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医论中药第25期用透1个方

北京中科专家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一、概述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原方用量: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主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

被调查的位名中医中有18位擅用本方。主要是北京、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福建等地的内科医家。

四逆散所主治的病症种类多达42个。主要为内科疾病,约占

83%,且集中于肝经、脾经病症,其次为妇、儿科病症,共占17%。所涉及的病症可分为以下几大类:①消化系统病症,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综合征、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症、胆心综合征、胰腺炎、胃痛、泄泻、腹痛、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②内分泌系统病症,如瘿瘤、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③心血管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郁证、癔证、冠心病、心律失常、低血压、胁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④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前紧张综合征、慢性盆腔炎、乳癖、乳腺增生病等。其他还有内伤发热、胸膜炎、颈部淋巴腺瘤、小儿疝气等。

关于本方的便用指征,大多数医家认为:①阳郁征象:如手足不温,或厥冷,头晕目眩,烘热自汗。②肝气郁结征象:如胸闷,或胸胁胀痛,善叹息,经色紫黯,或经行不畅,或经闭不行,或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或小腹疼痛,未有定时,伴见性情急躁,心烦易怒,乳房胀痛等。③胃气不和征象:如脘腹胀痛不舒,甚则痛连背部,嗳气频频,或吞酸,嘈杂,呕恶,纳呆,口苦咽干,便秘,多因情志因素而加重。④舌脉征象:舌色淡,或淡红,或红,苔薄,或薄白,或微黄,或黄厚;脉弦,或弦细,或沉弦,或弦滑,或弦数。

医家们大多介绍了加减应用经验,有加银花、连翘、金钱草、板蓝根等,治疗急性肝胆炎症;也有加泽兰、姜黄等,治疗妇女梅核气症,日久化瘀;加三七、白芥子、红花、鸡血藤等,治疗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加丹皮、山栀子、香附、郁金等,治疗肝郁化热见胁痛、烦躁口苦、耳鸣目眩。其中有的用加味四逆散,加炒川连、炒吴萸、川楝子、元胡;有的用四逆四金汤,加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海金沙、大黄、茵陈。有的用生甘草,有的用赤芍,有的用白芍,有的用枳壳。

方中各药的用量情况:柴胡5~30g,多数用9~10g;枳实5~30g,多数用10g;芍药10~30g,多数用10~15g;甘草3~12g,多数用5~10g。

关于本方的使用禁忌,多数医家认为:久病气弱阴伤,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瘀血停滞,阳虚阴盛者不宜;肝阳上亢,肝火,肝风内动,肝阴虚者不宜;结石症身体羸弱,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不宜。

■安徽●马骏

柴胡9g,枳实10g,白芍10g,炒川连6g,炒吴萸6g,川楝子6g,元胡15g,炙甘草6g。

脾胃不和之胃脘痛。

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频,或吞酸,嘈杂,多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瘀血停滞、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型胃脘痛患者应慎用,否则易延误病机,加重病情。

四逆散方出自《伤寒论》,主治肝郁而致阳气不达四末所致的手足不温,四肢厥逆。加味四逆散乃师其法,用柴胡、白芍疏肝理脾;黄连、吴萸辛开苦降,调和肝脾;枳实、川楝子、元胡行气解郁止痛;炙甘草益气健脾,配芍药缓急止痛,诸药配合用,于脾胃不和型胃脘痛,往往效如桴鼓。

■山西●田隽

枳壳30g,白芍20~30g,柴胡12~15g,甘草9g。

凡具胸胁胀满,脘腹疼痛,心下痞塞,乳癖疼痛,便溏便秘而伴便前下腹疼痛,排便之后即感轻松诸症,用之多为有效。常治疗有明显恼怒、怫郁而致胃炎、结肠炎、胆囊炎;经前紧张综合征、乳腺增生病,随证加味,用之辄效。

虚痞、虚胀、脾胃损伤者用之不仅胀溏不消,且增气短、气促现象。20世纪50年代用此方治胀痞,在频频收效之后见痞即投此方,致3位患者发作气短,登门质问,停药后一二天症状消失,再以他剂调理。

产后缺奶,包括产后即奶少,或气恼之后由多奶而致少奶者均以本方加“通乳荟萃品”(漏芦、王不留行、通草、麦冬、白芷、茺蔚子、炮甲珠),用之后比以往所套用的“下奶药”更有效。妇女梅核气症,日久化瘀,必用本方加泽兰、姜黄等品投服,效佳。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以本方加三七、白芥子、红花、鸡血藤投服,可在5~8剂后减轻疼痛或不适感,其肿硬成条索状静脉渐渐变软。

■江西●汤益明

柴胡15g,枳实30g,甘草10g,芍药30g。

因肝失疏泄、枢机不利、阴阳失调、气血郁滞所致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胆心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心胸胁痛,头晕目眩,四肢欠温,胸闷心悸。

四逆散主治的少阴厥证与现代某些类型的低血压与晕厥的病机相吻合,由于气机不畅,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末不温则肢厥;清阳不升,心脑失养则晕厥。故以四逆散宣展气机,疏利气血,可通阳复厥。

■四川●李孔定

柴胡10~30g,枳实5~15g,赤芍10~30g,甘草3~10g。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儿疝气等。

胃脘胀痛,嗳气,便结,胃镜检查:胃粘膜充血、肿胀或腺体萎缩。

脾胃虚弱、无胀痛、大便溏者慎用。误用后致身体益虚,病情加重。

浅表性胃炎,表现泛酸,胃脘烧灼者,常合左金丸;萎缩性胃炎,以胀为甚,加山楂、神曲、丹参、五味子;夹湿,加苍术、草果仁;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加槟榔、黄芩;肠腺化生,加半枝莲;胃粘膜糜烂,加白及、大蓟。

■浙江●杨少山

柴胡10g,白芍15g,炒枳壳6g,炙甘草5g。

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引起的胃脘痛;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各型肝炎、肝癌、胰腺炎引起的胁痛。

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表现为胸胁脘腹胀痛不舒,嗳气频繁,脉弦,投以本方化裁多能奏效。

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不宜使用该方,误用则加重出血。

四逆散是本人治疗脘腹疼痛的主方,因为肝体阴而用阳,主木而性喜条达,若肝失疏泄,首先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故不管何种证型心脘腹疼痛,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肝气不畅现象,治疗当以调理肝气为先,以四逆散为主方,常加制香附、佛手、绿梅花、川楝子、延胡以加强理气止痛,甚则加用八月札、九香虫理气通络。凡属血燥、辛辣、破气、攻下、苦寒粘腻之品则尽量少用,以免“医胃害胃”,适得其反。

■四川●杨家林

柴胡6~10g,白芍15~30g,枳实10g,甘草5g。

肝郁气滞所致的月经失调、闭经、痛经、腹痛等病症。

上述病症见经色紫黯,或经行不畅,或经闭不行,或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或小腹疼痛,未有定时,伴见性情急躁,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脉弦等。对肝郁气滞所致的痛经、腹痛,使用本方疗效确切。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显著的解痉、镇痛作用,为临床止痛治疗提供了依据。

非肝郁气滞证不用。

方中柴胡疏达肝气,枳实苦降,行气导滞,与柴胡一升一降,调达疏理气机;白芍酸收,甘草缓急,具缓急止痛之效。肝郁血滞可赤白芍同用;大便干燥用枳实,否则用枳壳理气行滞,作用较缓和。本方常与金铃子散合用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功。

■汪苏●吴震西

柴胡6g,枳实10g,芍药15g,炙甘草6g。

胁痛(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囊结石、急性胰腺炎、肋间神经痛),胃痛(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郁证(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癔证),泄泻(慢性结肠炎),胸痛(冠心病、胸膜炎),瘿瘤(甲状腺肿、甲状腺瘤、颈部淋巴腺瘤);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乳腺小叶增生症)。上述病症见肝气郁结证,用本方加味,疗效较好。

舌淡红、苔薄或微黄,脉弦细;胸胁脘腹疼痛,口苦咽干,疾病随情志变化而波动;借助理化检查则更具有针对性。

如有黄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加茵陈15g,虎杖15g,蒲公英15g;胆系结石加金钱草30g,海金沙15g,鸡内金10g,大黄10g;恶心呕吐、嗳气泛酸加姜汁炒黄连3g,吴茱萸1g,煅瓦楞子15g;胸胁脘腹痛甚,加延胡索10g,郁金10g,川芎6g,制香附10g;慢性泄泻、泻而不畅,加陈皮6g,防风6g,白术10g;颈部瘿瘤加海藻10g,昆布10g,夏枯草10g,贝母10g,或合消瘰丸。

凡脾胃虚弱、脾肾阳衰,而见形寒肢冷、纳呆便溏、舌淡胖苔滑润者,不宜使用本方,用后不但不能取效,反而损伤正气,使病深不解。

■陕西●张瑞霞

柴胡12~15g,枳壳15~30g,白芍15g,甘草9g。

胆石症,慢性肝炎。

肝郁化热见胁痛、烦躁口苦、耳鸣目眩,本方加丹皮、山栀子、香附、郁金;肝胆湿热见胸胁疼痛、口苦、目赤、头痛、头晕,本方加金钱草、黄芩、龙胆草、红藤;肝郁气滞见胸胁胀痛、心烦、不寐,本方加香附、陈皮、郁金;肝气犯胃见胁痛、嗳气、反胃、呕吐,本方加旋覆花、左金丸;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本方加大黄、厚朴、黄芩、蒲公英、金钱草、桂枝:荜澄茄;胆囊水肿,本方加五苓散、车前子、白茅根、桂枝。

本方源于《伤寒论》,本用于热邪入里,阳气郁遏不能外达而形成四肢厥冷者。后世应用于肝气郁结为主因所引起的一些证候,尤其是现代多种治疗肝胆病的处方均以本方为渊源。我应用此方时根据慢性肝病或胆囊疾病具有肝郁的病机,根据不同的症状辨证加减,变化灵活。

■山西●畅达

柴胡15g,白芍30g,枳实12g,炙甘草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郁金15g,海金沙15g(包),大黄9g,茵陈30g。

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胸胁胀满疼痛,甚则连及肩背;呕恶、纳呆,或伴黄疸;便秘,溺赤,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或数,结石声影小于0.7cm者。

结石症身体羸弱,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不宜;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合并胆石症,慎用本方。

结石直径大于1.0cm,泥沙充满型,胆囊收缩差及肝内胆管结石使用效果不佳。

■北京●高忠英

柴胡10~20g,白芍15g,枳实10g,甘草10g。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感染。

右胁疼痛较剧,痛连背部或胸脘部,胸闷食少,剧痛繁发,气阴未伤者必效。

久病气弱阴伤者忌用。误用则气短不续,倦怠乏力。

急性肝胆炎症加银花30g,连翘15g,或金钱草20g,板蓝根20g;痛剧加延胡10g,川楝子10g;腹胀胸闷者,加枳壳10g,厚朴12g;阴虚加生熟地各30g,女贞予10g;脾虚者加党参10g,白术10g。

■陕西●黄保中

醋柴胡12g,赤芍15g,白芍15g,枳壳12g,生甘草12g。

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月经不调、痛经。

胸闷叹息,烦躁易怒,烘热自汗,脉弦。

柴胡、枳壳升降气机;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痉;枳壳、芍药,调气活血。病毒性肝炎,可加升麻、土茯苓;慢性胃炎可加吴茱萸、黄芩、黄连或干姜、黄芩、黄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者,可加代赭石、怀牛膝;月经不调、痛经者可加制香附、台乌药。

■江苏●谢昌仁

柴胡10g,甘草4g,白芍12g,枳实10g,青皮6g,陈皮6g,姜半夏10g,山楂肉12g。

腹痛。

脘胁痛,加黄连3g,吴萸2g,青皮6g,陈皮6g,半夏10g;胆绞痛,加郁金6g,鸡内金6g,青皮6g,陈皮6g,延胡索10g;肾绞痛,加鸡内金6g,海金沙12g,石韦12g;疝气,加橘核10g,山楂12g,川楝子10g,小茴香3g。

非阳证热厥者不宜。

此方为和解平剂,和解表里、疏肝理气,随证配伍能治多种疾病之疼痛。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名中医论方药:国家级名中医临证经验实录

图书作者:黄煌等主编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8月

图书简介

本书资料来源于编者参与的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调研课题的问卷资料。问卷由老中医药专家亲自填写或由继承人协助填写而成。为保证名中医经验不失真,本书尽量保持原貌不变,仅对部分体例以及药名、方名、病名等医学名词术语作了尽可能的规范和统一,有少部分做了文字上的精简。

该书适合中医专业人士及其业余爱好者阅读使用。全书共分方剂与中药两篇。每篇以方名与药名为条目,每个条目下分概述与各家经验两部分。概述是编者对参与问卷调查的位老中医药专家们应用方药的经验所作的统计和归纳,可使读者大体上了解该方药的应用范围及指征、加减、用量、禁忌等情况。各家经验则将各位医家的经验分列,以便于读者了解该方药各家独特的应用经验。全书共介绍了位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关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jj/49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