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中的自然之趣,分分钟涨姿势

中医是一门自然科学,所用的药物也都源于自然。我们的祖先在生存发展中不断地与自然做斗争,曾经“饮血茹毛”,“山居则食鸟兽”,“近水则食鱼鳖螺蛤”,并逐步发现了一些有治疗作用的虫类,认识了虫类药物,奠定了虫类药学理论和应用的基础。

成书于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总结虫类药医疗作用最早的书籍,收入了全蝎、地龙、水蛭、僵蚕、蜈蚣、蜂蜜等虫药。这说明在汉代对虫类药的使用就已取得宝贵的经验。此后,历代医家在临证中治疗瘀、痰、奇、怪等病运用虫类中药,或活血化瘀、或攻坚破积;或搜风解毒、消痈散肿;或息风定惊、补虚固本。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这些虫类药物被广泛地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中,从而积攒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虫类药分布于陆海空广阔的区域里,成员众多,家族庞大。或许很多人都会对虫类有一丝的排斥,但其实它们并不那么讨厌,它们有的既可作为美食,又可入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自然之趣。

金蝉脱壳:蝉蜕

蝉,大体上常见的有三种,怎么分别它们呢?

“哪有蝉儿不鸣夏?哪有蛤蟆不夜鸣?”这是文化名人胡适先生写的趣味打油诗。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蝉的叫声来区分。

一入夏,就发出“咋——咋——”这种叫声的,它们的数量最多,身体黑色乌亮,个子也最大,这是“黑蚱蝉”。还有种发出“叶斯它——叶斯它——”的叫声,假如你能看到它,会发现它的身体是绿色的,个子在蝉类中属于中等,这种叫寒蝉。而发出“吱——吱——”叫声的,则是一种灰色的小个子,称做蟪蛄。

蝉和大多数昆虫一样,具有外骨骼的体壳,这层体壳限制了身躯的生长,所以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就要脱去旧壳,换上新衣。大约在夏至前后,蝉蛹从土中爬出,完成最后一次(第4次)蜕皮,它就振翅远走高飞了。那旧壳留在树上,俨然像一只活蝉趴在那里,而真蝉却飞走了,这就是所谓的“金蝉脱壳”,人们用此来比喻脱身之计,倒也形象生动。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说法,《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原是如来佛的二徒弟“金蝉子”(又称金蝉长老)转世。唐三藏由金蝉子转世为真灵东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蝉脱壳”之意,所以人们将脱壳变身的蝉作为长生、再生的象征。因此,在《西游记》中也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

由于蝉和蝉蛹营养价值高,食用起来风味独特,民间有地方戏称为是吃“唐僧肉”。其实,之所以叫唐僧肉,除了其营养价值之外,更有深厚的文化韵味深在其中。

蝉蜕,则是蝉在羽化时脱掉了的体壳,又叫蝉衣、蝉壳、知了皮等。在中药运用中,以山东、河北等地出产的最多。《本草纲目》曰:“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府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

蝉蜕味甘、咸,性凉。归肺、肝经。具有疏风散热、透疹、退翳(治眼疾)、清热、解毒的功效,中医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目赤目翳,破伤风,遗尿、肠炎、小儿惊痫及夜哭不止等症,是中医一味常用中药材。

药用两食·九香虫

很多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可能会对一种爱放屁的虫子印象深刻。它颜色青黑,指甲般大小,状如水龟。

每到春夏季节,人们就常常会在瓜类植物上邂逅它,如南瓜、冬瓜、西瓜、丝瓜、水瓜等。这是因为此虫是个“瓜粉”,喜欢呆在葫芦科植物上。当它爬在茎叶上吸食浆液,美美进餐之时,便谢绝打扰。

此时,如果不留心地碰上它,这虫儿便会毫不客气的放出“毒气弹”来欢迎来客,而这种奇臭难闻的气体,难免让人扫兴,避而远之,也理所当然要送它一个“臭板虫”,“屁巴虫”或“打屁虫”的臭名了。

不过,对于这个不太讨喜的打屁虫,聪明的人类还是找到了利用它的办法。

这打屁虫含有九香虫油,一经炒熟之后,就变成了一种香美可口、祛病延年的药用美食,因而人们大方的给予它“九香虫”的美称。

中药所用的九香虫,为蝽科昆虫九香虫的干燥体。它性味咸,温。归肝、脾、肾经。可以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
江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zy/1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