝,拉着茅草和灌木往上爬,稍有不慎,就有率下山崖的危险。踌躇了半天,还是决定爬上去看个究竟。电视台的小杨年轻,把摄像机往背上一挎,一马当先,上前探路。我也把相机背在身后,随后跟进。

为了防止意外,我与他保持着一段距离。这段垂直不过十多米的距离,我们爬了近20分钟,终于到达“刻有朱元璋的字”的石壁下面。由于年代远久,一些字迹已被风化或被苔藓覆盖而难以辨认。通过拍摄后放大来看,这些字的确是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刻的,但不是朱元璋的字。该摩崖为楷书阴刻,右边竖刻一行大字:黄平门堡。

除了“平”字有些模糊外,其他三字都很清晰。左边竖刻三行小字,其中一些已模糊难辨。第一行刻的是:钦□镇□兴隆卫锦□□;第二行刻:卫□□□□建;第三行刻:洪武二十四年戊□□三月□□。从书法角度看,这些字写得不怎么样,但从这些可以辨认的字里,我们对红岩堡有了新的认识。这个堡至少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这个堡属兴隆卫(现黄平县城)管辖,当时应该叫做“黄平门堡”。老百姓之所以把它叫做“红岩堡”,大概是因为这个“堡”建在丹霞石壁之上,人们原来就把这个地方叫做“红岩”。后来建了“堡”,也就被称为“红岩堡”了。

回来是顺水行船。虽然没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畅快,但大家的情绪已放松了许多。几只机动渔船,停在河湾里,丈夫在河边晒网,妻子在船上生火准备做饭。仿佛桃源渔人,怡然自得。不远处的一片乱石沙洲上,几个人在不停的翻鹅卵石。仿佛在寻找什么东西。

小龙说,他们在抓一种特殊的美味——“打屁虫”。“打屁虫”,学名叫椿象,种类很多。据说这种“打屁虫”性喜阴凉,常在河滩的鹅卵石下栖身。它含有九香虫油,一经炒熟之后,即是一种香美可口,是一种滋补壮阳、理气止痛、祛病延年的药用美食。因此,民间有“有钱人吃鹿茸,没钱人吃打屁虫”的说法。经过加工后的“打屁虫”市场价格不菲。小龙还告诉我们,“十里长潭”还有一种十分味美的鱼,他叫不出名字。由于潭水很深,渔网难以捕到。要得到这种鱼,只有潜水去抓。他说他每年都要带上简易的潜水工具,潜到潭里徒手抓鱼。一次可抓几十上百斤。他说,敢到潭里抓鱼,而且能抓到这种鱼的,一条河上下没有几个人。言语中透出满满的自豪和自信。看到他那只被截去手腕的左手,我们不禁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佩服。

大家一路走一路拍,不觉已回到谷口。放眼望去,两岸的工地一片繁忙。虽然想象不出“航电工程”建成后是一个什么模样,但这个工程对黔东南,甚至对于贵州来说,无论是能源还是交通方面,都会带来巨大的提升。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它在淹没一段充满传奇历史的同时,也向我们展开了另一幅写满希望的未来画卷。

再见了!不,应该是永别了,“十里长潭”……

(作者供职于县政协)

???长按







































海口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zy/2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