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自当下而内在
简论探究自性、自性化之因与自性化实现之径
如如心理张怀杰
本文为删节版。为本人向国际心理分析学会暨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中国发展组织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提交之论文。
《祖堂卷十四·石巩》:
……师后因一日在厨作务次,马师问:“作什摩?”对云:“牧牛。”马师曰:“作摩生牧?”对曰:“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马师云:“子真牧牛。”
窃以为:“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即“觉察”也;“牧牛”者,修持自己,实现自性化也。
上:何以了知自性及自性化
讨论自性与自性化,对于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什么?
此时,余尚在农舍,冬日暖阳下,写完“冬闲无事去赶集”几个字,浮想联翩,顷刻浮现如下画面:
画面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此川乃余舍前怀之沂河,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沂河”。)
画面二:未出家时,趁鹿从马大师庵前过,问和尚:“还见我鹿过摩?”马大师云:“汝是什摩人?”对云:“我是猎兒。”马师云:“汝解射不?”对云:“解射。”’马师云:“一箭射几个?”对曰:“一箭射一个。”马师云:“汝浑不解射。”进曰:“和尚莫是解射不?”马师云:“我解射。”进曰:“一箭射几个?”师云:“一箭射一群。”师云:“彼此生命,何得射他?”师云:“汝既知如此,何不自射?”师曰:“若教某甲自射,无下手处。”师云:“者汉无明烦恼一时顿消。”师当时拗折弓箭,将刀截发,投师出家。《祖堂卷十四》
画面三:来访者母亲一脚踏进咨询室,一手招呼倚在门外穿校服而不上学之青春期厌学儿子;某中年男性来访者,探进咨询室,顷,抱头蹲坐,泪奔:其妻某银行部门老总,为讨新行长审美,执意瘦身美臀丰乳……
画面四:秋分播下之麦种,悄然在隆冬生发出绿色(余神通般窥见麦种生根、分蘖)。
画面五:鲤鱼跳龙门;蝴蝶前世今生;蜜蜂前世今生;少年夜晚去山楂树下抠知了龟,蝉鸣夏晌……
画面六:一连串字符: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替罪羊,优势与劣势功能,豆油灯、瓦斯灯、体育场白炽灯以及旷野、陋室、墓地之黑暗,通与塞……
画面七:MurrayStein老师描述“橡子理论”:那颗樟树种、那棵樟子树。
画面八:倏忽间,一张张照片呈现于心:那幅木呆神情且有了细小胡须青春痘,那幅百日生日照,职位竞聘答辩会上窘促之工装,山风吹飘了硕长头发,两鬓斑白在“浴乎沂”……
画面九:张荣山在建筑工地用混凝土泥墙缝,七十多岁,在瑟瑟寒风中,专注的眼神,娴熟的手艺。
每一个生命,可以说,都是种子与生俱来带来的生命。
普遍上,所有生命的“性”都是一样的。这个种子来自于“本有”,它是与无可穷尽之宇宙相连的,正如我们身边的沂河,它会通过流入大海,与大海连接。每一粒种子,都是和无穷尽宇宙一体的,正如人的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连接。
在MurrayStein的教授里,以“潜能的典型体现-橡子理论”来描述自性及自性化: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都携带着这样的一个自性的,但是那个时候,这个自性是没有得到发展的,那他需要的是时间来展现这个自性,使得我们能够发展出来独特的人格。”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橡子得橡子。然,种子没有“缘”,则不能成成长。
如橡子的“性”乃所有橡子树是一样的,种子无别,它只是呈现了原是本初共有的特性。若分别置于山岭、涝洼、皇宫、盆景,在分别的天时年份,未来之相状,则大相径庭。
愚以为:种子不萌芽不长大,无以成为它自己。人,受孕刹那,便置于基本的养育情境(社会环境)之中了,未来那个样子,是“种子(人所具备共有的性)”与“环境”互动产生的新“我(与众不同的)”。这个时候,方能看清。
橡子种≠橡子树。
橡子种+环境(土肥水光合……)=橡子树
自性化过程阶段理论中,经历了母性阶段(0-12岁)、父性阶段(12-40岁)和个体阶段。
在吾咨询中,亦得以验证。
今年四月份(疫情结束)以来,接待来访者中,其中青春期厌学比例占68%,年龄在10-16岁之间。只有4位是父亲联系咨询,占比仅为6.1%,其余全部由母亲联系咨询,其余男性家长似乎“空气”一样不存在。即这些厌学(不上学)学生,父亲缺位,本该进入“父性阶段”,却失去父性力量指引,或者主动回避,而退缩至“母性世界”。
在成年来访者中,仅有3例年龄在40岁以下,其余全部为40-64岁“个体阶段”的。其诉求均与“成为个体”有关,他们回顾以往,反思自己,开始“反求诸己”,寻求自我探索,开启自我成长之路。
在吾自身,亦获益良多。
在与来访者咨询过程中,移情、反移情每每现身显现,在现实某些看似习以为常和不经意琐碎小事中,从来访者身上投射了自己的阴影、情结。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阶段,通过梦、沙盘、意象呈现,“反闻闻自性”,自我分析,感受到自我成长。
“来访者就是咨询师的疗愈者”,早年仅仅局限于大脑理解此“金句”,并无感受体验。近年来,在咨询过程中觉察,觉察到移情、反移情,会在来访者身上看到自己影子,来访者恰如一面镜子,尤其这个过程,会有躯体性反应和自己情结触动,此时方才理解申荷永老师等“过来人”说的“来访者就是咨询师的疗愈者”,体会到冯建国导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来访者有时与你感应一样的,会一波一波的来”(大意)。在不同来访者身上,看到了自己自卑、压抑和对于权威反抗与胆怯,也感到过社会支持系统、宗教、神话等原型层面力量。与来访者共成长,此乃余之最大收获。
这也许是自性化一小步,我怎样去看“我”。
回到上面浮想联翩之画面。
石巩和尚原是猎人,只因听闻“汝既知如此,何不自射”,而“反闻闻自性”,则说明只有到“此阶段”,才到开启自性化历程之“点”,方“拗折弓箭,将刀截发,投师出家”,振聋发聩“狮子吼”,当发生在“若教某甲自射,无下手处”时。靠狩猎为生变为开启“自射”之“自性化历程”。偶然(遇到马大师)中之必然(自射)。
“逝者如斯夫”,孔子中年(个体阶段)后的喟叹吧!
那位来访者提到“其妻为适应新行长审美而去瘦身美臀丰乳”,盖在父性阶段牺牲“自我”而为“为稻粱(讨宠、晋升、利益、考核)谋”吧!《红与黑》之于连,亦如此吧。
从卵、虫、蛹到破壳成蝴蝶(蜜蜂),鲤鱼一次次跳龙门,也是自性化路上吧。
张荣山,余之邻居,七十余岁。自小力硕,脾性好。年轻时,乃“生产突击手”。从无与人生过气、吵过架,没说过一句粗话。他常说“孬好甭记挂”(佛家“无住心”?)、“花红花落,年景丰欠,别计较”(儒家“宠辱不惊”?)”、“人这一辈子,就像日出日落一样”(道家“道法自然”?)。他讲起历史故事一套一套,最后则说“就是一场戏,可是还得老么实地去过日子”。他像女人一样细致温顺,又有男人之力量果敢(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整合?)。他祭祀时庄重而虔诚,平日总在悄悄角落。不知者以为他是老愚,粗茶淡饭有啥吃啥,有酒也能喝上一盅。有次对吾谈美食:“纯油炸的辣椒才香,什么也不放。加上花生面儿,加上其他就不是那个辣味了”(余惊诧看起来如此“粗俗”之人竟这样享受“纯美”味觉)。生产队分田到户,他和其他几个人组成了建筑队,四邻八乡建房子,当给他工钱(按每天元)时,总是说:“这是集体分的红。”
由外观到内观。内观的时候,会反观自我,会发现“自我意识”原来是“障”(所知障),是“我执”。内观之时,发现了冰山下面之海洋,海洋一直连接了无限。
这便产生“新我的喜悦”。“新我的喜悦”,乃吾工作室寄语。
新我,有独特之个体特征,同时又与大地紧密相连,愈加浑然一体,就是“与普通的男女没什么两样”(AndrewSamuels原话为:“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女”,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鲤鱼跳龙门,成为它自己。
荣格一再表示,其用自性化这些概念是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就其本意而言,自性化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或者用荣格的话来说,自性化,也即自性的实现,“自性化过程的目标,也即自性的整合”。(申荷永、高岚著《荣格与中国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页)
安德鲁塞谬尔认为:“荣格用自性化要表达的是:一个人,最重要成为自己,成为与他人或集体心理学不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同上,页)
荣格认为,意识只是心灵整体的一部分,由于意识不具备心灵的整体性,无意识的延伸也就有了心理整合的需要。自性化是我的用词,表示“成为整体”,禅告诉我们“成为完整”在东方意义重大。(同上,页)
离体无相,离相无体。只有体验了(经历了母性和父性阶段),才会有“资本(格)”去认识自性;只有觉知了,才有动力和能力走在自性化的路上。
下:觉察
吾在觉察。觉察当下。何为当下?当下即“只管做”,走路时只管走,扫地时只管扫,有声音时只管听,吃饭时只管吃……所谓无我,就是从一开始就没有主体。无心去做,不带任何主观观念。
井上希道(日本)编著《坐禅如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6月第一版),洋洋43万言,浓缩成3字,就是“只管做”。
此即包含了“放下意识自我”,让自性自然涌现的“诀窍”。
如何实现自性化?余之体会,诚惶诚恐,斗胆述之,以求“棒打”。
或曰:屏息诸缘,勿生一念。
心散乱,逐外境,认影遣镜,身心分离焉!如此便出现:身不由己,魂不守舍,焦虑、紧张、恐惧、快乐、狂喜,情绪泛滥失控。诸如此类,自我皆丧失殆尽,遑论自性化?
静下心来,开始自观,内观。之前外求太过、炽盛。故先屏息诸缘。
屏息诸缘,实谓“求雨者”状态。放下“我”之观念、性子、得失,洗心革面,让“意识”臣服于“无意识”,倘能内观。
意识之“自我”惯于强势,“我”、“我执”、“成见”,变成遮掩“眼睛”之乌云,乃为看不到“太阳(自性)”之障碍。达到“求雨者”,自然“天人合一”,与集体无意识连接,方发现真相(实相)
以心理咨询为例,若来访者是干涸之河滩,干枯之稼禾,呈现出无可名状压抑产生之抑郁,火烤般焦灼之焦虑之时,咨询师,该就是求雨者了。那么,我们在走上自性化之前,亦如来访者心田之干涸、干枯。“求雨者”本身就是一种滋养了。
愚以为:主体先静下来,客体自然受到影响。
咨询实践中,余会在来访者预约时间之前整理好内务,留出大于半个小时时间,整理自己躯体和心理。先坐定,想象身体扫描,从躯体感受开始,尽量把身体调到暖,柔,松,轻,空之状态,此后放空自己,“屏息诸缘”,进入无意识状态,只管放松。
把杂乱个人情绪处理掉,再进入空灵状态“虚空状”。此时,对来访者之穷富、臭美、脏净,顺眼不顺眼,均不挂碍。
空,就是容器。来访者各种情绪,自然而然都会被接纳,他会感到安定。
这时候就会有无心之感(咸)发生,而非刻意“共情”。
对来访者如此,何不对自己亦然?
由止而观,让无意识呈现,便窥见自性化之路,正在脚下。
或曰:生活即道场,烦恼即菩提。
借身修佛,用“当下”做成长,用“当下”做“资粮”以自性化。若沉湎于无意识,镇日幻觉中,岂不精分焉?
马和尚在一处坐,让和尚将砖去面前石上磨。马师问:“作什摩?”师曰:“磨砖作镜。”马师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也?《祖堂集卷三》
又:
师问西堂:“你还解捉得虚空摩?”西堂云:“捉得。”师云:“作摩生捉?”西堂以手捉虚空势。”师云:“与摩作摩生捉得虚空?”西堂却问师:“作摩生捉?”师便把西堂鼻孔拽著。西堂作忍痛声云:“太杀拽人鼻孔,直得脱去!”师曰:“直须与摩捉他虚空始得。”《祖堂卷十四》
捏鼻子,回到现实中来。执空予有,执实说空。空有不二,中道矣。
明了自性化之“理”,尚需“实修”。愚以为:
一则,觉察生活中涌上来之细微念头。余咨询中,每每觉察自己起心动念,尤以移情、反移情为要,每有贪、爱、厌、恶,即觉察之。
某中年女性来访者主诉:夫妻不睦,自己生气,很受伤。
其冲突模式为:丈夫A行为(酗酒回家),妻子B反应(生气,摔东西,骂丈夫祖宗),丈夫C反应(揪妻子头发扭打),妻子D反应(大哭,大骂丈夫祖宗)。
对此亦如此建议:再当丈夫重复A行为,自己正欲惯性B反应之时,觉察一下,先按暂停键。觉察之时,深呼吸。觉察了,即使依然惯性B反应,亦被允许;再次丈夫A行为,依然觉察,暂停键。如此熏习,现实生活则可出现变化。B反应减弱,C反应随之减弱,久之,A行为之惯性亦随之减弱。
觉察之时,即从外在“境”(丈夫酗酒回家)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