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香居的酱

很多同学喜欢毕业之后往大城市挤,认为踩在巨人肩膀上,成功的几率比较高。我却和他们恰恰相反,总是希望能回到生我养我的小城。因为我总是感觉,在大城市缺少归属感。走在十几米宽,车水马龙的马路上,看着周边动辄几十层高的楼房,自己会失落,进而迷失在钢铁水泥的森林之中:马路再宽,跑的车再多,没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因为我没有资格买车。楼房再高,里面的房子再多,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因为我没有资格买房。这个关于资格的问题,一脚把我踹到了非常驻居民行列,说白了,我就是这个城市的“临时工”。这就意味着,我只有进义务的义务,没有享权利的权利。

记得12年前,刚毕业混迹在石家庄时,曾有一次到鸢尾花黑胖子租住的筒子楼蹭饭,我俩趁着煮面条的间隙,趴在腐朽不堪的走廊栏杆上,边抽烟边说:“什么时候能有套自己的房啊?在自己的房子里做饭?”

其实,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到人生命运的流转,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但仅仅有灶火,那是不行的,没有心灵的落脚地,何谈是家乡?那种随波逐流的漂泊感,实在是折磨人。

从那时,我才不认为古代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是矫揉造作的——虽然给上学的我们带来了很多“背诵全文”的麻烦。这也是我离开国际庄,回归家乡的原因之一。

回家之后,自然而然与留守本地的同学们接触多了起来。先是高中,后来普及到初中和小学。

随着社会的加速度发展,我发现同学重逢有两大平台:饭局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pz/5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