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杏仁middot本草汇

化痰止咳平喘类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

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种子。多系栽培。主产于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新疆及长江、黄河流域各省。

原植物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抗盐碱、抗寒,生于山坡或平地。

味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功效降气止咳平喘、润肺通便。临床用名有生苦杏仁、苦杏仁、炒苦杏仁、苦杏仁霜。

《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名医别录》:味苦,冷利,有毒。主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本草拾遗》:本功外,杀虫,烧令烟末尽,细研和脂,物裹内匿齿孔中。

亦主产门中虫疮痒不可忍者,去人及诸畜疮中风,取人去皮,熬令赤和桂末研如泥,绵裹如指大含之,利喉咽,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热结生疮。

《开宝本草》:味甘、苦,温,冷利,有毒。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本草衍义》:汤去皮,研一升,以水一升半,翻复绞取稠汁,入生蜜四两、甘草一茎约一钱,银石器中,慢火熬成稀膏,瓷器盛。

食后、夜卧,入少酥,沸汤点一勺匕,服,治肺燥喘热,大肠秘,润泽五脏。如无上证,更入盐点尤佳。

《药类法象》:除肺中燥,治气燥在胸膈间。

《药性赋》:味苦、甘,性温,有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二,利胸中气逆而喘促,润大肠气闭而难便。

《汤液本草》:《象》云:除肺燥,治风燥在胸膈间。麸炒,去皮尖用。

《心》云:散结润燥,散肺之风及热,是以风热嗽者用之。

《本草》云: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往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破气,入手太阴。王朝奉治伤寒气上喘冲逆者,麻黄汤内加杏仁、陈皮,若气不喘冲逆者,减杏仁、陈皮,知其能泻肺也。

《东垣》云:杏仁下喘,用治气也,桃仁疗狂,用治血也。桃、杏仁具治大便秘,当以气血分之。

昼则难便,行阳气也;夜则难便,行阴血也。大肠虽属庚,为白肠,以昼夜言之,气血不可不分也。年虚人大便燥秘,不可过泄者,脉浮在气,杏仁、陈皮;脉沉在血,桃仁、陈皮。所以具用陈皮者,以其手阳明病,与手太阴俱为表里也。

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故王氏言肺与大肠为通道也。

《本草衍义补遗》:属土而有水与火。能坠,亦须细研用之。其性热,因寒者可用。其实不可多食,能伤筋骨。

《本草发挥》:洁古云: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云:性温味甘、苦,气薄味厚,浊而沉降,阴也。其用有三:润肺气,消宿食,下降气。

《本草纲目》: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医余》云:凡索面、豆粉,近杏仁则烂。

顷一兵官食粉成积,医师以积气丸、杏仁相半,研为丸,熟水下,数服愈。

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疮。

《本草经疏》:杏核仁禀春温之气,而兼火土之化以生。《别录》加苦,有毒。其言冷利者,以其性润利下行之故,非真冷也。气薄味厚,阴中微阳,降也。

入手太阴经。太阴为清肃之脏,邪客之则咳逆上气。火炎乘金,则为喉痹。杏仁润利而下行,苦温而散滞,则咳逆上气、喉痹俱除矣。

其主心下烦热者,邪热客于心肺之分也。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者,肺主皮毛,风邪自外而入也。

温能解肌,苦能泄热,故仲景麻黄汤中用之,亦取其有发散之功也。主产乳、金疮者,亦指为风寒所乘者言之。消心下急者,以其润利而下气也。心寒贲豚者,心虚而肾邪凌之也。

惊痫者,痰热盛也。雷鸣者,大肠不和也。总之取下气消痰,温散甘和,苦泄润利之功也。

简误:杏仁性温,散肺经风寒滞气殊效,第阴虚咳嗽,肺家有虚热、热痰者忌之。风寒外邪,非壅逆肺分,喘急息促者,不得用。产乳、金疮无风寒击袭者,不得用。惊痫,喉痹,亦非必须之药。

用者详之。双仁者能杀人。《本经》言有毒,盖指此耳。

《本草蒙筌》:味甘、苦,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有小毒。所恶药有三般,黄芪黄芩干葛。专入太阴肺经,乃为利下之剂。

除胸中气逆喘促,止咳嗽坠痰;润大肠气闭便难便难,逐贲豚散结。研纳女人阴户,又治发痒虫疽。

谟按:东垣云:杏仁下喘,用治气也。桃仁疗狂,用治血也。俱治大便闭燥,但有气血之分。昼则便难,得阳气也;夜则便难,行阴血也。年高人便闭,不可泄者。

脉浮在气,宜杏仁陈皮治之;脉沉在血,宜桃仁陈皮治之。所以俱用陈皮者,以其手阳明病与手太阴相为表里,故用之以为使也。

《本草乘雅》:枝叶华实皆赤,肉理络脉如营,气味苦温,诚心之果,具心之体与用者。仁则包蕴全体,窦发端倪,枢机颇锐,偏心之用与气者。

咳逆上气,雷鸣喉痹,寒心奔豚,此一唯从升,不能从出,正迥则不转矣。

杏仁窦发横遍之机,使竖穷者,随玉衡以为旋转,正神转不迥,乃得其机矣。咳逆上气,息若雷鸣,以及喉痹,谓心之火用不及亦可;谓客淫外束亦可,谓客淫外束,致心之火用不及亦可;谓心之火用不及,致客淫外束亦可;

寒心奔豚,谓心之火体不及亦可;谓心之火用不及亦可;盖火爰物以显用,即用以显体故也。

奔豚者肾之积,上逆奔心,缘火位之下,水气承之,火不及,则承乃亢,亢则害矣。与妄汗致承者不同类,妄汗则出有余,此则升太过。

下气者,转竖穷为横遍,下非降也,降则涉金,非火令矣。产乳固属甲拆,而解孚全仗横遍,横遍始甲拆耳。金刃成疮,此肉理断绝,络脉不营,杏以脉胜,仍续其绝,络其营,心主脉,心主包络故尔。

欲尽物性,先察物情。如桃为肺果,肺主毛,桃有毛,专精于毛矣。杏为心果,心主脉,杏有脉,专精于脉矣。顾精之所专,即情之所钟,情之所钟,即性之所生。人苦不知性耳,能尽一物之性;

即能达万物之情,欲尽一物之性者,亦若物性之精有所专,靡不见性矣。

《药性解》:杏仁,味甘苦,性温有小毒,入肺、大肠二经。主胸中气逆而喘嗽,大肠气秘而难便,及喉痹喑哑,痰结烦闷,金疮破伤,风热诸疮,中风诸证,蛇伤犬咬,阴户痛痒,并堪捣傅。

恶黄芩、黄芪、葛根,双仁者能杀人。杏子不可多食,能损筋骨眼目。

按:杏仁入肺者,经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是也。大肠则供肺为传送者也,宜并入之。考《左慈秘诀》称杏仁为草金丹,久服成仙。

方书又云服杏仁者,往往至二三年或泻或脐中出物,皆不可治。两说相背。然杏仁主散,痰从腠理中发散而去,且有小毒。则方书之说,最为近量。《秘诀》所言,意者功在法制,亦未可知,然终属虚渺,勿宜尽信。

《药鉴》:气温,味甘苦,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有小毒。入手太阴之剂也。解肌毒,散结滞。入麻黄,利胸中气逆而喘促。

同乌梅,润大肠气闭而便难。单仁开腠理甚捷,双仁治狗咬极验。

予尝用杏仁三钱,马兜铃三钱,蝉退二钱,白矾五钱,白砒五分,乳细,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冷水送下,男七女六,治哮神效。大都中病即已,不可多服,过则令人伤筋骨。泄痢忌用。戒粟米,畏犬肉。

《景岳全书》:味苦辛微甘,味厚于气,降中有升。有毒。入肺胃大肠经。其味辛,故能入肺润肺,散风寒,止头痛,退寒热咳嗽,上气喘急,发表解邪,疗温病脚气。

其味苦,降性最疾,观其澄水极速可知,故能定气逆上冲,消胸腹急满胀痛,解喉痹,消痰下气,除惊痫烦热,通大肠气闭干结,亦杀狗毒。

佐半夏、生姜,散风邪咳嗽;佐麻黄发汗,逐伤寒表邪;同门冬、乳酥煎膏,润肺治咳嗽极妙;同轻粉研匀油调,敷广疮肿毒最佳。尤杀诸虫牙虫,及头面黑斑查疱。元气虚陷者勿用,恐其沉降太泄。

《本草备要》:泻肺解肌,润燥下气。

辛苦甘温而利。泻肺解肌,能发汗。除风散寒,降气行痰,润燥消积。索面豆粉,近之则烂。通大肠气秘,治时行头痛,上焦风燥,咳逆上气,杏仁炒研,蜜和为丸含咽。

烦热喘促。有小毒,能杀虫治疮,制狗毒可毒狗,消狗肉积。锡毒。肺虚而咳者禁用。东垣曰:杏仁下喘治气,桃会疗狂治血,俱治大便秘,当分气血:昼便难属阳气,夜便难属阴血。

妇人便秘,不可过泄。脉浮属气,用杏仁、陈皮;脉沉属血,用桃仁、陈皮。肺与大肠相表里,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为气之通道,故并用陈皮佐之。贲门,胃之上口。

魄门,即肛门。杏仁、紫菀,并能解肺郁、利小便。双仁者杀人。恶黄芪、黄芩、葛根。

《本经逢原》:杏仁入手太阴经,辛能横行而散,苦能直行而降,遂为散邪降气,定喘泄滞,散结润燥,除肺中风热咳嗽,总不出《本经》主治也。

《千金》以童便浸七日研如泥,治咳嗽寒热,仲景麻黄汤用杏仁者,为其利气泻肺解肌也。至于陷胸、麻仁等丸,皆熬黑研腻如油,则知此物之性,愈熬黑愈润下矣。

入肺寒喘逆发散药,连皮用之。又能治疮杀虫,用其毒也。《本经》治金疮寒心者,伤处风藉内入胞络,而心下恶寒,用以涂封疮口,拔散风热之邪也。

言治奔豚者,辛能散结,润能下气也。元素言润大肠气秘,之才言解锡毒,《别录》言杀狗毒,炒香消狗肉及索粉积,故六神曲用之。

扁鹊云:杏仁不宜久服,令人面目须发落,耗气之验也。今人以之混治阴虚喘嗽,转耗胸中大气,为患不浅!亡血家尤为切禁,以其味辛性温,大能破血也。

双仁者捣烂,以车脂调涂,针断入肉,及箭镝在咽膈诸隐处,敷之即也。巴旦杏仁,则甘平无毒,能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杏实味酸,伤人筋骨,生者尤甚。

《本草崇原》:气味甘苦,其实苦重于甘,其性带温,其质冷利。冷利者,滋润之意,主治咳逆上气者,利肺气也。肺气利而咳逆上气自平矣。雷鸣者,鸦在大肠。

喉痹者,肺窍不利。下气者,谓杏仁质润下行,主能下气。气下则雷鸣,喉痹皆愈矣。产乳者,产妇之乳汁也。生产无乳,杏仁能通之。

金疮者,金刃伤而成疮也。金伤成疮,杏仁能敛之。寒心奔豚者,肾脏水气凌心而寒,如豚上奔。杏仁治肺,肺者金也,金为水之母,母能训子逆。又,肺气下行,而水逆自散矣。

《本草求真》:[批]散肺气分风寒,下气除喘。

杏仁专入肺。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缘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秘,温则宣滞行痰。杏仁气味俱备,故凡肺经感受风寒,而见喘嗽咳逆,胸满便秘,烦热头痛,与夫蛊毒疮疡、狗毒、面毒、锡毒、金疮,无不可以调治。

按《医余》云:索面、豆粉,近杏仁则烂,是杏仁能消其积也。狗咬伤疮,寇氏方用烂嚼杏仁以涂,即愈,是杏仁能解狗毒也。诸疮肿痛,用杏仁去皮,研摅取膏,入轻粉、麻油调搽神效,是杏仁能治疮疡毒也。

目中翳遮,但瞳子不破,《圣济录》用杏仁三升去皮,面裹作三包,糠火煨熟,去面研烂,压去油,每用一钱,入铜绿一钱,研匀点之,是杏仁能治目翳也。东垣论杏仁与紫菀,均属宣肺除郁开溺,而一主于肺经之血,紫菀。

一主于肺经之气,杏仁。杏仁与桃仁俱治便秘,而一治其脉浮,气喘便秘,于昼而见;杏仁。

一治其脉沉,狂发便秘,于夜而见。桃仁。冯楚瞻论杏仁、瓜蒌,均属除痰,而一从腠理中发散以祛,故表虚者最忌;杏仁。一从肠胃中清利以除,故里虚者切忌。栝蒌。

诸药貌虽相同,而究实有分辨,不可不细审而详察也。但用杏仁以治便秘,须用陈皮以佐,则气始通。杲曰:脉浮者属气,用杏仁、陈皮;脉沉者属血,用桃仁、陈皮。

肺与大肠为表里,贲门在胃口之上,上主往来;魄门既肛门,主收纳,为气之通道,故并用陈皮佐之。至书所言,久服令人须眉发落,亦是耗气之故。

今人以此混治阴虚喘嗽,及于亡血家妄投,其亦未明耗气损血之义也乎。

《得配本草》:恶黄芩、黄芪、葛根。

甘、苦,温。入手太阴经气分。泻肺降气,行痰散结,润燥解肌,消食积,通大便。解锡毒,杀狗毒。逐奔豚,杀虫蛔。

得陈皮,治便闭。配天冬,润心肺;佐柿饼,治咯血;合紫菀,利小便。开水中之气以解结。

发散,连皮尖研用。双仁者有毒,不可用。

肺虚而咳,虚火炎肺,二者禁用。

怪症:舌尖穿断,血出不止,先以米醋刷断处,其血立止,仍用蒲黄、杏仁,再加月石少许为末,蜜调含化。

《本草经解》:杏仁气温,秉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杏果本苦,且属核仁,而有小毒,则秉火性,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升,阳也。

肺为金脏,气上逆乘肺,则咳逆,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杏仁苦而下泄,所以止咳也。

火结于喉,闭而不通,则为喉痹;雷鸣者火结痰壅,声如吼也,杏仁温能散结,苦能下泄,甘可缓急,所以主之也。

杏仁味苦制肺,制则生化,则肺下行,所以下气。肝藏血,血温则流行,故主产乳。

血既流行,疮口亦合,故又主金疮也。心阳虚,则寒水之邪,自下如豚上奔冲犯心血矣,故为寒水奔豚,其主之者,杏仁火土之气,味苦能益心阳而伐水邪也。

杏本有小毒,若双仁则失其常,所以能杀人也。

《神农本草经读》:杏仁气味甘苦,其实苦重于甘,其性带湿,其质冷利,冷利者,滋润之意也,“下气”二字,足以尽其功用。

肺实而胀,则为咳逆上气;雷鸣喉痹者,火结于喉为痹痛,痰声之响,如雷鸣也,杏仁下气,所以主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下即火下,故乳汁可通,疮口可合也。

心阳虚,则寒水之邪,自下上奔犯于心位,杏仁有下气之功,伐寒水于下,即所以保心阳于上也。

凡此皆治有余之证,若劳伤咳嗽之人,服之必死,时医谓产于叭哒者,味纯甘可用,而不知纯甘非杏仁之正味,既无苦降之功,徒存其湿以生痰,甘以壅气,阴受其害,至死不悟,惜哉。

《本经疏证》:素问五常政等论论运气太过不及,而约以谷食所宜,当有彼此取舍之殊。盖有偏旺偏衰,谷食所主亦有彼此肥瘠耳。

要而言之,则藏气法时论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原为平人察藏气之偏,而衰多益寡,称物平施,以底于无过不及,非为治病立论也?

是故杏有脉络,则以之助心,桃有肤毛,则以之助肺。然果是一物造就之功能,仁是一物所钟之生气,凡物惟不偏不倚相制相援,生理乃具。

使杏有脉络,仁遂助脉络;桃有皮毛,仁亦助肤毛,偏倚极矣。无相制相援之妙,又何得为生理所钟哉?夫血无气不流,气无血不泽,血不流则脉络阻而气先涌逆,气不泽则腠理塞而血遂壅淤。

故杏主助脉络,仁即主通脉络之气;桃主助肤腠,仁即主疏肤腠之血,是杏之生气钟于金,成于火,桃之生气钟于木,就于金,金必锻冶乃能为物,木必斫削始克成材,实理如是,非附会也。

是故论治病者,但取其杏有脉络,仁则主降气,桃有肤毛,仁则主疏瘀,斯降气为降何等之气,疏瘀为疏何等之瘀者,皆可了然,不必牵连杏为心果桃为肺果矣。

本经桃仁所主瘀血是通血之物皆能治者也。血闭而成瘕且杂邪气,则非寻常血闭,为因气不行血遂阻滞者矣。杏仁所主咳逆上气奔豚,是下气之物皆能治者也。

雷鸣由于喉痹,且当下气,则可知其非寻常上气为血络不通气被壅逆者矣。更推以仲景之用桃仁,无不与是吻合者。

本经云:桃仁主瘀血血闭瘕邪气。似乎凡由血闭而成瘕,其无邪气者不足当之矣。乃仲景用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丸、鳖甲煎丸、大黄牡丹汤,所治证诚因邪气而致;

若大黄蛰虫丸、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亦可谓因邪气而致者乎?愚以为是亦皆因邪气而致者也。夫五劳虚极羸瘦,至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非积年累月不能成,而推原其本,曰食伤饮伤饥伤劳伤经络卫气伤,无不由于外因,非本实之先拨也。

惟尤伤房室伤为七情内因之咎,然能至积年累月,不过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则亦未免因尤因房室致外感耳。若夫内有宿癥,苟一身之生气皆为血阻,则不应有孕,有癥仍能得孕,非因邪气之入内与血络仅阻于一处,

不害生气之流行阖辟耶?至产妇腹痛,其因恶血未尽,与可枳实芍药散而必可瘳,其不瘳而血反瘀于脐下焉。若不由邪入,断无此病,细探而力索之,则仲景之用桃仁,与本经之所主,有不爽铢黍者矣。

盖桃仁以今所钟生气而言,气薄则泄,味厚则发,以他日所造就而言,花色红润,实有肤毛,其泄且发,遂为内自血分外达肌腠矣。

前圣之因物品能,后圣之开来继往,息息相贯,心心相印,有如此者。

然桃仁所主血闭瘕邪气,皆内证也,其外候云何?然此可考核而知者也。仲景书并千金附方用桃仁者凡九,其方中同用之物,既因大黄芒硝虻虫水蛭可知其为附于里证矣。

不可因瓜瓣丹皮桂枝芍药而可知其附于表证耶?是故用桃仁证之外候有三:曰表证未罢、曰少腹有故、由身中甲错。何以言之?盖桃仁承气汤证曰:太阳病不解;抵当汤证曰:表证仍在;抵当丸证曰:伤寒有热;苇茎汤证曰:咳而有微热;

鳖甲煎丸证曰:疟一月不解;大黄牡丹皮汤证曰: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以是知其必由表证来也。桃仁承气汤证曰:少腹急结;抵当汤证曰:少腹满;大黄虫丸证曰:腹满不能饮食;大黄牡丹皮汤证曰:少腹肿痞;

下瘀血汤证曰:腹中有瘀血著脐下,以是知其少腹必有故也。大黄虫丸证曰:皮肤甲错;苇经汤证曰:胸中甲错;大黄牡丹皮汤证之前条曰:肠痈之为证,其身甲错,以是知其身中必有甲错处也。

虽然,风寒为病,皆有表证,畜水停痰,皆能腹满,肠痈并不用桃仁,用桃仁者乃肿痈,是三者果可为确据耶?固有辨矣。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是知表证未罢,必少腹满,乃得窥桃仁证之一斑。

少腹满矣,必小便利,乃得为桃仁证之确据,肠痈虽不用桃仁,然前条起首云肠痈之为病,明系发凡起例之词,下条起首云肿痈者,明谓肿痈,即肠痈之别,肠痈可该肿痈,则肿痈亦可有甲错矣。

况三者谓不必比连而见,得其二即用桃仁可也。若三者一件不见,竟用桃仁,则必无之事矣。循是而求桃仁之所当用,又岂有他岐之惑哉?

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厚朴麻黄汤、文蛤汤,皆麻黄杏仁并用。

盖麻黄主开散,其力悉在毛窍,非藉杏仁伸其血络中气,则其行反濡缓而有所伤,则可谓麻黄之于杏仁,犹桂枝之于芍药,水母之于虾矣。

然用麻黄者不必尽用杏仁,在伤寒金匮两书可案也。惟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佳,凡麻黄汤证多兼喘,则凡用杏仁,皆可谓为喘设矣。

乃小青龙汤偏以喘去麻黄加杏仁,其故何欤?此其义盖见于金匮痰饮篇,夫支饮冒而呕,既以服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水去呕止矣。则不应肿,肿而无水,即所谓无水虚肿为气水也。

气水发其汗即已,谊得用麻黄,乃不用麻黄而用杏仁,云以其人血虚,则其故有在矣。然则杏仁遂为补血之剂欤?斯殆非也。夫杏仁外苞血络,内韫生机,无水虚肿为气水,分明气乘血络之虚,袭而入之遂为肿也。

得杏仁致生气于血络,推而行之,于以化肿气为生气,于以除壅遏而得节宣,肿遂愈矣。喘者肿之根,肿者喘之渐,治肿以是,治喘即以是,犹不可知杏仁之所治,乃气入血络,壅肿而不得外达之喘耶。

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则不得与;又曰: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汗能伤阴,下后气上冲,虽是邪还阳分,然欲由外解,必经血络而后及于肌肤,

多恐血络既虚,则邪入之,遂生壅肿,故加厚朴杏仁,一从直道下降,一从血络外出,仍与治肿同一理也。

虽然,麻黄协杏仁,所治之证多有不喘者。

盖亦皆以血络壅遏不能外达用之,玩麻黄汤连轺赤小豆汤证,所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条只一瘀字,其关于血络可知矣。

然则大陷胸丸、麻仁丸、茯苓杏仁甘草汤、磐石丸之用杏仁,尽以其能行血络之气耶?盖亦有之而稍异。夫旁通直降,杏仁之性,两者兼备,是以合麻桂而播其先声,协硝黄而壮其后劲。

且大陷胸汤证猛于大陷胸丸证,麻仁丸证劣于小承气汤证,大陷胸丸中全有;大陷胸汤不必杏仁葶苈而可通,麻仁丸中全有;小承气汤不必麻仁杏仁芍药乃能降。

所以然者,大陷胸汤所主,无心已上证,小承气所主,无不足证。假使大陷胸丸证用大陷胸汤,则结胸纵解,项强如柔痉难除;麻仁丸证用小承气汤,则脉浮虽愈,枯涩难泽延于下,后能保其在上与不足之余患不幻为他变耶?

是故项强如柔痉者,结胸余威,乘血络虚而溢于上也。脉涩者大便硬小便自利之消耗,既使胃中液乏,复能吸伤血络也。

是杏仁在大陷胸丸为葶苈引导以剿捕余党,在麻仁丸则为麻仁引导以安贴反侧,均为善后起见耳。

触类而长之,则产乳既伤其内,金疮复伤其外,血液内外交泄,脉络势将中绝之候,不可知杏仁乃添补血液剂中开通内外之使耶?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是饮闭于上;

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是湿闭于下。饮闭于上,能使水液皆化痰涎,湿闭于下,能使血液皆成白物。

在上者宜利之,利之而横溢者,不能全去也;在下者宜却之,却之而方来者,犹将化也。故茯苓杏仁甘草汤中用杏仁,乃为茯苓旁搜溢入之饮,磐石丸中用杏仁,乃为磐石直通脉之气,其一横一直之间,已足见杏仁在直剂中能横,

在横剂中能直。已引而伸之,则咳逆为由下而上逆,喉痹为横而阻中,以至金疮奔豚无非一横一直,亦无非自下而上,不又可见杏仁原一线直达之物,而善带曳横阻之邪以出,本非能横行者耶?

或问伤寒金匮两书,何以独大黄虫丸一方桃仁杏仁并用?曰夫仁生气之钟于极内者也,核其骨也,果其肉也。温分肉,泽筋骨,断藉仁中之生气,至理所在,毋可易也。

然其气之出于外而温泽分肉筋骨,必先刚而后柔,乃桃则肉白而骨赤,杏则肉黄赤而骨白,于此可见桃仁入血分而通气,杏仁入气分而通血脉矣。

干血之为物,非气血并坚癖不能成。若气煦血濡,有一件足自立,必不致血之干,且阻气之行,而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矣。

大黄蛰虫丸泽血通血搜血消血,既皆有其物,非桃仁之入阻血中行气,杏仁之久阻气中行血,又何以使两者成和,而化干物为润物起死物为生物耶?

观磐石丸所主曰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尽血病也,偏用杏仁;千金苇茎汤所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尽气病也,偏用桃仁,其故亦可思矣。

《本草新编》:杏仁,味甘、苦,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有小毒。专入太阴肺经。乃利下之剂,除胸中气逆喘促,止咳嗽,坠痰,润大肠,气闭便难,逐痹散结。

研纳女人阴户,又治发痒虫疽。虽与桃仁同是利气下血之药,其中亦有分别。东垣分杏仁治气、桃仁治血,似乎明晰,而不知杏仁未尝不治血,桃仁未尝不治气也。

如大便闭结,气闭者,桃仁亦能开;血闭者,杏仁亦能下。惟真阳真阴虚者,二物俱不能通。所谓其阳与阴者,乃肾中之真火真水,非气血之谓也。

真火衰,则大肠冰冻,非桂、附不能温;真水竭,则大肠枯槁,非熟地、山茱不能生。桃、杏之仁,又何能润泽而下降,况加陈皮以耗散其气血乎。

或问杏仁利气而不下血,而子以为未尝不可血,古人亦曾之乎?嗟乎。杏仁下血,仲景夫子用杏仁汤非乎。盖消血于利气之中,实有神功耳。

《本草分经》:辛、苦、甘,温。泻肺降气,行痰解肌。除风,散寒,润燥,并解肺郁。利胸膈气逆,通大肠气秘,治上焦风燥,又能杀虫,消狗肉、面粉积。去皮尖研用,如发散连皮尖研。双仁者杀人。

《本草思辨录》:杏有脉络为心果,仁则主通脉络之气而为肺果。其性直降而兼横扩,横扩与直降,互相牵制而不得逞,故非加他药不能横扩不能直降。

然用杏仁于横扩,有兼取其直降者。用杏仁于直降,有兼取其横扩者。证若两有所需,杏仁亦两呈其技也。

麻黄汤者,伤寒之汗剂也。既用麻黄何以又加杏仁?则以杏仁兼能下气止喘也。

表实而邪不得解固喘,邪解而气不得下亦喘,杏仁既走表而复入里,则外散之气,亦相与由中道而下,是故麻杏甘石汤有麻黄又有杏仁,则为治喘;葛根汤有麻黄无杏仁,则证本无喘。然而麻黄非不治喘,小青龙汤云喘去麻黄加杏仁,又何以有宜不宜之别耶?

盖麻黄者,上发心液亦下通肾气,小青龙心下之水,已与肾脏之水相吸引,若再以麻黄动其肾气,喘将愈不能止。杏仁肺药非肾药,故去彼加此,所谓用杏仁于横扩兼取其直降者此也。

大陷胸丸者,伤寒之下剂也。结胸而云项亦强如柔痉状,是项强外与大陷胸汤无异,而证则较重。故彼可速攻而愈,此必变丸而缓攻。杏仁一味,专为项强而设。

项强由阳邪烁液所致,杏仁研之如脂而性兼横扩。再佐以芒硝之津润,白蜜之和甘,何难化强为柔。然结胸之项强,非下不和,亦非下不陷。杏仁固大黄之功臣,葶苈甘遂之益友也,所谓用杏仁于直降兼取其横扩者此也。

伤寒发汗,以麻黄为主,杏仁为辅;治喘为杏仁为主,麻黄为辅;故二物并用,其效始捷。夫喘在伤寒,为表实肺郁。在杂证,则有热喘、有虚喘、有饮气喘,不止一端。

小青龙湍去麻黄加杏仁,即非治伤寒之喘,故其方亦其多用于杂证。然而仲圣用药之道,但于配合异同分数多寡之中,一为转移,便大不相侔。

大青龙,《伤寒》最要之方也。麻杏并用,岂为治喘。其故则在麻黄加麻黄汤一倍,杏仁减七十个为四十,又得生姜之升,石膏之寒,杏仁自随麻黄而横扩,不致驰思于直降。

推此以求,麻杏并用而非为治喘者,又得四方焉:一曰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疼,为寒湿之气郁于肌表,麻黄汤正与相宜。病由于湿,故加白术以收湿。

而中气既固,则杏仁亦只为利肺气之用而已。一曰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伤于风湿而至发热日脯所剧,非麻杏所能独治矣。薏苡清热去湿,治久风湿痹,故加之。

但其分数,则麻黄只用麻黄汤六中之一,杏仁七中之一,薏苡亦与麻黄相埒,此小制治上之法,杏仁所以无直降之权也。

一曰文蛤汤,此即大青龙去桂枝加文蛤,贪饮由于热甚,故用文蛤石膏特多,麻黄减大青龙一半者,以有邪微而不欲其过汗也。若无蛤膏之咸寒,则用麻黄恐尚不用至三两。

然则用麻黄而复佐以生姜杏仁,自无不汗之理。杏仁虽兼有直降之长,制之以蛤膏,其与麻姜比而与蛤膏远者,势固然也。

一曰厚朴麻黄汤,此即小青龙加减而治亦大异,曰咳而脉浮而不详其证,则试以本方药味测之:干姜五味细辛,治寒咳之药也,而咳因于寒可知;麻杏与厚朴并用,厚朴亦温散之药也,而表有寒邪宜发可知;

有细辛又加半夏,则必以之蠲饮;有五味又加小麦,则既治咳自当安肺;此必因肺痿已见一斑,故加石膏以存津而化燥,与小青龙加石膏之意颇同。然彼为肺胀已成,故驱寒饮使下行,此为肺痿始萌,故乘脉浮之际,亟解其表邪。

桂枝芍药,所以用于彼而不用于此。厚朴用至五两,又无芍药,则杏仁又何能效其直降之职?是为去杏仁之直降而取其横扩。

杏仁直降横扩,虽同无狠力,有藉于他药,而以二者权之,直降之力,差优于横扩,故甄权主发汗,而《本经》不主发汗主下气。茯苓杏仁甘草汤,注家多以杏仁为散结,愚独以为下气。

何以言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看似甚剧,实则较前条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为轻。此盖痰饮为患,阳尚不虚,无取薤桂。稀饮治以是汤,胶痰则主橘枳生姜汤。

稀饮而致气塞短气者,必因小便不利而饮停于胸,胸膈或素不舒,饮停则痹。《本经》茯苓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利小便,可知散停饮之结,茯苓实司其职。

茯苓淡渗散结,是有形之饮。杏仁苦温下降,是无形之气。二者合而痹者斯开,塞者斯通。然他方治胸痹无甘草,而此有之者,以二物皆下行,非以甘草载之,则势不少驻而去疾不尽耳。

《外台》走马汤,下剂也。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徐忠可谓客忤,沈目南谓绞肠乌痧。按方用巴豆,自当有恶毒之邪,壅塞脏腑,须臾即毙之势。

故以巴豆逐有形之实邪,杏仁下无形之虚气,为急救之策。与茯苓杏仁甘草汤之用杏仁,取资无异。是为去杏仁之横扩而取其直降。

有以杏仁辅麻黄发汗而可用于寒剂者。《伤寒论》治黄疸之方凡三:茵陈蒿汤使湿热从小便去,以小便不利腹微满,阳明病之宜下解者也。

栀子柏皮汤身黄发热非太阳发热比,柏皮为阳明经腑之药,故以清肌表之湿热(《别录》疗肌肤热赤热,邹氏谓柏皮之用正在表里之间),而佐以栀子甘草,亦下行利小便之轻剂也。

此皆于杏仁无与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而无小便不利与发热等证,则其里为太阳之里(说本柯氏),太阳瘀热非汗不解,但发表不远热,而阳黄之湿热,则非热药所宜。

惟以连翘梓皮赤小豆彻热利湿,当治里之巨任,而后麻黄杏仁散之于表,湿热得以汗解。此治太阳瘀热发黄,非治头痛发热身疼骨痛,故麻黄杏仁,视麻黄汤减少其数,而用于寒剂,亦不以掣寒剂之肘也。

有以杏仁治肿而正取其不发汗者,水去呕止其人形肿一条(痰饮篇)。尤氏谓胃气已和而肺壅未通,麻黄可以通之,甚是。

惟于不用麻黄用杏仁之故,则疏之未当。夫麻黄发阳犹之发汗,以血虚而不敢发汗,犹之夺血者无汗。盖形肿必通血络,麻黄与杏仁所同有是能也。麻黄发汗而杏仁不发汗,则麻黄不宜而杏仁正宜。

杏仁不独发汗,此非其明征欤?有以杏仁治喘而不用于汗剂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太阳病误下,无结胸下利诸变证而但微喘,喘既微,则表实之不解者亦仅矣。

桂枝汤固不解表实,以麻黄施于微实之表邪,又岂得为当?惟厚朴温散胜于桂枝,与桂枝汤协以解表,则不至有大汗之虞。然不大汗,表固已解,而表解而气不下,则喘犹不止。无优于下气,而解表亦兼有所资者,杏仁是也。退麻黄而进杏仁,殆以是夫。

杏仁研之如脂,以濡润之物而擅横扩直降之长,故于伤寒杂证皆多所资藉。麻黄丸用杏仁,则于濡润中兼取其直降也。麻仁与杏仁,皆能润液化燥,而麻仁扩脾之约,杏仁抑肺使下(说详大麻仁),不可谓无通便之功矣。

大黄蛰虫丸用杏仁,则于濡润中兼取其横扩也。是方种种治法,无非为补虚缓中之计。惟引地黄入脉络以行滋柔之化者,非杏仁而何?虽桃仁亦只与虫辈比烈矣。

抑有但取其濡润以佐他药,而横扩与直降两无所见者,矾石丸是也。子脏中有坚癖干血,纵以桃仁干漆虫辈为坐药,未必遂能去之,况横扩直降,第恃有杏仁乎?

夫曰:经水闭不利者,有闭时有不闭时,不闭时亦不如平人之利也。脏坚癖不止(《医宗金鉴》:不止,不去也。)中有干血下白物者,子脏中有坚癖不可去之物,实为干血,而不能如干血急治也。

有干血,则经之蓄泄不以时,而湿热酿为白物则自下也,此当置干血而治其白物。矾石却湿除热,剧者不过再纳而愈。然非佐杏仁白蜜以缓之和之,未必收效如是之捷。

蛇床子散亦坐药也,彼治阴寒但任蛇床子,佐白粉为以柔济刚;此治白物但任矾石,佐杏仁为以润济燥。杏仁润而不腻,不致减矾石之力则有之,若云协以散结,岂仲圣意哉?

杏仁横扩不及麻黄之峻,而于风虚之证,却正相宜,又最宜于头面之风。洁古云:“治上焦风热。”东垣云:“除肺中风热。”石顽云:“气下则热自解风自散。”窃谓风散则热自解,并非以热药治热风。

考《千金》杏酥治风虚头痛,杏仁捣膏涂头面风肿,治头中痛身热风热,治头面上风,治头中风痒白屑各方中,皆有杏仁。

又薯蓣汤、薯蓣丸,亦皆有杏仁。其所治之证,皆有头目眩冒。由是推之,即《金匮》薯蓣丸风药颇多,何尝不以杏仁治头面风?所谓风气百疾者,固无一不虑之周也。

1.杏仁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苦杏仁甙有镇咳、平喘、祛痰作用。

2.杏仁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杏仁煎剂给猫静注可产生明显持久的降压作用,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

3.杏仁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苦杏仁甙水解产物苯甲醛,它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功能,故有抗溃疡作用。

4.杏仁有抗肿瘤作用。

5.杏仁有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作用。

6.杏仁有驱虫、抑菌、抗病毒作用。苦杏红油体外实验对蛔虫、蚯蚓、蛲虫、钩虫等有杀死作用,并能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杏仁经炮制后,可降低EB病毒早期抗原的激活。

7.杏仁有抗炎、镇痛作用。

8.苦杏仁甙有抗突变作用和治疗抗肿瘤药阿脲引起的糖尿病的作用。

中医小书童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

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藁本苍耳子辛夷葱白薄荷

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

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

淡豆豉浮萍木贼石膏

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

栀子夏枯草决明子黄芩

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

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

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

青黛贯众鱼腥草败酱草

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

鸦胆子蚤休半边莲土茯苓

熊胆漏芦山慈菇白鲜皮

绿豆生地黄玄参牡丹皮

赤芍紫草水牛角青蒿白薇

地骨皮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大黄芦荟火麻仁郁李仁

甘遂大戟芫花商陆

牵牛子巴豆独活威灵仙

乌头乌梢蛇雷公藤木瓜

蚕砂秦艽防己桑枝

豨莶草海桐皮丝瓜络五加皮

桑寄生狗脊藿香佩兰苍术

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草果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

冬瓜皮泽漆车前子滑石

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

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心草

萆薢茵陈金钱草虎杖

赤小豆附子干姜肉桂

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丁香

花椒荜茇青皮枳实木香

沉香檀香香附川楝子

乌药荔枝核佛手香橼

玫瑰花薤白青木香大腹皮

柿蒂九香虫山楂神曲

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

大蓟小蓟地榆槐花

侧柏叶白茅根三七茜草

蒲黄花蕊石降香白及

棕榈炭血余炭藕节刺猬皮

炮姜艾叶灶心土川芎

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

没药五灵脂丹参红花

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

鸡血藤王不留行蟅虫

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

刘寄奴莪术三棱水蛭

虻虫穿山甲半夏天南星

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旋覆花

白前前胡桔梗川贝母

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

天竺黄海藻昆布

▽▽

五运六气

脉学

针灸

振荡中医

经方

腹诊

儿推

艾灸

节气

获取干货合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tp/4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