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医院知名脾胃病专家李乾构先生治胃法中的三法,分别是滋阴润胃法、消食泻胃法、化瘀活胃法。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有中医药方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仅供行业内部人士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使用。
1.滋阴润胃法(适用于胃痛胃阴不足证)
主症:胃灼隐痛。
次症: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嘈杂干呕,口渴不饮,烦急易怒,纳少便干,舌红无苔,脉象细数。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二项次症即可诊断为胃痛胃阴不足证。
辨证:阴津不足,胃失濡养。
治法:滋阴润胃,和中止痛。
方药:自拟滋阴润胃汤。
北沙参20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生甘草6克,生白芍10克,玉竹15克,山药10克,陈皮6克。
按语:本证系胃阴亏虚所致的胃痛,自拟滋阴润胃汤为一贯煎加减化裁而成。方中北沙参、麦冬、生地养阴润燥,生甘草、生白芍,性味甘酸,酸甘化阴,具有敛阴止痛之效,佐以玉竹、山药滋阴润燥和中止痛,少佐陈皮行气宽中,诸药合用共凑滋阴润胃、和中止痛之功,润补胃中长期亏虚的津液,缓解胃痉挛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效果。
白芍、甘草合用亦为古方芍药甘草汤,治疗胃肠疾病中挛急作痛有奇效。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补中益气、润肺祛痰、缓和药性。白芍味酸,得木之气最纯;甘草味甘,得土之气最厚,两药配伍具有酸甘化阴、敛阴止痛之功,为治胃肠病痛症基础方。
2.消食泻胃法(适用于胃痛食积证)
主症:伤食胃痛。
次症:胃部饱胀,厌食纳呆,嗳腐酸臭,吐后症轻,矢气酸臭,大便不爽,苔厚垢腻,脉象弦滑。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二项次症即可诊断为胃病食积证。
辨证:饮食伤胃,宿食停滞。
治法:消食导滞,泻胃和中。
方药:自拟消食化积汤。
枳实10克,大黄10克,炒白术10克,鸡内金10克,半夏曲10克,陈皮6克,焦三仙30克,甘草3克。
按语:本证系暴饮暴食所致的食积胃痛,消食化积汤系枳实导滞丸、保和丸加减化裁而成。方中枳实、大黄为君,攻积泻热,行气消积;白术、陈皮健脾燥湿、调气和中,使攻积而不伤正为臣。鸡内金、焦三仙、半夏曲加强消食化积醒胃之功效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凑消食导滞,泻胃和中之功,使胃中食积得以消导,胃气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枳实、白术合用为古方枳术丸,白术用量重于枳实一倍,侧重健脾消痞。《金匮要略》枳术汤中枳实用量重于白术一倍,侧重破气消痞,故重用枳实,意在以消为主,恐破气伤脾,故配白术健脾。目前临床用药多为复方,一张处方有10味左右,君药有2~3味,故白术、枳实用等量10克以健脾理气。凡纳食不香,餐后饱胀者均可选用。
3.化瘀活胃法(适用于胃痛瘀血证)
主症:胃刺割痛。
次症:痛处固定,痛时拒按,夜间痛甚,痛时持久,呕血黑便,食后痛甚,舌质暗红,脉象弦涩。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二项次症即可诊断为胃痛瘀血证。
辨证:瘀血停胃,胃络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活胃。
方药:自拟化瘀活胃汤。
丹参20克,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檀香10克,元胡索15克,九香虫3克,大黄5克,三七粉3克(冲)。
按语:本证系瘀血内停胃腑所致的胃脘痛,自拟化瘀活胃汤系采用丹参饮与失笑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用丹参、失笑散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君;以三七以增强活血化瘀之效,大黄清热化瘀,使瘀血下行,大便排出体外为臣;檀香、元胡索行气化瘀活血止痛为佐;九香虫行气止痛为使。诸药合用共凑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方中蒲黄、五灵脂合用为古方失笑散,蒲黄辛香性散,性凉而利,专入血分,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之功,本品既能收敛止血,又能活血祛瘀,此处用其活血化瘀应用生蒲黄;五灵脂气味俱厚,专走血分,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两药合用,增强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