窨香囊第二版

窨香囊又名香袋、花囊,荷包。最初是由佩囊发展而来。用五色丝线缠系,彩色丝线在彩霞绸上绣制出的绣囊,内装藏亼门亼毉藥道的本草真香秘方合方,经过改良的古法“窨香”秘制而成。“一切香中,药香最雅”合香之后,经过特制的窨香容器气味化合,日月灌顶,水火交蒸,土气氤氲,时空酝酿,音乐同频,使秘方本草香气退去个性,性味交融,产生醇和幽香的共性香气。随着季节与时空场的转换而化合的专属自我的香气,静心轻嗅,暗暗传来一股幽香,朴实自然醇和,沁人心脾,心旷神怡,回味悠长。不同年份密藏的窨香囊,香气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真可谓“香囊妙计”。

杨贵妃窨香囊

在香囊文化的历史长河里,有一枚名人香囊应该是让很多人难以忘怀的,那就是杨贵妃临走前佩戴的那枚贵妃香囊了。这段历史在《艳异编正集·艳异编》及《旧唐书杨贵妃传》中均有记载。天宝十四年(年)十一月,安禄山兵变,攻占潼关。唐玄宗见长安不保,携杨玉环仓皇入蜀。途经马嵬坡时,禁军将领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遂请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无奈,被迫赐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唐玄宗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让她独自去承担酿成国家战乱的责任。杨贵妃被绞杀后,尸体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复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办事宦官发现贵妃的遗体只剩下莹莹白骨一具,唯有临死时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复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见到香囊睹物思人,当年骊山歌舞的欢乐宛在,伊人的浓情已远,也只剩下眼前这枚香囊了!他把香囊装入衣袖,不禁老泪纵横……八十年后,唐代诗人张祜感叹此物此事,写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诗:“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小小一枚香囊,竟然叙述着如此一段悲情,怎不令人唏嘘呀!贵妃香囊经过墓葬,正好无意中符合了古法“窨香”窑藏化合秘制技术,当然香囊配方必然也是为贵妃独享的秘方。

香囊考古

古人衣服上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则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香囊即属于佩囊的一种,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帏、荷包等等。中国的香囊文化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人们的心里,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让我和大家共同来欣赏几件史上的精美香囊吧!留存最早的佩囊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的,而现存的佩囊实物要数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出土者为年代最早,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整个囊袋以羊皮为之,整体呈长方形,竖置,高6.7cm,宽3.7cm,囊口呈开敞式,并附以皮带,以便栓系挂佩;两侧则以纤细的皮条缝缀,此香囊虽然历经千载,但缝合之处依旧坚固如初,精细之处可见一斑。马王堆汉墓“熏囊”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遣册中有4件“熏囊”:即“白绡信期绣熏囊”、“绀绮信期绣熏囊”、“素信期绣熏囊”和“红绮熏囊”。这四件香囊出土时每个囊中都装有香料,如茅香、花椒和辛夷等。这些香囊刺绣华美,材质为桑蚕丝的,面料品种分为“绢”、“绮”、“锦”、“罗”。其中“锦”是以绒圈锦为主,它是当时织造工艺中最高级、最复杂的,需要双经轴结构的提花机制织,使绒圈突出于锦面,产生非常丰满华丽的立体感效果,它是后世漳绒和天鹅绒织造工艺的前身。这一发现证明:中国人是绒类织物的创造者。唐“镂空银香囊”唐代的香囊与汉代博山炉在使用上有一脉相承之处,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枚唐代“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最精美的一枚,重克。香囊内外共分三层,运用了陀螺仪原理,不会使香灰、火星溅出。香囊通身用花叶装饰,等距离的六簇团花内都錾刻两只飞蜂,花叶间镂空,可使香气外溢。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代表了唐代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其工作原理是西方近代才发现并运用于航空、航海领域的,而我国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应用。宋“双龙金香囊”宋代的香囊形制更加多样化,在传统香囊的基础上更制作出造型精美纹饰考究的金银香囊,安徽省博物馆现存的“双龙金香囊”即是一例。这一香囊于年在宣城县西郊窑场出土,为宋代纯金制作的熏香器皿,长7.8厘米,宽6.5厘米,重30克,是由大小两块金片通过子母口相接而成。中部凸起,用来填充香料。两面皆有双龙首尾相接,龙口大张,气势威武。此香囊体积虽小,但其制作工序中采用了锤碟、透雕、焊接、线刻、压模等多种技法,造型奇巧,工艺高超,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也是一件难得的实用器。

香囊历史

中国的香文化历史悠久,作为香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香囊文化,也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社会习俗,同时,也体现着中国纺织及精细制造的成就。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东汉郑玄注曰:“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大意是说未成年的男女拜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这里提到的“容臭”,大概就是最早形态的香囊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篱、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又《离骚》之“椒专佞以慢慆兮,又欲充夫佩帏”,佩帏即香囊。古人重视对香花香草的采集,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为了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多数情况下,人们是把阴干的香草盛在精美的丝袋里,佩在身边,既可散发芬芳,又可作为饰物。到了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有关佩挂香囊的记载也屡见不鲜。例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就明确指明当时的香囊是系在肘臂之下、藏于袖中佩戴的,通过衣袖再把微微香气从袖筒散发出来。这种袖底生香的魅力是既含蓄又充满诱惑力。唐代是中国焚香习俗的鼎盛时期。从文献记载看,唐朝的政治生活和世俗生活、贵族生活和民间生活都离不开焚香,熏香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与当时佛教的兴盛不无关联,此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熏香习俗也随之传入。唐代的熏香器非常奢华,出现了金银制品,在设计和审美上也颇具世俗的情趣。唐代的香囊便于携带且做工精致,当时上流社会的男女都会将它佩戴在身上,悬挂车辇之上,岁终祭祀百神之日更需佩戴。白居易曾文:“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即把一个小香球系在袖口内,吊在腕下,时时有缕缕芬香从罗袖掩笼的皓腕处偷弥悄溢,旖旎撩人,这样的香囊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暖手炉。宋代香料大量进口,除部分入药和礼佛外,主要供宫廷、官宦之家日常生活之消耗。当时官员讲求上朝衣著带有香气。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官员有每晨必先熏衣两炉,取足浓香气味,然后上朝者。《陆游集放翁遗稿卷上焚香赋》亦有“参佛龛之夜供,异朝衣之晨熏”之语,可见其俗至南宋时犹存。皇帝亦常以香料赐给臣僚,如庆历二年仁宗曾以银匣乳香一小盒赐给任官青州之欧阳修,欧阳修《年谱》特记其事,视为殊荣。宋代的香囊形制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丝质香囊持续流行,可以焚香的香囊继续使用,在传统香囊的基础上更制作出造型精美、纹饰考究的金银香囊。明清时期,香囊发展到了又一鼎盛时期,无论男女,皆可随身携带及赏玩。此时香囊种类繁多,材质上不仅有布制成的,还有玉镂雕的,金蕾丝、银蕾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的,等等;形状上也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等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还有香囊治病的记载。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古代的香囊是用来提神的,也有用香料来做的,因其香适合很多人的喜欢,后逐步改为纯香料。“一切香中,药香最雅”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贾宝玉有一段高论:药气比一切的花香果子香都雅。神仙采药烧药,再者高人逸士采药治药,最妙的一件东西!这屋里我正想各色都齐了,就只少药香,如今恰好全了。曹雪芹不愧是钟鸣鼎食的世家出身,这番话写得妙极了。古代贵族每日不离身的香囊,里面装的正是各种中药。古人佩戴香囊,不仅讲究它祛病强身的功效,也看重它所散发出来的隽永香气。现代的名贵香水,在调香时也会加入中药来固香,这样香气才会高雅并且留香持久,肉桂、丁香、麝香、檀香、苏合香、安息香、没药……等等这些都是香水常用原料。比如中药广藿香,藿香正气水的主药,两百年前传入欧洲以后,成为香水行业不可或缺的上等香料,许多名牌香水都会用它,特别是男性香水,几乎都带有广藿香的味道。

配方合香

高级的香囊就像高级的香水,需要严谨的合香。合香比香水的调香更讲究——因为不仅要考虑不同原料的香气的调和,还要考虑中药功效的相互搭配。

古法合香

1.从传世的香方中,按照需要的治病养生功效或者用途选择一个配方

2.选择上好的药材,按规定的方法修制

3.按配方和比例调配,并精细地调和各种中药的香气

为了让大家正确理解窨香囊的配方技巧,特别公开部分组方原理:

窨香囊配方

君:芳香驱除秽浊恶气,雄厚荡涤阴霆藏邪

茅山生苍术

罗浮山石菖蒲

臣:逐鬼辟邪,祛寒散湿,荡涤邪秽,九窍通灵

老君山白芷

罗浮山木香

佐:芳香化湿祛风散寒活血散热,辅助化散六淫之邪

罗浮山紫苏

峨眉山独活

大明山肉桂

甘肃岷县当归

青城山川芎

嵩山薄荷

使:温肾暖脾芳香阳气,先天后天水路洁净温润

丁香

山奈

藿香

引:引领芳香本草性味上达任督巅顶,带领气味雄厚本草性味入全身寻经络入骨髓之邪

佩兰

香草释义藿香

祛暑解表,化湿和胃。

当湿气把脾胃之气困住以后,单单祛湿有时候效果不够好,尤其是当“湿浊之气”严重,郁结在脾胃,导致陈腐淤积时。而藿香的主要作用是振奋脾胃之气,脾胃的气机振奋,湿浊之气就容易去掉。

佩兰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经常和藿香一起使用。

藿香有解表的作用,佩兰行气的作用更强。两者一起使用,去除中焦湿气、振奋脾胃的作用非常好。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苍术有芳香的气味,且气味浓烈,能够燥湿健脾、醒脾,也能发汗。另外,苍术点燃后烟熏,用于腹膜透析室的消毒观察,对比紫外线消毒合格率的95%,苍术烧烟消毒的合格率是%。

《本草正义》: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霆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肢体酸软,胸膈满闷,甚至膜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术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夏秋之交,暑湿交蒸,湿温病寒热头胀如裹,或胸痞呕恶,皆须茅术、藿香、佩兰叶等香燥醒脾,其应如响。而脾家郁湿,或为膜胀,或为肿满,或为泻泄疟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肿,或积滞而二便不利,及湿热郁蒸,发为疮疡流注,或寒湿互结,发为阴疽酸痛,但有舌浊不渴见证,茅术一味,最为必需之品。是合内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因其形状似剑,故又称剑菖。古人因此把石菖蒲挂在家门口,用来驱除一切“鬼神”。《本草正义》:菖蒲味辛气温,故主风寒湿邪之痹着。治咳逆上气者,以寒饮湿痰之壅塞膈上,气窒不通者言之。辛能开泄,温胜湿寒,凡停痰积饮,湿浊蒙蔽,胸痹气滞,舌苔白腻垢秽或黄厚者,非此芬芳利窍,不能疏通,非肺胃燥咳及肾虚之咳逆上气可比。开心孔,补五脏者,亦以痰浊壅塞而言;荡涤邪秽,则九窍通灵,而脏气自得其补益,非温燥之物,能补五脏真阴也。而俗谓菖蒲能开心窍,及反以导引痰涎,直入心包,比之开门迎贼者,过矣。且清芬之气,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聪明,九窍通利。凡寒饮闭塞,肺气不宣,则令人音喑,菖蒲能逐饮宣窍,而声自开,以视虚劳金破之不鸣,显然有别。其止小便利一说,盖指清气下陷,收摄无权之症,辛温能升举下陷之气,或可治之。《别录》主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则即《本经》之主风寒湿痹,复叠无别,殊是蛇足。温疟亦时行之戾气,而兼有湿痰蒙蔽,菖蒲涤痰辟秽,裨助正气,故能治之。甄权治耳鸣,则湿痰蒙其清气,而甲木少阳之气,郁而不伸者,即开通九窍之功效也,若肝肾阴虚,浮阳上扰之耳鸣,则非辛温开窍之所宜矣。甄氏又谓治鬼气,濒湖谓治中恶卒死,客杵,则皆阴霾不正之气,固芳香辟秽之正治也。《大明》谓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皆指寒湿交互,汩没真阳者,菖蒲秉芳冽之正气,自能胜邪而行气定痛。后人霍香正气等方,以及脑麝等疫证诸丸散,皆即此例。白芷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白芷入阳明经,治头额痛和牙痛。阳明经乃全身藏污纳垢最大的系统,五脏六腑“浊毒”都要通过阳明胃肠来排降,阳明胃肠通降,则百“毒”皆降。

窨香秘制

如果您想做出真正传统的古法中药香囊,那么还需要经过窨香的步骤。不同的中药香料都有独特的香气,有的单闻药味浓重甚至冲鼻,要让它们充分融合,得到理想的香气,这需要借助时间的力量。合香之后,进行为期一个月到一年的窨香,才能使各种中药退去个性,性味交融,产生醇和的幽香的共性香味。也可以通过特制的窨香容器,经过日月灌顶,水火交蒸,土气氤氲,时空酝酿,音乐同频。传世的《陈氏香谱》书中,专门强调了窨香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陈氏香谱》中“窨香”篇“香非一体,湿者易和,燥者难调;轻软者燃速,重实者化迟。以火炼结之,则走泄其气。故必用净器拭极干贮窨,蜜掘地藏之,则香性相入,不复离觧。新和香必须窨。贵其燥湿得宜也。毎约香多少,贮以不津甆器,蜡纸封。于静室屋中掘地窞,深三五尺,月余逐旋取出,其尤馜也。”最后一句“其尤馜也”,意思是经过窨藏,香囊的香气会尤其的“旖旎”。“旖旎”是古人对上等香气的形容,指的是既柔和又余韵悠长的香气。古法窨香1.选上好的香药,按配方调合2.装入洁净的瓷坛,用蜡纸密封3.掘地三尺,将瓷坛埋入地下(有的香方要求埋到静室的地下,有的要求埋到树根底下,有的还要求是开花的树)4.等待一段时间(香方对于时间长短会有说明),待药味融合,香气旖旎”后,挖出坛子,启封使用窨藏的时间,各种香方有不同的要求,短则一月,长则一年,经历四季,到来年启封。这时您再来闻,跟刚制好的时候味道不一样,香气不会那么刺激,甚至不太明显,而静心轻嗅,鼻端暗暗传来一股幽香,回味格外的绵长。隐约之间暗香浮动,含蓄又低调,这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淡泊雅致气质。由于每一年的气温、湿度变化不同,不同年份窨藏的香,香气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这真是“顺时”之香了。

防御养生

芳香驱除秽浊恶气,雄厚荡涤阴霆藏邪,逐鬼辟邪,祛寒散湿,荡涤邪秽,九窍通灵,芳香化湿祛风散寒活血散热,辅助化散六淫之邪。现代医学认为,香囊增强免疫力,预防节性感冒、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疾病,同时还具有目前科学尚不能准确解释的精神系统调整,内分泌调整作用。古代中国疫病防治史中,芳香药物发挥着重要作用。芳香药物能打开人体的孔窍,气机通畅,而人体的气机一通畅,排毒、化浊的机能也就自然增强了。《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自能除邪辟移也”。使用芳香化浊类药物进行避瘟是古代医家的重要思想,中医温病学家叶天士认为“未受病前,心怀疑虑,即饮芳香正气之属,毋令邪入为第一义”;清初医学家喻嘉言指出“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孙思邀的《千金要方》中列举了辟温方36首,书中的辟瘟杀鬼丸等,在组成上的共同特点是以芳香之品为主,这些药方既可燃烧,又可佩戴,还可吞服,具有避免邪毒、防止“卒中恶病及时疫”之功。自年爆发非典以来,流行性疾病的威胁再次给社会敲响了警钟,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扩散仍然是现今医学研究的重点。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其中佩戴避瘟香囊是最方便、简单以及安全的方式。避瘟香囊中常置的苍术、白芷、艾叶、佩兰、藿香、石菖蒲、薄荷等,都是属于芳香之性的中药,具有除邪辟秽、疏风解表散邪、清气开窍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芳香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细菌的活力,提高免疫力。中药香囊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服气疗法”,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香囊里中草药浓郁的香味散发,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药物气味分子被人体吸收以后,还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从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增强食欲。儿童鼻黏膜上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因此最适合佩挂香囊。将香囊置于儿童的衣兜、枕边,对于流感、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功用。

使用方法

窨香囊完全由肺呼吸摄入或皮肤呼吸渗透,挂在床前改善睡眠,减少噩梦;放在办公桌旁,醒神开窍,缓解压力;放在书房内,预防书籍虫蛀霉菌,醒神开悟;放在客厅中,驱除客人身上的秽浊之气;放在门口,直接对抗阴霾不正之气;可以24小时循时释放香气,不吃药不打针预防流感,是个人预防被传染的最佳方式,也是闻香养生的最佳最简单方式。悬挂或闻香,21天后在阳光下暴晒一次香囊。连续暴晒5次后,香囊养生作用会呈阶梯型下降,直至香味完全消失,一般来说窨香囊可以悬挂天,更新新的藏象本草香料。冬季气温干燥较低,藏象本草香料释放缓慢,达不到理想的养生作用,如果有暖气,完全可以正常使用,如果无暖气,晒干塑料密封保存,立春之后即可悬挂。注意孕妇禁用,哮喘慎用。

精准放置

① 饭厅放置苍术(玫红)窨香囊,驱杀魑魅魍魉,芳香燥湿健脾,以防病从口来。也适合脾虚湿浊体质者经常随身佩戴。② 书桌放置丁香(魅力紫)窨香囊,醒神开窍智慧,温阳暖肾醒脾,以防鬼邪上身。也适合阳虚气滞体质者经常随身佩戴。③ 卧室放置菖蒲(深蓝)窨香囊,通利九窍安神,芳香辟秽化浊,以防瘟邪入肺。也适合痰瘀阻络体质者经常随身佩戴。④ 大门放置川芎(中国红)窨香囊,祛风散寒利湿,活血化瘀通络,以防风邪入卫。也适合气滞血瘀体质者经常随身佩戴。⑤ 客厅放置白芷(桃粉)窨香囊,化解戾气病气,芳香化湿通窍,以防病气侵染。也适合感冒过敏体质者经常随身佩戴。⑥ 厕所放置木香(清雅蓝)窨香囊,化解病气浊气,顺气行气消气,以防浊气伤阳。也适合便秘气郁体质者经常随身佩戴。⑦ 阳台放置独活(祥瑞黄)窨香囊,化湿燥湿祛湿,通经活络逐瘀,以防湿邪浸渍。也适合风湿疼痛体质者经常随身佩戴。五月为天地交泰之月,阴阳混沌不分,人体脏腑气血受极大影响,保精惜命,宁神内守,方可安然度过,反应人身,肚里空荡荡,走步无力,没有精神。人与宇宙为一体,人体五脏六腑皆受天地运行的影响,此时的节气,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宜从农历五月初一禁起,斋戒过一月。果能素食撙节,房事养生,自可百病消除。今人各种突发病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塞等,每多腰腿酸疼,脊肩酸麻,四肢无力,背心发热,咳嗽不止,时而头昏头痛,时而眼花眼痛,秋冬则恶寒怕风,手足发冷,春夏则喉疼目红,腹痛闭痧。九毒日,汉族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或亼活酒)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中都寓有养生智慧经验的传承。养生更是谆谆告诫:恶五月,仲夏之月,天地化生,勿以极热,勿大汗,勿曝露星宿,皆成恶疾。五月气之成也,肝脏已病,神气不行,火气渐壮,水力衰弱,宜补肾助肺,调理胃气,以顺其时。宜减酸增苦,溢肝补肾,固密精气。卧早起早,慎发泄。戒荤腥。在九毒日艾灸与房间正确悬挂窨香囊,不仅可以帮你培养艾灸养生与闻香养生的好习惯,而且让你更明白窨香囊的日常养生的必要性。忌日与月球的运行有关,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有关,与地球上天气变化有关。人在宇宙中是十分渺小的,天体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人产生影响,这是已被现代科学证实了。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一些修行修藏或非常注重养生的人,会在五月进行卻榖食炁或吃素修行养生,这样一个月卻榖食炁或吃素可以修身养性,清肠排毒、减重瘦身、调节阴阳,而且还可以避开五毒月。刻意追求五毒月九毒日的禁忌要求,是不智慧的。但完全排斥古代流传至今的习俗,也不是科学所能完全解释的。农历五月的「九毒日」及「天地交泰日」,请千万谨慎这十天,甚至是一整个月。|初毒日|▼五月初五五月初六五月初七|中毒日|▼五月十五五月十六五月十七|末毒日|▼五月廿五五月廿六五月廿七|天地交泰日|▼五月十四四天王巡行,夜子时为天地交泰日。还有农历夏至、冬至这两个阴阳大转换的节气的前后三天(最好是半个月)最好也是要注意悬挂香囊养生,清净修养。尽管“毒月”的说法有些骇人听闻,但更应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jj/6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