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白癜风和白癜风的区别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自打莫迪上台之后,印度一直就铆足了劲儿想要发展制造业,以工业强国。如今发展制造业差不多是印度的基本国策,印度政府的大部分动作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莫迪这个人其实要一分为二来看,很多人觉得他搞政治投机,在政策上自负冒进,在战略上透支国力——这些都没有说错。但我倒是觉得,正是因为莫迪把印度发展制造业所要解决的问题看得很清楚,他才不得不选择这样一些高风险的投机策略。
在发展制造业这件事情上,印度的压力非常大,可说是迫在眉睫——印度社会的许多问题,早已积重难返,靠着温和的手段收效有限,只有大力发展制造业,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来实现农业到工业的转型,印度才有可能在现代化改革中翻盘;可制造业这个事情需要时间积累,绝非一朝一夕能成,“弯道超车”仅限于某些领域,起步得越晚,成功的机会就越小。
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时候,中低端轻工业、重工业领域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新兴市场本身是跟我们中国的这些产业一起成长起来的;但印度面临的问题要比中国当年严峻得多,如今市场已趋饱和,产业已趋成熟,它不得不以自己初级的体系面对非常高级的对手,而印度又心高气傲得很,不太愿意捡剩饭吃。
因此中国发展制造业的经验对印度而言有用的少、没用的多,印度的社会土壤和国际形势跟咱们当时都完全不同,莫迪想抄作业却发现大家做的不是同一份作业。
中国的地是老早就犁过一遍的,社会主义的草也好,资本主义的苗也好,都是在一块松软的新土地上重新长起来的;而印度这块地,打一开始就从来没犁过,地里还有不少大石头,各种杂树杂草野蛮生长,有些地方早已板结成块,种子播不下去,肥也施不进。
莫迪想要种上制造业的庄稼肯定得把原来的地犁一遍啊,但印度这块地要想犁一遍可有讲究了,因为地里的虫子、杂草们都有反对的权利,拦在那儿不让你犁。犁地的时候得把每条虫子、每根杂草都照顾好,你说这可咋整?
莫迪也意识到这一点的,于是就动了个脑筋,声东击西在田埂边上放了把小火,然后吓唬那些虫子和杂草们:火要烧过来啦!咱们得赶紧挖防火沟!
于是总算是借着挖防火沟名义,犁了一圈地。但想要犁更多地没辙了,虫子和杂草们把自己的地盘看得可严实了,你要是不依着他们,他们又是抗议又是暴动。因此直到现在,莫迪还在“犁地”的问题上纠结。
别看印度总理这个工作貌似位高权重,其实挺悲催的。要是呆着这个高位上只是想捞点钱,做一条没有理想的咸鱼倒是会容易得多;可莫迪偏偏是个民族主义者外加理想主义者,想要建立一个有着印度斯坦民族自我认同的第一流大国,这就意味着有一大堆的棘手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印度如果要像中国一样发展制造业,为什么那么难。大的方面讲,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土地、政策、人。这篇文章里,土地和政策作为一个背景来讲,主要是为了跟大家讲讲关于“人”的问题,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决定性因素。
在我年轻时候,觉得“土改”、“土地公有制”都是很邪恶的东西,是对私有财产权的侵害,非常羡慕那些土地传承了几百年且私有制的国家,后来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玩过模拟经营类游戏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些游戏开局都是给你一块空地让你搞建设,然后你才能大展身手规划江山。假如游戏一开局,里面的地就全都占满了,而且大多数地方灰色锁死,不让你拆也不让你建,这个游戏你还怎么玩?
非改土地的归属权,不能激发农民支持革命的战力;非改土地的归属权,不能聚拢发展大工业的劳力;非改土地的归属权,不能打破党内的乡土集团;非改土地的归属权,迟早有一天,我们要败亡在这个上边!——辛亥革命元老张静江,年除非地广人稀,否则不先搞土改,不把土地解锁你就没法儿搞规划。印度独立后也搞过,但搞了个半吊子,最后无疾而终。
有一个说法认为印度土改的希望是被年中印战争搞破灭的,土改这件事需要政治强人的威望,尼赫鲁原本指望着那一仗打胜,自己的威望如日中天,便能够顺利推进土改。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战败的尼赫鲁声望一落千丈,给活活憋屈死了,土改自然不了了之。同样继承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土改之所以能搞成,正是因为以战成名的凯末尔的威望足够高。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想要现代化改革,土改重要性人人都知道,不过土改过程也必然是血腥的。世界上最血腥的土改不是很多人以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美洲的殖民者,不然你以为那些在那儿生活了好几千年的印第安地主们都去哪儿了?咱们只是斗个地主,人家直接搞种族灭绝。
和平年代搞土改基本没可能,因为和平土改只能靠赎买,我看过一个数据,年上海所有房屋的总市值为8.16万亿美元,这还不算地价,当年中国的GDP则是12.25万亿美元。在土地私有制的国家里,富可敌国还真不是说说的,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有能力通过赎买来实现和平土改。
印度由于已经错过了土改的机会,现在只好将就着搞国家建设,就好像玩一盘模拟经营游戏,大部分区域都被锁死了……所以我一直觉得吧,犯不着太憎恨莫迪政府,他们其实很苦逼的。
这种土地被锁死的状态会导致哪些问题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基建。有人可能要问,基建跟搞制造业有啥关系?如果是前现代社会那种小作坊手工制造确实没啥关系,但现代化工业的实现基于两样东西——电网和路网。
中国基建设施都是配套工业一点点发展起来的,而印度要修路、建电厂却障碍重重,病根就在土地私有制上。北印度喜马拉雅山区的水电资源其实很丰富,但水电特别不发达,一般就修个自给自足的小水电,除了环保组织的干预外,像三峡这样让万人搬迁的工程在印度也绝对没可能。
而且在印度,跨邦的项目往往难以达成共识,比方说你要是让北印度山区牺牲生态环境修大型水电项目,然后把电力输送给南部需要用电的地方,根本是天方夜谭。
当然他们的基建水平也是个问题,不见得有能力在山里面搞水电项目,尼泊尔很多山区水电项目就是让中国公司做的。尼泊尔搞了水电之后,大城市好歹实现24小时供电,早几年去尼泊尔都有供电的时间表。
我在印度生活最大感触就是电力太成问题,半小时内的停电是家常便饭,基本上每个月会有一整天没电,落后中国三十年都不止。
话说为了迎接四五月的酷暑,我最近买了台印度制造的海尔空调,电源线居然不配插头,这是为啥呢?因为印度的电压波动很厉害,时高时低。我家有个UPS能够实时显示电压,高时候V,低时候V。
因此空调都要标配一个稳压器,不配插头正是为了方便你直接把空调电源接在稳压器上,稳压器再接入空调专供的高安培电路。所以在印度安装个空调,是涉及到电路系统搭建的。
空调电源线默认接稳压器,所以索性就不给你插头了
你们看连用个空调都那么麻烦,那工厂里的高能耗设备、精密设备可咋整?稳压器只能解决电压的问题,停电还是得瞎,你总不见得自己建个配套的发电厂吧?由于电力短缺,工业用电常常会受限制。
你想你在印度开个工厂,流水线设备啥的都装好了,结果每天机器只能开8个小时,其他时候都得闲置着,成本不就上去了嘛?除了一些财大气粗有办法自己解决电力问题的跨国公司和专门规划的工业园区,我在印度没听过三班倒,因为没那么多电供大工厂的机器一直开着。
除了电网之外,印度的路网也是中国三十年前的水平。
虽说最近这几年印度的公路基建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但由于基建标准太低,我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印度的所谓高速公路,绝大多数都是非封闭式的,别说非机动车了,各种牲口都能在上面跑,也没有探头监控管理。
我无数次看到一些车在高速边上的辅道逆向行驶,而为了防止车辆在高速路上随意调头,印度一些地方的“高速”设计成左右两边车道有不同的高低落差,这些落差至少达到半米以上。
隔离带可能被破坏掉,但这个大台阶落差让你毫无办法……总之印度的公路充满了魔幻气息,放牛放羊属于日常。在这样的公路上,最高时速撑死只能跑到80公里,大多数时候只有五六十公里。
我在德里亲历的网约车司机在高架桥上逆行,大家感受下由于道路建设水平低下的问题,印度国内大多数公路都跑不了标准集装箱卡车,解决方案是分流。我高速边上见过专门分流转运的枢纽站——港口卸下来的集装箱,最远就只能运到这儿了,在这儿卸货下来分装到“印度标准”的卡车上,然后才能继续运送到印度各地。
印度的货运卡车跟国内的土方车长得有点像,但车斗不能升降,载货只限体积不限重量,能装得了多少是司机的本事。
无远弗届的印度卡车,地盘高,轴距短,为印度的恶劣路况量身打造
供应链物流时效难以得到保障,仓储成本增加,这些都会对发展制造业产生影响。
电网和路网的落后,可以看做印度土地问题的一个延伸,这类带有全国统一规划性质的项目,在印度这种大量土地被锁死的国家很难开展。
土地问题造成的一个比较直接的影响则是印度产业园区规划的碎片化,以及基建水平的不配套。印度的产业园区很多都夹在社区、村子之间,看起来倒是像是“村中城”。
我们耳熟能详的“印度硅谷”班加罗尔是信息产业园区,而工业园区主要在莫迪过去当政的古吉拉特邦,那地方素有印度的“广东”之称,一度是印度经济发展的样板。
古吉拉特邦相对地多人少,整个邦基建水平全印度第一。第一次到那儿简直惊呆了,公路建设水平看起来完全不像印度。那边靠着阿拉伯海,能够依托港口优势,这恰好证明了大基建对发展工业的巨大影响。
莫迪凭借在古吉拉特政绩当上印度总理之后,难以将“古吉拉特模式”推广到全国,目前只有泰米尔纳德邦看起来把古吉拉特模式复制了过来。
之所以会这样,跟印度地方上各自为政有关。印度每个邦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国家如果要做统筹的话,先要去跟邦商量,修改立法,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利,要是谈不拢,就很可能会黄。
每个邦当然只会愿意接受那些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好处大家都想要,牺牲最好别人上,这样一来那些需要各地合作开展的项目就会有很大阻力。
政策这个东西绝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印度有两个政策层面上的问题很不利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一是贷款利率,二是劳工法。
印度到现在还是一个现金为王的社会,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互不信任由来已久。老百姓担心在线转账的钱会被政府以各种名目巧取豪夺征收税款,政府整天要提防老百姓之间的地下现金交易来逃税,这种不信任的猜疑链就变作了恶性循环——老百姓更不爱把钱放银行,因此印度的黑钱铺天盖地,洗钱在印度是个重要产业。
所以莫迪上台之后就搞了废钞令,逼着印度人把所有钱到银行过一遍,顺势让老百姓去银行开账户,便于数字化管理。这样做的成效是有的,但废完钞之后印度人民对现金的偏好依然没有太大改变——毕竟这玩意儿一进一出不留证据嘛。
这种情况下,鼓励人民群众存款就成了一种政治正确,长期以来印度的存款利率都非常高,前几年最高的时候,定存利率可以到9%。存款利率高了,贷款利率可不就得更高嘛,起码得比存款高两三个点。
这两年为了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印度几次下调了利率,然而调完之后银行最低贷款利率依然在9%以上。我跟一个印度朋友谈起过这个事儿,我说我发现印度的年轻人很少自己创业,他告诉我就是因为贷款利率太高,创业风险大。
有家产犯不着去贷款,需要贷款的因为没有抵押资产贷不到款,所以大部分只能靠自己民间借贷,利率都在11-12%左右,印度街上这种办理私人贷款的广告很多。如此高利率,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创业积极性。
我说那你们政府应该下调利率,不然怎么发展制造业。他说如果下调了利率会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会拿着钱去买房,导致房价上涨。而印度房价如果上涨太快,那些没买房、买不起房的人就会跑出来抗议,这样一来就会影响政客的支持率。
整个印度而言,买不起房的人毕竟是大多数,为了这些大多数选票,政府必须靠高利率压着房价,因此在利率问题上进退两难,或高或低都会有问题。
所以政策这个东西,改动的风险极大,会引起骨牌效应,一不小心可能就会牺牲掉一代人的利益。在印度这种可以用游行抗议和投票表态的国家,自然会演变为极大的社会矛盾。
我之前讲到过的印度农业法改革,其目的是推动制造业发展——通过加大农业的自由竞争,淘汰低效农业,把这些农民工逼进城里,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制造业提供劳动力。
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