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地形学与野外生存之野外防虫防蛇

11月13日晚上,第八组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他们的小组展示——野外防虫防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01中国常见毒蛇介绍

全世界有蛇类多种,分布在我国的有种,隶9科62属,其中毒蛇近57种,危害较大的有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蝰蛇、五步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等10余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诸省(区)。毒蛇的地理分布是以其垂直分布来划分的,以沿海到海拔米左右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区较多。米以上山区较少,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基本上没有毒蛇分布。

蝮蛇又名土公蛇、草上飞、地扁蛇、土虺蛇、灰链鞭、烂肚蛇、七寸子、麻七寸等。属混合毒素性毒蛇。

蝮蛇全长多在50-60厘米左右。随当地泥土颜色不同,呈灰褐色、黑褐色或红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头呈三角形,少数呈不明显三角形,头颈细,身体胖,尾较短。是中国各地均有分布的数量最多的一种小型毒蛇。

蝮蛇都能水陆并行,因此它们的聚居地亦多接近水源,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除海南岛和台湾岛外,南至两广,北到黑龙江,西到新疆,全国大多数地区都能见到它的踪迹。其中以辽宁省大连附近海域的蛇岛最为著名,全岛有大大小小蝮蛇数万条。6~7月是蝮蛇孵化的高峰期,蝮蛇出生就有毒,但幼蛇的毒性比成年蛇小一些。[症状]牙印小,呈(··)形,牙间距约0.6~1.2厘米,伤口剧痛,肿胀明显,流血不止,起水泡和血泡及组织溃烂等。伤后1-6小时出现病人发热,头昏、复视、眼睑下垂,胸闷、气促,全身肌肉酸痛、颈项强直,可有外周性呼吸麻痹,若抢救不及时,病人可死于呼吸衰竭、肾衰或循环衰竭。

向下滑动查看

蝰蛇又名圆斑蝰、古钱蝰、金钱蝰、金钱斑、锁蛇等。属管牙的毒蛇,毒牙巨大并可以折叠收回

蝰蛇科成员的体型多与其他蛇类明显不同,身体短粗大约在90-厘米左右,尾短而突然变细,头比较大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粗大的深棕色斑。蝰蛇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两广、台湾。别看它平常慢吞吞的,性情相当爆燥,毒牙相当可怕。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喜欢栖息日照充足的开阔垦地(荒废的恳地或是干枯的河床等),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隐蔽性极佳,可以融入干草中,如同地雷般,当人靠近会发出撕撕的警告声。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它极具攻击性,更可怕的是,它会反复攻击,一次次的把毒液注入受害者体内。他见到人绝不会逃。平均咬物排毒量约为毫克。圆斑蝰的毒素会使中毒者出现像中风的症状,令治疗者未必能及时发现毒害,因而延误治疗。目前圆斑蝰咬死人的事件在亚洲蛇类中居冠。

向下滑动查看

竹叶青又称刁竹青、小青虫、红眼睛、青竹蛇、青竹镖、焦尾巴、绿牙蛇等。竹叶青蛇是是蝰蛇科的一个亚科,属血液毒。

全身翠绿色,身材又细又长,红红的眼睛,外表与无毒的青竹蛇类似,唯尾部呈砖紅色,头呈三角形,两侧还镶了红色和白色的小点状花纹易于区別。由于它具有天然的保护色,在绿色植物及竹丛间活动,很难令人察觉,其天性凶恶,往往作主动的攻击,但被咬后的死亡率大约只有百分之一。竹叶青在我国分布很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浙江、福建、两广等地都有,南亚和东南亚也可以见到。

竹叶青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平均每次排出毒液量约30毫克。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中毒者很少死亡。伤口牙痕2个(偶尔可能只有一个),间距0.3-0.8厘米。伤口有少量渗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局部红肿,可溃破,发展迅速。其典型特征为血性水泡较多见,且出现较早;一般较少出现全身症状。全身症状有恶心、头昏、腹胀痛。部分患者吐血、便血,严重的有中毒性休克。在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竹叶青是造成毒蛇咬伤的主要蛇种。竹叶青蛇咬虽不致有生命危险,但咬伤的病例很多,故危害甚大。

向下滑动查看

金环蛇又名铁包金、金报应、金脚带、黄金甲、金蛇等。体型中等,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属神经毒

全身是黑黄相间的花纹,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1.2-1.5米。头部不是呈明显的三角形,是椭圆形,只是比颈部稍大一些。金环蛇栖息于海拔~米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一般在平原或山地的丛林中的小溪和水塘边。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性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

主要分布在两广、福建、台湾、海南、江西、云南和贵州西南部。四川金沙江河谷也曾发现过它的踪迹,但数量可能较少。它喜欢吃鱼!

向下滑动查看

银环蛇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具前沟牙的毒蛇,属神经毒

银环蛇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0mm,体型比金环蛇稍小一些。银环蛇是毒蛇中的化装师,身体颜色变化多端;多数时候穿着黑白相间的“海魂衫”,但有时白色变成黄色,像它的“堂兄弟”金环蛇,有时前半身的黑白条子变成网状,后半身出现虎斑,有时又几乎全是黑色。银环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脚近水的地方。

银环蛇常夜间活动觅食,吃饱后常停在路上休息,直到深夜或黎明才回洞。夜行人不注意,常会被咬伤。银环蛇常群居冬眠。分布地带比金环蛇略广,我国南方各省以及东南亚均可见此种蛇。它在金沙江河谷地带比金环蛇较为多见,当地称为“秤杆蛇”。

银环蛇是神经性毒的毒蛇,毒腺小,但毒性剧烈。性情温顺,动作迟缓,若不过重触它,一般不会咬人。幼蛇3年后性成熟。银环蛇毒性很强,上颌骨前端有1对较长的沟牙(前沟牙)。人被咬伤后,起初感觉不是很明显,疼痛感较小,数小时后如不及时治疗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患者被咬时不会感到疼痛,反而想睡。轻微中毒时身体局部产生麻痹现象。

向下滑动查看

五步蛇学名尖吻蝮蛇,又名百花蛇、棋盘蛇、放丝蛇、吊灯扑、百步蛇、懒蛇、翘鼻蛇及聋婆蛇等。属血液毒

五步蛇,顾名思义,只要走五步或走百步即会倒毙,但这是夸张的说法。被五步蛇咬伤,一般死亡时间是在1-4天内。五步蛇因所处环境地表颜色不同,多数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少数呈淡紅或浅黃色,背面由颈至尾有黃褐色黑边的菱形斑,俗称“棋盘花”,两侧介于各斑之间有同等数量的黑色三角形斑,眼至口角有一黑色条纹。腹面乳白色杂有黑斑。五步蛇长相尤为奇特: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它的尾部末端,有一个尖尖的大刺,俗称“佛指甲”,五步蛇常把它戳在土里顶一下,借以加快爬行速度或弹射出去,以攻击对手,不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对手。

生活在海拔~m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m的山谷溪涧附近。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福建、贵州、四川、广西和台湾南部。成年的尖吻蝮能达90-厘米长,目前最长纪录是.5厘米。

该蛇种个体较大,性格凶猛,毒牙较长,咬伤的情形较为严重,属于排毒量较大的蛇种。根据美军报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质构成的溶血毒素,而这种毒素更是强烈出血性的。被咬者会出现伤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时现象,继而会肿大、起泡、组织坏疽以及溃疡,随后更会感到晕眩及心跳加速。尖吻蝮蛇攻击性极强,而且头部可大幅度旋转。

向下滑动查看

眼镜蛇又名万蛇、吹风蛇、吹风鳖、扁头风、饭匙头,乌肉蛇等。属混合毒类毒蛇

国内常见的是舟山眼镜蛇,属中国特有的眼镜蛇,所以也叫中华眼镜蛇,国内俗称吹风蛇,很多地方也俗称白颈乌、包呼、蝙蝠蛇、扁颈蛇、扁头蛇、扁子头、薄壳蛇、吹风鳖、饭铲头、饭匙倩、饭匙枪、黑炭扑等,在蛇类体型里属于中等偏大形,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台湾、海南及香港。

眼镜蛇上颌骨较短,毒牙短,前端具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它的头颈背部有一对白色黑心的斑纹,很象人戴的眼镜,因此叫眼镜蛇。激怒时其前身1/3竖起,左右晃动,同时扩张颈部的肋骨,变得又扁又平,发“呼呼”之声,远远望去,如同戴着眼镜的一张脸。眼镜蛇体型较大,一般1-2米。主要分布在两广、安徽、浙江、海南、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和四川的金沙江河谷地带。栖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于夜间活动,捕食蛙、鱼、蜥蜴、蛇、鼠及鸟类等。

眼镜蛇毒液为高危性神经毒液。早期症状包括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晕眩,继而逐渐出现呼吸肌麻痹。医治无效病人多于咬伤之后6-12小时死亡。死因多为呼吸麻痹(例如膈肌麻痹)而窒息。

向下滑动查看

眼镜王蛇又名过山风、山万蛇、大眼镜蛇、过山乌、大扁颈蛇等。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前沟牙类毒蛇,属混合毒类毒蛇

眼镜王蛇和眼镜蛇的最大区别在于颈部花纹:眼镜蛇类颈部为眼镜斑纹(双斑,单斑,或圆点)。而眼镜王蛇颈部无眼镜斑纹,是倒置的“V”型的白纹。眼镜王蛇体形较大,常长达3~4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种。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V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40-50个。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黄色。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

眼镜王蛇对环境气温的要求较高,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拔0—0米的山林的边缘靠近水的地方,分布地域较窄。所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少见它的踪迹。主要分布在云南和两广的边境地区,福建和贵州部分山区也有分布。在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眼镜王蛇喜欢独居。白天出来捕食,夜间隐匿在岩缝或树洞内歇息。它不仅非常凶猛,靠喷射毒液或扑咬猎物获取食物,而且也。眼镜王蛇之所以名闻遐尔,眼镜王蛇主食就是其他蛇类,食物几乎完全为其他蛇类,包括包括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等有毒蛇种。偶尔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和鸟类。其在被激怒或生存受到威胁时其前身1/2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被其咬伤不经医治的人可在半小时之内死亡。

向下滑动查看

02行进间防蛇

一.除眼镜王蛇外,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我们没有发现它而过分逼近蛇体,或无意踩到蛇体时,它才咬人。如果遇到蛇,如果它不向你主动进攻,千万不要惊扰它,尤其不要振动地面,最好等它逃遁,或者等人来救援。

二.蛇是变温动物,气温达到18度以上才出来活动。在南方通常5-10月分是蛇伤发病高期。特别是在闷热欲雨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活动。雨前、雨后、洪水过后的时间内要特别注意防蛇。

三.穿高帮鞋(皮靴),穿着长衣长裤,戴帽、扣紧衣领、袖口、裤口。

四.尽量避免抓着树枝借力,在伐取灌木、采摘水果前要小心观察,一些蛇类经常栖于树木之上。翻转石块或圆木以及掘坑挖洞时使用木棒,不可徒手进行这类活动。

五.如果与毒蛇不期而遇,保持镇定安静,不要突然移动,不要向其发起攻击,把手里的什么东西往它旁边扔过去,转移它注意力,或把衣服朝它扔过去蒙住它,然后跑开。若被蛇追逐时,应向山坡跑,或忽左忽右地转弯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

六.如果迫不得已要杀死毒蛇,可取一根长棒,要具有良好的弹性,快速劈向其后脑。

03营地间防蛇

1、避免在蛇鼠洞多、乱石堆或灌木从中扎营。营地周围的杂草应铲除干净,另外,一条较深的排水沟也能较好的防止蛇虫的入侵。

2、在营地周围撒上下列物品的一种或数种:雄黄。石灰粉。草木灰。水浸湿了的烟叶。(雄黄其实没什么用,清理掉有可能存在的蛇类食物就行,像老鼠青蛙蜥蜴之类的)

3、在使用包裹前要小心查看一遍,蛇类很可能就躲在下面。露营时应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睡前检查床铺,压好帐篷,早晨起来检查鞋子。万一发现蛇,可迅速退后,保持一定距离。

4、若打地铺,可用树枝、树叶或细竹垫铺,尽量不要用杂草。临睡前要先在地上敲打,清除爬上的昆虫。醒来时,应首先仔细的察看身体周围,否则附近若有蛇或昆虫会被突然的活动惊动。

5、注意保持营地的清洁,所有垃圾必须及时掩埋。因为只要有星点的油脂,就有可能把蚂蚁引来,蚂蚁又会将蜥蜴引来,而蜥蜴又会把蛇引来。注意不要用火烧鱼骨头,这种气味也会把蛇引来。

04被蛇咬后紧急措施

毒蛇的分辨:

毒蛇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一对长而细的尖牙,若有两个牙痕且伤口较深,则为毒蛇;若牙痕呈锯齿状且伤口较浅,则为无毒蛇。

毒蛇性蛇毒症状:

流口水、恶心、伤口疼痛、嗜睡、无力、局部肿胀等。

出血性蛇毒症状:

伤口疼痛、局部肿胀、伤口周围有水泡,紫斑,瘀斑、抽筋等。

处理方式:

1、不要惊慌,将伤口处尽量放低,不要运动,以免蛇毒扩散加速。

2、用嘴巴吸出毒液,在此之前要用4—5层纱布覆盖住伤口,重要的是嘴巴不能有伤口以免感染毒。

3、可以用双手挤压或拔火罐的方式吸出毒

4、在伤口上方5—10厘米用布带处扎紧,把伤口切成十字形,将伤口用净水/盐水/肥皂水/1:的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伤口,清洗干净后,服用蛇药后3—4个小时内,每隔10分钟左右,将布带放松2—3分钟。

5、尽早就医,如不能确定蛇的种类,应打死蛇一起带去。

05常见虫类介绍及防虫措施

黄蜂

黄蜂是非常厉害的角色,奉劝你最好不要好奇而主动靠近黄蜂窝。这些昆虫具有防卫的本能,如果蜂窝受到侵扰,它们会主动发起攻击。倾巢而出的黄蜂非常危险,人被蜇5次~10次以上就有致命可能。万一遭到黄蜂的追杀,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逃,尽量用衣服遮住皮肤,如果附近有水塘,跳进去避难也未尝不可。

蝎子蜈蚣

此类虫毒性较强,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和溶血等严重后果,危及生命。行走坐卧时要注意脚下身边,不要随意翻动石块土丘,避免蝎子、蜈蚣为保卫家园而主动伤人。一旦被蜇伤,应立即用橡胶止血带或者绳索等在伤口近心端扎紧,不要挤压伤口,可以用负压的办法吸出毒液,再用肥皂水、苏打水等碱性溶液冲洗、湿敷,以中和酸性毒液,有条件同时口服外用蛇药片,并立即就诊。

隐翅虫

隐翅虫夏秋季活跃,多夜间活动,有趋光性。隐翅虫的强酸性体液接触人体皮肤引起强烈刺激性反应。多发于四肢、头面、颈部等暴露部位,表现为条状、片状水肿性红斑,甚至发生糜烂、坏死,自觉瘙痒及烧灼感。一旦发生要冲洗患处,用生理盐水、苏打水等湿敷,红肿者可用炉甘石洗剂,口服抗过敏药物。反应严重者应及时就诊。

蜱虫

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进行防护;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在蜱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附着,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

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毛毛虫

在有被啃咬痕迹的植物叶子上,常常会有五彩斑斓的毛毛虫。以松毛虫、桑毛虫、刺毛虫等较为多见。这些毛毛虫多有毒,千千不要直接用手去捏,以防被它的毒刺刺伤。如果不幸被毛虫蜇了,千万不能抓,越抓红肿范围越大、皮肤越痛痒难忍。最好随身带些胶布,贴在创面上然后揭下,粘掉皮肤上的毒毛,以减少伤害。

步甲虫

一些步甲虫没有毒刺,但当它们受惊时会喷出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和腐蚀性的雾状液体,如果眼睛接触了,要痛几个小时,有时几周才会痊愈。这种御敌的绝招是许多步甲所共有的,有的步甲虫在喷射液体时还会发出“砰”的一声响亮的爆破声,因而俗称“放炮虫”或“放屁虫”。

预防措施:

要避免虫类伤害,正确的衣着很重要。长袖衣服和长裤是必须的,最好上衣带有帽子,以防某些小生物空降到你的领子里。衣服的颜色不要太鲜艳,特别是黄色和红色,很容易招虫子。浅蓝、淡绿都是合适的颜色,最好是穿迷彩服。鞋子应选择高帮的,因为草丛中除了虫子还可能有蛇,而最容易被蛇袭击的部位就是脚踝。

大家在野外露营行进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哦,看过第八组的展示之后,相信大家对野外防虫防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tp/6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