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普宁人常说的俗语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几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04/4780753.html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潮汕每一句俗语其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但随着时间长河的滚动,如今年轻一代,大多数表示没听过。

老程三下斧头花

潮汕俗语“老程三下斧头花”是形容一个人做事情开局很有一股蛮劲,但缺乏后劲和韧劲。

这典故出自唐朝名将程咬金身上。演义和戏曲中写到这程咬金,说他有一身好力气,使一把大板斧,作战时候,许多人都敌不过他的三板斧。所以,都以为他有神力。

有一次,隋将宇文成都带兵去攻打瓦岗寨。这宇文成都是当时天下第二条好汉,力大无穷。当他带兵来到的时候,程咬金不得不提斧迎战。第一斧,宇文成都被震得虎口生痛;第二斧,宇文成都的虎口被震裂;第三斧,两臂发麻。宇文成都正想撤马回营,程咬金的第四斧有气无力的,方知道程咬金力量只集中在三板斧上。

这是个全国性的俗语,但程咬金这个人物潮人也很喜爱,故这俗语也很早在潮汕生根,俗语的说法也按潮语特点给予改造。

杨令公撞碑

在澄海一带,流传一句俗语:“杨令公撞李陵碑,看看撞来岂会对脉。”说的是有一年,该县余居乡(今莲上永新乡)请了一戏班在本乡大埕演出《杨令公撞李陵碑》一剧,恰逢里美乡两个乡绅也来看戏,大为喝彩。特别是那个扮杨令公的老生,尾场撞碑一段演得极为感人。戏未演完,两人便来找班主,约请戏班明晚到里美乡演出。

隔天夜里,戏班来到里美乡演出,按主人意愿,最后仍以杨令公撞碑一折压台。该乡是个不上二百人口的小乡,不足余厝乡的十分之一。到了半夜,老人小孩先回家,剩下二、三十人。班主和演员大觉扫兴,特别是扮演杨令公的老生,更加泄气。“撞碑”这段压台戏,本应撞三次碑唱三段曲,但他一看棚下人不多,只撞一次就倒下不起来,戏也落棚了。

隔天,乡绅来戏班交涉道:“昨夜戏未演完先落棚,戏金不还。杨令公在余厝大埕撞了三次碑唱了三段好曲,为什么昨夜只撞一次碑,连唱一段曲都没有?”班主从容答辩道:“在余厝大埕那是撞唔对脉,就须再撞两次。昨夜一撞,正对要脉,故一次就死去,人死哪能再撞?!”乡绅一时无言以对,只好如数付还戏金。

此后人们便以杨令公撞碑对脉与否来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看准使狠。

放屎画大猪

俗语“放屎画大猪”意指异想天开,靠幻想过日子。

从前,某村有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整天只图享受,却不想干活,常常在家里呆着异想天开。邻居辛辛苦苦养了一头猪,年底卖了一笔钱,他十分羡慕,但又怕脏不肯养猪。一次上厕所时,他用小竹枝在地上画了一头小猪,心里又想,小猪还要养大,太麻烦了,画大点更好,于是就画了头大点的猪。又想到大猪才能卖得更多的钱,决心画一头很大很大的猪。于是,忘了身在何处,把小竹枝一挥就画起大猪来。没想到向后一退,一脚踏空,掉进了茅坑里。于是,就有了“放屎画大猪”的俗语。

假力洗茶渣

潮汕俗语“假力洗茶渣”,用另一句潮汕俗语解释,指的是“力唔着势输过惰”,也就是指不该干的事情你去干了,结果是吃力不讨好。

潮汕工夫茶闻名遐迩,茶具小巧玲珑,十分精致。据说冲茶用的茶壶,茶渍越厚,冲出的茶越有味,这茶壶价值越高。当时,潮汕有一户人家,有饮茶之风。家中的茶壶已经传了三代,这茶壶看起来腻腻的,壶内的茶渍也已经积了粘乎乎的一层。这茶壶,将一些白开水倒进去,也能筛出来清冽香醇的茶。所以,这一家人将它看成传家宝。

这一年,这家人娶进了一个媳妇。媳妇过门的第三天便开始料理家务。这一天,家翁出门。这媳妇一看,家翁平日里喝茶的茶具竟如此的脏。于是,便把一整套茶具一古脑地搬出来清洗。等到家翁回来,一看,真是哭笑不得,便说:“你真是假力洗茶渣。”新媳妇丈二金刚一一摸不着头脑,不知家翁责备她是何事。后来“假力洗茶渣”便流传开来,成了一句俗语。

离城七铺

潮汕俗语“离城七铺”意指两种事物差别很大,不能简单化地作类比。

明朝嘉靖年间,潮阳县城的陈大器任御史,人称陈御史。某日,他与原籍潮阳县贵屿的陈国舅(即陈北科)同时上朝,嘉靖皇帝知道他们是同乡同姓,就问陈御史:“陈卿,你与国舅同乡又同姓,老家是否在一起。”陈大器一贯老实,就以实情呈报:“启奏我主万岁,我们两个虽是同县人,也都姓陈,但臣是县城陈,国舅是贵屿陈,贵屿离城还有七铺哩!”

“‘七铺是何意”,皇帝不明白,就再次发问。

陈北科抢先解释:“万岁啊,我与御史家厝屋相连,御史的意思是说我们两家离得近,相差的距离就只七步,小时候我们还在一起玩呢!”

“噢!”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陈御史在旁也不便辩白,只好作罢。

从此,就流传下俗语“离城七铺”。

十嘴九脚仓

俗语“十嘴九脚仓”用于讽喻人多话多,不懂装懂,爱乱发议论。“脚仓”即屁股。胡说八道常被比喻为“放屁”,因而,吐不出象牙来的脏嘴也被比喻为屁股。

从前有一户人家建了新房,请来一位很有名气的画家画一幅壁画。画家事情很多,整天很忙,来到房主家后就要动笔。这户人家有十口人,除一个小孩外,都聚集到这里,七嘴八舌,吱吱喳喳地发表各自意见。有的要画这,有的要画那,继之又因意见不符而互相争吵,各不相让。扯了大半天,谁都不让谁,毫无结果,最后只好由画家来决定。

本来画兴正浓的画家经这阵折腾,十分恼火,更痛惜宝贵时间无端被浪费。于是不吭声,拿起画笔一挥,很快就画了十只鸡,每只鸡都各具姿势,唯妙唯肖,栩栩如生。

画家正要收笔,一位小孩忽然嚷道:“咦,怎么十个鸡嘴巴,只有九个屁股呢?”大家才注意到原来一只鸡藏在石头后面,只露出鸡头在外面。画家接过小孩的话,笑咪咪地说:“这就叫‘十嘴九脚仓’嘛!”原来,这是画家绕着弯子在讽刺房主一家哩。

孬过金章婆

潮汕人骂一些心肠恶毒的女人,总是用“孬过金章婆”这一个惯用语。它的典故出自潮剧《金花牧羊》,说的是有一户中等人家,家中兄妹两人:兄长金章,忠厚老实,已经娶妻。妻子人称金章婆,为人歹毒,势利自私。妹妹金花,长得如花似玉,为人善良。金花的嫂子,一心要将姑娘嫁给村中富户,以攀高枝。没料到金花却爱上了村中勤读诗书的秀才刘永,并定下百年之好。金章婆十分恼火。

这一年是大比之年,刘永赴京赶考,金花十里长亭相送,依依难舍。金花担心刘永路上无人照料,刘永担心金花在家,寂寞不堪,便干脆一同上京。途中,刘永夫妇遭到强盗抢劫,夫妻被冲散。金花为避免歹徒侮辱,跳河自尽。被一渔翁救起,送回原籍。

金花被送回家后,金章婆大喜过望,百般劝说金花改嫁,金花不从。金章婆恼羞成怒,逼令金花上山放羊。金章虽然同情妹妹,但又惧内,只有暗中接济而已。凄风苦雨,金花为了牧羊,赶早摸黑,备受折磨。金章婆稍不如意,不是打就是骂,经常抢走金花的饭碗,动辄要将她赶出家门。金花只有终日以泪洗面。如此苦熬了三年。

有一天,金花到山上牧羊。一只小羊羔摔到悬崖下死了,金花胆颤心惊,不敢回家。夜里在河边哭哭啼啼,被一个正要前去迎接新任七省巡按的小驿丞发现了,问明原因,便将金花收留。

这七省巡按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失散的刘永。刘永当年被冲散后独自上京赴试,得中榜首,即被封入翰林院,三年后任七省巡按。刘永感妻情义,特赶回家乡祭祀妻子亡灵。

当驿丞代读刘永祭文的时候,发现祭文内容与金花所述一模一样,于是请出金花。刘永大喜过望,夫妻团聚,其喜洋洋,自当不提。

刘永衣锦还乡,金章婆想起以前虐待金花,羞愧难当。金花不记前嫌。宽厚对待嫂嫂,合家团聚。

狗母蛇假龙

潮汕俗语“狗母蛇假龙”,是讽刺那些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狗母蛇”即小蜥蝎。

传说,古时候达濠岛北面葛州乡前一带都是大海,与现在的汕头海连成一片。那时候,那里栖宿着一群狗母蛇。为首是一条大如小山的狗母蛇王,它牙齿尖锐,四足有爪,尾巴很长,并且生性凶狠。他自称是龙种,时常在海面上兴风作浪,损害过往船舶,并经常登岸糟蹋田园,吞食牲畜,为害一方。

这海滨有一个沙洲,因为是乌鸦聚集的地方,人们就称他为乌鸦洲。洲上有一个土地神庙,叫“鸦洲宫”。这位土地伯公眼看恶蛇肆虐,人民遭殃,自觉失职。

一日,他亲自找狗母蛇王,想与之说理,劝它不要为非作歹,荼毒生灵。谁知那横蛮的狗母蛇王却大言不渐地说:“我是龙,不是蛇,你看我有足,又有长长的尾巴,蛇哪有呢?是龙便是万物之尊,谁也管不了我,何况你——小小的土地。你若多嘴,不识抬举,到时休怪我不客气。”一番话说得老土地无言以答,自知年老力微,绝非它的对手,便也无可奈何地走回庙来。

路上抬头见前面的一座大山,想起这大山上住着一位山神。这位山神有神威,又有法术,且有正义感,说不定他可以出面制服这孽虫。

于是便拄着拐杖,登上高山找到山神,说明了原委,央他出力除害。那山神听后,便一口应允。伴随土地来到山下,找到狗母蛇王。

那狗母蛇王一见土地又来了,十分恼火,张口冲向土地。那山神立即一拳打了过去,打中了狗母蛇王的腹部。狗母蛇王受了伤,正想逃入大海,但一时慌不择路,向海旁的一座山岗猛窜,便把那山岗撞开一个洞。然后,直向妈屿外大海逃窜。但因伤势太重,游至将近南澳的海面上,便背朝天死了,它的尸首便变成一座小屿。

鸦洲宫土地见大害已除,十分高兴,正想与山神回宫,但一转念,虽然狗母蛇王已死,但其种族尚多,若待其成长,人畜又不得安宁了。便想了一个办法,马上召集所有狗母蛇的子孙前来听训,对它们约法三章:其一,全族类今后只会老,不会大;其二,不准伤害人畜;其三,经人们揭发,立即满族诛杀。

那山神也说:“从今后起,我将伸一拳永示于此高山上(即今拳头母石山),让你们时时刻刻作为警示。若敢再不驯服听命,定教你们都粉身碎骨。”这时的狗母蛇子孙见为首的尚且不敌,早已胆战心惊,谁敢违命!

从此葛洲乡的南面山峰便耸立着一块拳头关的大石。狗母蛇的蛇子蛇孙也便世世代代只长不过尺,且从此很驯良,碰到人,便忙向草丛或小土穴逃窜,再不会伤人。

庵埠老爷大细目

“老爷”即神爷的俗称。俗语:“庵埠老爷大细目”指对人对事不公正,偏心眼。

从前有两个乞丐,都是一条腿“大脚胴”,即患有“象皮腿”之病。他们四处求乞,夜宿宫庙。

有一次,乞丐甲在庵埠的仙溪神庙里过夜,半夜时分,恍惚间见“老爷”走下来对他说:“弟子一只靴,剥去吊大厅。”天亮醒来,正要抬起病腿,忽觉病腿消肿,奇迹般地痊愈。

他马上把喜讯前往告知乞丐乙。乞丐乙见乞丐甲健步走来,本觉惊奇,一听真相,大为欢喜。

晚上也来到那个神庙睡觉,希望“老爷”又显灵,不过这次神爷说的话却是:只靴吊在大厅中,弟子剥去凑成双。”乙惊醒后,觉得下肢沉重,一摸才知原来那条好腿也患了病。

从此拖着两只浮肿的大脚胴到处行乞。逢人便骂“庵埠老爷大细目”。久则久之,就作为一句俗语在潮汕一带流传开了。

▲图文编辑:普宁风情网

▲法律顾问:广东南山律师事务所

▲商务合作:

推广

你可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gj/6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