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想去大自然中寻找昆虫还是

昆虫界有很多让人拍案称奇的小动物,它们能够拟态、能够伪装,能够轻而易举融入自然之中,让你很难发现。

不信,你来找找看!

+树枝+

杆?说,我就是一截小树枝。

尺蠖表示不服气——瞧它,腹足牢牢地锚定住树木,身体直愣愣地向前倾斜,即刻进入入定状态:我即树,树即我。

网红名蛾——圆掌舟蛾,外形就像一块小木桩,当然,优质的外形需要匹配的背景,在小断枝的衬托下,这拟态简直完美。

冠娱尾夜蛾则是“外形不够,姿势来凑”,拟态小木桩,它靠的是“翘屁股”。

昆虫有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措施。

1.庞大种群稀释敌害捕食损失,大多数昆虫繁殖力强,保证后代数目以弥补被捕食的损失个体。

.集群防御,如枯叶蛾科幼虫群体行动抵抗敌害捕食。3.趋避敌害,大多数具备飞行与奔跑能力,可躲开敌害追捕,也有入水避害如龙虱与黾蝽,入土避害如蝼蛄与蛴螬。4.保护色等拟态,如竹节虫,枯叶蝶,螽斯之类。5.警戒色,如蝽类,瓢虫,毒蛾的艳丽色彩表示有毒或难吃。6.假死,多见甲虫,受刺激则假死。7.化学物质保护法,如斑蝥的酸液喷出或瓢虫的难闻体液。8.主动攻击,如虎甲的口器,锹甲的巨大上颚,蜂和蚁的螫针等。9.防御外壳,甲虫的硬壳之类。10.恶劣环境趋避,如美洲王蝶迁徙越冬,其它昆虫多以各类形式避开不良环境如寒热旱涝。11.体内抗药机制避免农药造成集体损害,或对植物毒素有一定抗性。

-------------------

而更多的小昆虫选择隐匿在树皮间,与树皮“融为一体”。

伯扁蝽

东方蜡蝉

还有让你傻傻分不清谁是树枝的杂斑箭螳:

+树叶+

当然,昆虫不仅能模仿树枝,还可以拟态树叶。

叶?在爬行时,会来回摇晃身体,就像是被风吹起的树叶,更令人惊奇的是,它们的身体边缘居然还有类似被咬过的痕迹,用以迷惑敌人。

这条毛毛虫与叶片完美融合,令人啧啧称奇。

拟叶螽斯更是拟叶的高手:

不仅模仿的叶脉、叶柄惟妙惟肖,

即便是身上的斑纹,都是叶片的复制粘贴。

当然,昆虫们不仅擅长模仿绿叶,季节变换,它们还擅长模仿枯叶。

枯叶蛱蝶,双翅似枯叶,翅脉拟叶脉,后翅末端似叶柄。停歇在落叶丛中,你能分辨谁真谁假吗?

杨褐枯叶蛾,橙红色的鳞毛正是落叶的颜色,翅缘的波纹犹如枯叶的斑驳,翅面上的黑色鳞毛好似枯叶的叶脉。

俯首翘臀,露出的后翅与前翅拼成一片完整的叶片,头部的唇须模拟叶柄。

--------------

有些昆虫受到惊吓或遇到敌害时’就放出气体或臭味使天敌避开。步行虫中的放屁虫,肛门能排出一股带有硫磺味的气体’用来进行攻击和借助烟幕逃跑。

有的昆虫遇到危险时’竟能牺牲身体的一部分,保存生命。生活在池塘、稻田边的大蚊’它们的足极大’可是每节之间的相连处很脆弱,在遇到青蛙、蜻蜓及鱼类吞食的危险时,常先举足,一旦被咬住,就脱足飞走。

假死性也是昆虫逃生的一种方法。有些与草丛或泥土颜色相同的昆虫,常以假死性与保护色相结合’受到惊动时,便躺在地上装死’在草丛中或泥土上很难被发现,以逃脱被捕食的危险。

-------------------

网红核桃美舟蛾更是不甘示弱,“卷曲”的双翅犹如失水的落叶,足以让人信以为真。

但实际上它们的前翅平整而宽阔,只是通过不同颜色的鳞毛排列,使平面的前翅呈现卷曲的效果。

枯叶螳的胸部恰似半片枯叶,收拢的双翅更像一片完整的枯叶,即便是六足也恰似残叶的叶柄,连“叶脉”都清晰可见。

枯叶蚱蜢能模拟枯叶的叶脉,褶皱,还能模拟枯叶的发霉、生病的状态。

瞧这“性感镂空”的小病斑,简直惟妙惟肖。

最最了不起的是枯叶螽斯,模仿的枯叶更是“花样百出”。瞧,这只模仿的枯叶长有霉斑或病斑。

而这只身子一半翠绿,一半枯黄,模仿正在干枯的叶子。

这几只更厉害了,直接利用身体的斑驳和“残缺”,模仿被啃食的腐败枯叶。

+苔藓+

螽斯不仅仅可以模仿树叶,还可以模仿苔藓,瞧这只哥斯达黎加树螽,即便相遇,也很难想识破这令人称奇的伪装。

苔藓螳螂全身如苔藓般斑驳,腹部、背脊好像长出了“叶片”,混迹苔藓之中,完全隐匿了身影。

苔藓竹节虫,不逞多让,全身斑驳,长满“绿叶”,不同的是它的六足也经过精心的装扮,如同一根根长满青苔的小枝。

这只角蝉,身披粗糙不平、形似苔藓外衣,是不是“浑然天成”?自然可以轻巧地与环境融为一体。

不曾想,模拟苔藓,毛毛虫也来凑热闹。

不仅酷似,还挺萌。

除了苔藓,还有地衣。

地衣螽斯全身迷彩,六足上还长着不好惹的长刺,虽然外形夸张,但隐藏在地衣中却恰到好处,若有敌人靠近时,不会选择逃跑,而是以静制动隐匿踪迹。

+便便?+

虫虫们为了生存,不顾节操,还可能模仿便便。。。

鸟粪象鼻虫披着黑白相间的外衣,晃着圆滚滚的身躯,就像一坨鸟粪。

黑斑双尾蛾,模仿的是啪叽掉树叶上的鸟屎。

三斑亨夜蛾毛毛虫外形更重口味,模仿一条稀稀拉拉的鸟粪。

凤蝶宝宝低龄期更是条状便便的代表。

再看,中华大窗钩蛾毛毛虫,嚯,这才是真正的“一坨便”呀!

昆虫不仅能模仿鸟粪,还可以模仿虫粪。

瘤叶甲,黑黢黢的背部布满凹凸不平的坑洞,远远望去,咦,这不就是一粒粒黑色的便便?

再看,左边的拟粪角蝉与右边的昆虫便便,嗯,无差别!

+万物+

其实,昆虫拟态树枝、树叶、苔藓、便便不足为奇,它们甚至能模仿万物。。。

随随便便变身小蛇。

有事没事儿冒充国宝熊猫。

Cos短吻鳄

Cos蜂鸟

甚至Cos星球战士。。。

而且,拟态不仅在现生的昆虫中常有发现,在几亿年前的的化石中也有发现。

化石中的脉翅目幼虫

你说,你服不服气!

注此为PS图片下面是科学小常识最常见的有蝗虫、蝴蝶、蜜蜂、蜻蜓、苍蝇、草蜢.、蟑螂.等。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成虫通常有对翅和6条腿,翅和足都位于胸部,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进一步集合成3个体段(头、胸和腹)。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人类已知的昆虫有余万种。昆虫的分类:一、鞘翅目:鞘翅目是昆虫纲中的第一大目,通称"甲虫"。种类有33万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它们的前翅呈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因此而得名。二、鳞翅目:鳞翅目是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二大的目。由于身体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鳞片而得名。主要分蛾类和蝶类,共同识别特征是虹吸式口器。三、双翅目:双翅目包括蚊、蠓、蚋、虻、蝇等,是昆虫纲中较大的目。由于成虫前翅为膜质,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而得名。双翅目分为长角、短角和环裂三个亚目。四、膜翅目:膜翅目包括各种蚁类蜂类。膜翅目昆虫特征明显,包括嚼吸式口器,前后翅连接靠翅钩完成等。包括蚁、黄蜂和各种寄生蜂等。五、半翅目:半翅目,由异翅亚目和同翅亚目两个亚目所组成,有科、超过6万种。异翅亚目即椿象。是昆虫纲中的主要类群之一。六、直翅目:直翅目是一类较常见的昆虫,包括螽斯、蟋蟀、蝼蛄、蝗虫等,全世界已知种以上,分布很广。成虫前翅稍硬化,称为"覆翅",后翅膜质。七、广翅目:广翅目是一个较小的类群,仅有泥蛉科和齿蛉科两科。八、蜻蜓目:蜻蜓目在昆虫纲中是比较原始的类群,也是较小的一个目。蜻蜓目分为三个亚目:差翅亚目统称"蜻蜓";均翅亚目统称"蟌"以及发现于日本和印度的两种间翅亚目昆虫。九、其它昆虫:昆虫纲除了上述的7个目以外还有其它7个目,共计34个目。昆虫纲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拥有外骨骼、三对足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直到1世纪初,人类已知的昆虫有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影响。最常见的有蝗虫、蝴蝶、蜜蜂、蜻蜓、苍蝇、草蜢、蟑螂等。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分有不同的种类。多数昆虫可以做标本,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良好生物资源。

扩展资料:

昆虫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体形会逐渐变大,它们表面的外骨骼和皮肤就会被逐渐变大的躯体胀破。慢慢地,幼虫的“外套”开始脱落,新生一层更大、更坚硬的表皮。幼虫经历多次蜕变,才能成长为成虫。

多数昆虫的幼虫非常脆弱,所以它们要在相对安全的地方才能长成成虫。例如,金龟子的幼虫就是在地下生长的,它们会在地下待好几周,直到长成成虫后才到地面上活动。

有些昆虫的幼虫适于在水中生存,例如雌蜉蝣把卵产在水面上,卵经孵化成为幼虫,幼虫便一直在水中觅食、生长,它们可以在水中生活1年多,直到离水登陆后变成成虫。

警戒色:

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动物界有不少身有剧毒,同时有着鲜艳体色的动物,这些鲜艳的体色能对敌人起到一种威慑和警告的作用,这就是警戒色。而在昆虫家族里,也有一些带毒的昆虫具有这样的靓丽“外衣”,靠着警戒色,它们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拟态:

拟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nǐtài。指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叫拟态或称生物学拟态。

向左转

向右转

扩展资料:

警戒色与保护色、拟态的区别:

保护色和拟态现象都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识别,从而可以保护自己。

而警戒色则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发现,而且具有警戒色的动物和昆虫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害性,据此可把警戒色与其他两者区分开。

(insecttaxonomy)

(侯陶谦)

认识昆虫的一种方法。其内容包括:用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与归纳,并逐个加以描述和命名;对鉴定出来的物种按其亲缘关系的远近,归纳成一个有次序的分类系统;以种群的观点研究昆虫的物种渊源、分布中心、进化过程和趋向,以及整个昆虫区系的形成、发展和演替,使人们能更有效地防治有害昆虫和利用有益昆虫。

昆虫的分类单元

昆虫是动物界(Animali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中的一个纲——昆虫纲(In-secta)。纲以下的分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采用目、科、属、种等一系列单元。其中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也是基本的分类单元。种以上的分类等级则是代表在形态、生理、生物、生态特性等方面相近的若干种的集合单位。由于昆虫种类繁多,类群复杂,常在种以上的分类等级间添加新的分类单元。即:设亚级如亚纲、亚目、亚科、亚属;在目、科上添加总级,如总科;在亚科和属间添加族级等。种以下由于分布地域不同所产生的变异而形成地理亚种。以中国的马尾松毛虫为例说明昆虫分类的系统如下: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有气管亚门Tracheata

纲昆虫纲Insecta

亚纲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鳞翅目Lepidoptera

亚目缰翅亚目Frenatae

总科蚕蛾总科Bombyciodea

科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属松毛虫属Dendrolimus

种马尾松毛虫punctatus

亚种文山松毛虫wenshanensis

昆虫的名称和模式

昆虫在科学上的名称采用林奈(C.Linne)所创立的双名法,即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均为拉丁或拉丁化了的词,在种名之后附命名人的姓。如为亚种则采用三名法,亚种名排在种名之后。如一个种已从原来的属移到另一个属,应将原命名人的姓加以括号。属以上各单元的名称和命名人的姓第一个字母一律大写。一种昆虫作为新种公开发表以后,若没有特殊的理由,名称不能随意更改。如后人将该种昆虫定为别的学名,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应作为异名而不予承认。同一学名只能用于一种昆虫,如用作另一种昆虫(或动物)的名称则视为异物同名,也不能予以承认。后人有权对同名和异名进行订正。

描述新种时所根据的标本称模式标本。在属于新种的同一批标本中应选出一个典型的作为正模(Holotype),另选一个与正模性别不同的作配模(Allotype),其余用作参考的标本称副模(paratype)。模式标本是科学上的宝贵财富,是建立一个新种的主要依据。在鉴定种类中,如对原记载发生疑问或记载不详尽时,核对模式标本可避免误定。因此,模式标本要妥善保存,以备长期核对之用。各级分类单元都应有其模式,建立新属、新科等时均需指明所根据的模式种和模式属名。

昆虫的分类方法

世界各国的昆虫学工作者自开展昆虫分类以来,一直根据昆虫的外部形态进行分类。这一方法使用比较简便,且所鉴定的种类绝大多数正确无误。但近缘种,特别是种下分类单元,由于差别微小,有时难以根据形态特征进行明确区分。为此,人们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如将昆虫近缘种类的主要特征编制程序,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求出相关数值绘制图表,依其相关位置而决定它们的关系亲疏;利用电镜区分近似种类精子或某部分的细微差别;利用血清反应研究昆虫的亲疏关系;通过层析测定近缘种的游离氨基酸,了解种间差异;查定染色体横纹次序的差异,区分近缘种类。这些新方法对研究昆虫亲缘关系有重要的作用,使人们能在新的水平上探索进化途径,及时解决形态特征不易区别的近缘种和种下分类单元的区分问题。但这些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条件,每次鉴定的标本用量也大,使用不如形态分类简便,而且只能得出一些数字或生化指标。因此,它们在昆虫分类中只是形态分类的辅助办法。

在鉴定昆虫种类和类群时常使用检索表。其编制方法是,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从不同种类或分类单元的特征中挑选出比较重要和稳定的特征作成简短的条文,然后将条文按一定格式进行编排。检索表的格式有双项式(对列式)、单项式(系列式)、分叉式、锯齿式(退格式)等,其中前二类较常用。

昆虫的分目

昆虫纲根据翅的有无、翅的类型、变态的类型、跗节的数目等进行分目。分目的数目变化较大,林奈()分为7目,勃劳尔(F.Brauer,)分为17目,波尔纳(Q.J.Borner,)分为目,布鲁斯和梅兰德(C.T.BruesA.L.Melander,)分为34目;中国昆虫学者陈世骧()、周尧()分为33目,蔡邦华()分为34目。蔡的昆虫各目如下:

无翅亚纲Apterygota

增节变态类Anametabola

1.原尾目Protura

表变态类Epimetabola

.弹尾目Collembola

3.双尾目Diplura

4.缨尾目Thysanura

有翅亚纲Pterygota

原变态类Prometabola

5.蜉蝣目Ephemerida

不全变态类Hemimetabola

6.蜻蜓目Odonata

7.蠊目Blattaria

8.螳螂目Mantodea

9.等翅目Isoptera

10.缺翅目Zoraptera

11.翅目Plecoptera

1.竹节虫目Phasmida

13.蛩蠊目Grylloblattodea

14.直翅目Orthoptera

15.纺足目Embioptera

16.重舌目Diploglossata

17.革翅目Dermaptera

18.同翅目Homoptera

19.半翅目Hemiptera

0.啮虫目Psocoptera

1.食毛目Mallohaga

.虱目Anoplura

3.缨翅目Thysanoptera

全变态类Holometabola

4.鞘翅目Coleoptera

5.捻翅目Strepsiptera

6.广翅目Megaloptera

7.脉翅目Neuroptera

8.蛇蛉目Raphidiodea

9.长翅目Mecoptera

30.毛翅目Trichoptera

31.鳞翅目Lepidoptera

3.双翅目Diptera

33.蚤目Siphonaptera

34.膜翅目Hymenoptera

森林昆虫分目概述

不同种类的昆虫有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繁衍环境。常见的森林昆虫主要隶属于等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脉翅目、膜翅目、双翅目。

等翅目

俗称白蚁。全世界已知余种,中国已记录50种。体小而柔软,暗色或灰白色。口器咀嚼式。触角念珠状。有或无翅,有翅者前后翅大小、形状、脉相和质地均相似。跗节4或5节。尾须短,1~3节。营群体生活,每个蚁巢内有几种不同类型的个体,包括生殖蚁和非生殖蚁。生殖蚁有原始生殖蚁和补充生殖蚁两类。原始生殖蚁由若蚁变为成虫后,两对翅充分发达,称长翅型,在春末夏初的闷热天气离巢分飞,找到配偶后落地交配,翅沿基缝脱落,入土建立新群。每个蚁巢中一般仅有原始生殖蚁一对,称蚁后和蚁王。蚁后专司产卵,繁殖后代,可生活6~15年。补充生殖蚁的翅短或无翅,在蚁后夭折或生殖力减退时,可发育成为生殖个体。非生殖蚁包括工蚁和兵蚁,均为无翅个体,各有大小不同的类型。工蚁在群体内数量最多,司觅食、筑巢、抚育幼蚁、培养菌圃等劳务活动。兵蚁头部发达,上颚强大,司保卫群体的职责。白蚁生活隐蔽,怕光,除原始生殖蚁在分群时离巢婚飞外,其他时间不暴露于外。按其筑巢习性可分为木栖性、地栖性和地木两栖性三类。取食木材或含纤维的加工品,如纸张、书籍等。有些种类可取食苗木根茎及活立木。

直翅目

包括蝗虫、蟋蟀、螽蟖、蝼蛄等常见昆虫。全世界已知余种,中国记录约种。体中到大型。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或剑状。前胸发达。前翅狭长,皮质;后翅膜质,臀区大,不飞行时作扇状褶叠于前翅下。有无翅或短翅种类。后足大多为跳跃足,少数前足为开掘足。雌虫除蝼蛄外,产卵器均较发达。尾须1对。渐变态。若虫一般5龄,其形态、食性和生活环境均与成虫相似。多数种类生活于地下或树上。大多善跳跃,能迁飞,如飞蝗可以成群迁飞几百至几千里。一年1~代。多数为植食性,竹蝗、非洲蝼蛄和大蟋蟀等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螽蟖科的一些种类为肉食性,取食鳞翅目幼虫,是害虫的天敌。

半翅目

俗称蝽象。全世界已记载约8种,中国已知约种。体扁平。触角丝状。口器刺吸式,由头端生出。前翅基半部皮质,端半部膜质,不飞行时平覆于体背面,两翅端部互相重叠;后翅膜质。少数种类翅退化或无翅。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发达。后足基节附近有臭腺开口,受惊扰时可放出似臭椿的气味。渐变态。一年1代,以成虫越冬。多数陆生。成虫和若虫一般以植物汁液为食,不少种类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部分种类猎食其他昆虫,是害虫的天敌。有些种类吸食人畜血液,传播疾病。水生种类许多为捕食性,除捕食其他昆虫和蝌蚪外,还捕食鱼卵和鱼苗,对养鱼业有一定危害。

同翅目

全世界已记载约3万种,中国已知余种。体小至中型。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复眼发达。口器刺吸式,从头部后端生出。前翅质地均一,膜质或稍加厚,不用时呈屋脊状或平置于体上。有的种类无翅。介壳虫雄虫后翅退化成平衡棒。除雄介壳虫及粉虱为全变态外,其余为渐变态。植食性,吸食叶或幼嫩枝、干汁液。除直接为害外,有的能传播植物病毒,有的形成虫瘿,有的产卵于植物组织内而造成伤害。许多种类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白蜡虫、紫胶虫和五倍子蚜等是重要的资源昆虫。

鞘翅目

俗称甲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全世界已知33万余种,中国记录6余种。体坚硬。头部发达,有的种类头部延长成喙状。口器咀嚼式。触角一般11节,形状不一。前胸发达,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外露。前翅角质或皮质,无翅脉,称鞘翅,置于体背面覆盖于中后胸、后翅及腹部背面上,起保护作用。腹部一般10节;有的愈合或消失,只可见5~8节。多数全变态,少数复变态。大部分陆生,少数水生。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随虫种而异,一至几个月甚至几年不等。幼虫的食性和生活环境一般和成虫不同。植食性的种类许多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如金龟子、叩头虫、象甲、叶甲、天牛、吉丁虫、小蠹虫等。捕食性的种类如瓢虫、步甲、郭公虫等,是害虫的天敌。

鳞翅目

俗称蝶、蛾。是昆虫纲第二个大目,全世界已知5万种,中国记录8余种。体小至大型。复眼发达。触角丝状、羽毛状、球杆状等。口器虹吸式或退化。翅两对,膜质。翅面、身体和附肢密被鳞片。少数种类雌虫无翅。翅不用时呈屋脊状置于体两侧或竖立于体背面上(蝶类)。跗节5节,有的种类前足退化。幼虫除3对胸足外,还有~5对腹足,腹足的端部有趾钩。全变态。多数成虫取食花蜜或不取食,少数吸食果汁而造成危害。蝶类多在白天活动;蛾类一般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幼虫多数为植食性,食叶、蠹茎、蛀果或取食种子,许多种类是林业上的严重害虫。桑蚕、柞蚕、蓖麻蚕等幼虫吐丝结的茧是纺织丝绸的原料,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脉翅目

全世界已知约4种。体小至中型。触角细长。丝状或栉齿状、念珠状等。口器咀嚼式。前胸一般短。翅对,膜质,形状大小和脉序相似,翅脉多,脉序网状,各纵脉到翅缘多分叉。少数种类翅脉简单,体、翅被覆有白粉。足细而短,跗节5节。腹部细长。全变态。幼虫衣鱼型或蠕虫型,头前口式,咀嚼式口器,上颚和下颚左右各合成尖锐的长管,适于吸食其他昆虫的体液。幼虫大部分陆生。成虫和幼虫均捕食蚜虫、介壳虫、木虱、叶蝉及鳞翅目、鞘翅目的幼虫和卵,是害虫的天敌。

膜翅目

包括蜂类和蚁类。全世界已知1万种。体微小至中型。复眼发达,单眼3个(少数无单眼)。触角丝状或膝状。口器除蜜蜂为嚼吸式外,其余为咀嚼式。翅膜质,两对,有些类群的翅脉显著退化;前翅大于后翅,后翅前缘有一列翅钩和前翅相联接。腹部第一节常合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产卵器一般较发达,锯状或刺状。全变态。幼虫食叶性的为蠋式,有腹足6~8对,无趾钩,头的每侧只有一个单眼;蛀茎的种类足常退化;其他种类的幼虫无足。蛹为离蛹,多包于丝质茧中。本目昆虫食性复杂,捕食性和寄生性种类捕食或寄生农、林业害虫,对人类有益。叶蜂、树蜂和茎蜂等植食性种类,食叶或钻蛀茎干造成危害。大多进行两性生殖,有些种类则进行孤雌生殖或多胚生殖。蜜蜂、蚁及胡蜂有群栖的习性,称社会性昆虫,同一群体内的个体在形态及生理上有所分化。后蜂(蚁)和雄蜂(蚁)专司交配繁殖。工蜂(蚁)专司筹食、营巢及抚育幼蜂(蚁)。蚁类还有兵蚁,负责保卫群体,防止敌害侵扰。

双翅目

包括蚊、蝇、虻等类。全世界已知9万余种。体小到中型。触角丝状、环毛状、具芒状等。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仅一对发达的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少数种类无翅。腹部仅可见4或5节,末端数节内缩为伪产卵器。全变态。幼虫蛆形。蛹为被蛹或围蛹。生活习性复杂,幼虫和成虫的食性、生活场所往往不同,约有半数种类的幼虫生活于水中。植食性的幼虫蛀果、潜叶、蛀干及造成虫瘿等,如瘿蚊科、实蝇科、潜蝇科等多属农林害虫;腐食性或粪食性幼虫取食腐败的动、植物残体或粪便;捕食性幼虫生活于水中、土中、树木中、作物上等,有些是害虫的天敌;寄生性幼虫寄生于害虫体内,是影响害虫发生数量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但有的是养蚕业的害虫和家畜的寄生虫。许多成虫取食植物汁液、花蜜作为补充营养,有些种类则吸食人、畜血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zy/6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