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甜甜的拗九粥,一箸一瓢羹都是孝。』
???
农历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的“拗九节”,又名为“孝顺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以祭祀祖先、孝敬父母和长辈;已经出嫁的女子,如果并未远嫁,还会专程送拗九粥回娘家。
这个节日和半旦、锅边节一样,全世界只有福州才有。
关于这个节日,我们还找到了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和你分享。
01
一首拗九歌道尽老福州泪点
林苏是福州婚庆界的金牌喜娘,每年拗九节,如果遇上主持婚礼,她都会准备一个“特别节目”,“会给新人熬好拗九粥,让他们在这个日子里,用粥孝敬父母。”
很多人不知道,福州广为传唱的拗九节歌曲《掼粥掼到厝门口》其实就是林苏作词,除了喜娘这个身份,她这些年也一直致力于福州传统民俗文化的推广。
这首歌里,道尽了老福州的泪点。
拗九拗九
掼粥掼到旗汛口
想起我爹打风掉雨送我去学校
拗九拗九
掼粥掼到南门兜
想起我娘啊
在我做媳妇那一天眼泪流
拗九拗九
掼粥掼到大桥头
想起我梦中都是我的二个老
拗九拗九
掼粥掼到娘家厝门口
告一声依家依妮
囝呢平时间做不够
一碗甜甜的拗九粥
一箸一瓢羹都是孝
从旗汛口到南门兜到大桥头,都是老福州记忆里常常徘徊的地方,从“打风掉雨送我去学校”到“在我做媳妇那一天眼泪流”,再到“想起我梦中都是我的二个老”,隐隐绘出了传统福州妇女的半生情牵。。
林苏说,这首歌里唱到的场景都是她自己的真实经历,歌由福州本土音乐人赖董芳谱曲,赖董芳有意地把音乐的节奏放慢,整首歌更像是女子在呢喃,特别是歌曲快结束时,表现的是女儿不想走,想多和父母待一会儿,却又不得不走的犹豫和眷念。
歌的走红让林苏很意外,但也很受鼓舞。而每逢拗九婚礼便会加一个送粥的环节,这样的习惯也被她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02
从民间到官方老人跑赢了死神
说到福州的拗九节,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就是方炳桂。
老人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但从某种程度上,他其实已经跑赢了死神。
方炳桂年出生,从事福建民俗研究超过50年,拗九节从民俗走向官方节日,乃至形成今日每至拗九十邑各地便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都离不开方炳桂的大力促成。
年,方炳桂偶然见到了一张拍摄于上个世纪初的黑白老照片,照片是一位头上插着三把簪的福州妇女,提着一只漆盒匆匆赶路的身影。“这是一个出嫁的女儿回家给父母送拗九粥。可见,一百多年前,我们福州人就开始过‘拗九节’孝敬父母了。”
这张照片激起了方老对父母的思念,但父母早逝,“子欲养而亲不待”让他遗憾不已,他不希望年轻人再重复这样的遗憾,“当时,拗九粥已经不太流行,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拗九粥,我觉得福州人需要这个节日,需要有一个仪式去提醒他们尽孝不能等。”
后来,方炳桂给福州市委文明办写了一封信,并附上那张老照片,建议将拗九节官方化,设立为孝顺节。福州市委文明办采纳了他的建议,年,第一届“拗九节”落成,这一办就是十几年。
然而,方老的身体一直不好,年便已查出左肾恶性肿瘤,年血液中再次发现癌细胞,年春天,他突发心梗,做了支架植入手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是四处奔走,倡导拗九节的官方化。
年他第三次癌症复发,身体江河日下,年去世。好在这期间,他还是看到了拗九节从日渐式微,到如今成为福州人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77岁那年,他曾说:“在有生之年,尽最大努力,最大可能地把八闽乡音乡俗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这一生,他做到了。
-EN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