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话胃炎二十二久病入络活血法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慢性胃炎患者都有着数月甚至数年、数十年的病史,根据叶天士“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之理论,当用活血之法。最简单、最基本、最经典的是用于“瘀血型”,临床表现为胃脘刺痛,休作有时,坚硬拒按,痛有定处,固定不移,可伴有面色晦暗,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气滞血瘀者治当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药用旋覆华、生赭石、杏仁、橘红、当归、橘红、当归、白芍、香附、丹皮、延胡索、丹参。

活血化瘀,轻症用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刺猬皮、九香虫、五灵脂之类;重证加用制乳香、制没药、三棱、莪术、大黄等。

瘀血为病,疼痛是一个特点。慢性胃炎疼痛为主或者为剧者,常用活血止痛之药。

遵叶天士“瘀血积于胃络,宜辛通瘀滞法”之原则,但见胃痛日久,即要考虑活血化瘀药的运用。

喜用乳香、没药。认为“乳香善通窍以理气,没药善化瘀以理血,二药合用对胸腹诸痛有明显的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对慢性胃炎病久入血,瘀血内停,胃脘疼痛加剧,痛处固定不移,如锥如刺,按则痛甚,于方中加入活血化癖之品,如延胡索、当归、丹参、赤芍之类。

延胡索行气活血化瘀作用较强,止痛效果较好,应用最为广泛,如证候偏热,则与川楝子同用或改用丹参、赤芍;兼有大便秘结,则用既能活血化疲又能润肠通便的当归;如瘀血较重则用失笑散或三棱、莪术之类。

对久病不复,以疼痛为主者佐活血化瘀,药物常选延胡索、蒲黄、五灵脂等。

延胡索功能活血、利气止痛,其止痛作用较乳香、没药为强。

蒲黄既能活血祛瘀,又能收敛止血,配五灵脂即失笑散,两药相须为用,通利血脉,祛瘀止痛。

五灵脂是一味治疗血滞诸痛的要药,动物实验证明其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中药十九畏歌中有“人参最怕五灵脂”,但高福安有时将太子参、五灵脂合用,,临床观察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反而有时止痛效果更好一些。

饮酒过度,首先伤胃,经常饮酒,胃有瘀血,治饮酒之胃病患者,可酌用活血之品。

认为慢性胃炎患者中经常饮酒的人多见血瘀证,所谓“向日好饮,胃中必有宿瘀”是也。

常用失笑散、丹参饮以活血通络、行气止痛,酌加炙乳香、炒延胡索、赤芍、红花等。

慢性胃炎迁延不愈多瘀血、久治不愈可能也有瘀血。

对迁延不愈慢性胃病常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降香、郁金、元胡、乳香、没药、莪术、九香虫等。

对脾胃病用一般治疗方法疗效欠佳者,常采用辛润通络之意,加用活血化瘀药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血瘀轻者给予延胡索、香附、路路通、鸡血藤、郁金、五灵脂、川芎、当归,重者用莪术、穿山甲、桃仁、鬼箭羽、三棱等;在病种上尤其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和不典型增生的病例,活血药加上理气药取其推动作用,使血随气行。

阴虚胃病多迁延日久。常是阴虚夹瘀,治当化瘀寓养血。

瘀血之征不拘于疼痛固定、舌紫、脉涩,凡阴虚胃病久病不愈者,均考虑其瘀血因素。

活血化瘀以助阴复,养血充脉以助血行,标本兼顾。

喜用既可活血又可养血之品,寓养血于活血之中。

常首选丹参,取其破宿瘀而以生新血,功兼四物。用桃仁、红花、当归等养血化瘀,仙鹤草健脾补中、行瘀缓急止痛。

单纯的血瘀并不多见,通常是在其它证型中合并出现,或者说各个阶段都存在着瘀血,活血之法就有多种。

胃痛有血瘀兼证,治疗方案当根据基本证侯,结合瘀血病机,全面考虑,恰当选用。

疏肝和胃,理气化瘀法:运用于肝胃不和而兼血瘀证。化瘀必兼行气。药如延胡索、广郁金、降香、姜黄、三棱、五灵脂等,配加柴胡疏肝散加减;

健脾益气化瘀法:适用于脾胃气虚而兼血瘀证,因其易生内寒,药宜甘温。用黄芪、炒党参、炒白术、怀山药、茯苓、炙甘草、配加九香虫、炙乳香、煅乌贼骨、红花、当归等,必要时加莪术;

养阴益胃化瘀法:适用于胃阴不足而兼有血瘀证侯。由于阴虚郁热内生,药宜甘凉。与沙参、麦门冬、川石斛、玉竹、炒生地、白芍等药中加入丹参、桃仁、丹皮、石见穿等;

止血化瘀法:适用于肝郁化火伤络,或阴虚郁热导致出血,宜用水牛角、赤芍、茅花、茅根、黑山栀、地榆、藕节碳、制大黄等。

理气活血法:适用于慢性胃炎而见气滞证者,以胃脘胀痛或隐痛,嗳气,矢气后疼痛减轻,或胀甚而无嗳气、矢气,舌淡红,舌苔薄白,脉弦为主症。常用丹参、莪术、蒲黄、三七、延胡索与柴胡、枳壳、香附、紫苏梗、乌药、荔枝核等药物;

益气活血法:适用于慢性胃炎而见胃脘隐痛不已,脘胀纳差,便溏乏力,舌淡,脉缓而弦等脾胃虚弱之证,常用丹参、蒲黄、莪术与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药;

温阳活血法:适用于慢性胃炎而以胃脘冷痛、隐痛,喜温喜按,口干不苦,肢冷,舌淡,脉沉细为主症的中焦虚寒证者,药用丹参、蒲黄、莪术与党参、白术、砂仁、川椒、干姜、附子、肉桂等药治之,以使阳气回,寒凝散,血脉活,胃络通而胃痛自止;

养阴活血法;适用于慢性胃炎而见胃脘隐痛,时有脘中灼热,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嗳气少,不吐酸,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等胃阴不足之证。常用丹参、蒲黄、莪术与酒白芍、天花粉、沙参、麦冬、乌梅、山楂等药物治疗;

清热活血法:适用于慢性胃炎而以胃脘灼热疼痛,嗳气泛酸,口苦而干,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弦数为主症者。常用丹参、莪术、蒲黄、延胡索、酒大黄与黄芩、栀子、败酱草、酒炒黄连等药。

对活血法应用,每个名医都有其主张,或辨瘀血证,或从病程计,或从疗效判,方法途径不同,结果一样。更有活血法贯穿始终,很有学术特色。

慢性胃炎无论哪种证型,病情发展的那个阶段,酌情配伍活血化瘀药物均能明显增加疗效,病程长者更是如此。

因为慢性胃炎后期的病理改变必有血瘀,主要表现有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拒按,胃痛日久不愈,,时有黑便,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胃镜下可见胃粘膜充血肿胀,伴有瘀斑或出血点。

治以养胃通络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化裁。

认为活血化瘀必须贯穿于慢性胃炎治疗的整个过程,是防治该病久治难愈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临症中喜用延胡索、丹参、蒲黄、五灵脂、三七、三棱、莪术等药,但在运用中要求配有少许理气之品,如枳壳、苏梗等,以增强活血祛瘀之力,达到气血运行畅通无阻。

认为无论哪种证型,在扶正补虚方中,酌情配伍辛润活血通络之品,如赤芍、延胡、蒲黄、川芎等均能明显增加疗效,病程长者更是如此。

遵“久痛入络”、“久病入络”之说以及慢性胃炎之临床表现和胃镜检查结果,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往往以益气养血和血为主,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鸡血藤、乌梅等。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往往加入川芎、红花、元胡、五灵脂、刺猾皮等活血通络之品。可使气血调畅,临床症状迅速消除,胃粘膜得到相应改善。

活血之法很好,本虚用药之时本虚必须顾及。

瘀血之证,多日久为病,正气不足,用药当顾护正气,不可过伐。

认为“胃病日久,阴气两伤,不任诛伐,虽见血瘀之症,,忌用苦寒猛峻之品。常用三七与丹参两味,既有较强的祛瘀作用,又不伤正气。

并认为气为血之帅,故祛瘀药必佐理气之品,其效始显。如丹参饮,有檀香、砂仁理气为之佐。若用三七,必配郁金、佛手。

喜于方中合入丹参饮,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檀香畅利胸膈、调理脾胃;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

若妇女月经量多者,则丹参剂量减少或易为当归。

对正气已虚之久病者,须防活血过度,血随气脱,常施三七粉以作预防。

以为本病之瘀血的形成常与脾胃功能受损有关,脾胃气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而发生气虚血瘀,不通则痛。

本病之瘀血往往是在脾胃气虚、湿热内蕴、气机阻滞的基础上形成,单纯血瘀者较少。常用白及、莪术等以凉血活血,最后加失笑散止痛。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活血不能离开治气

活血定痛亦重行气,消瘀之品以无碍胃气者为宜,常以自拟方(五灵脂、蒲黄、丹参、郁金、赤芍、当归、香附、延胡索、枳壳、醋制大黄)加减治疗。

在益气或理气的基础上加活血行瘀之品,如三七粉、当归、红花、莪术等。

用消瘀血之品以无碍胃气者为宜,常以海浮失笑为基本方,药用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且剂量不可过大,五灵脂、蒲黄各6g为佳,乳香、没药各3g则宜。

乳香、没药均具活血祛痰、消肿定痛之功,为伤外科常用之品,《医学心悟》以此二药名海浮散。失笑散为行气止痛消瘀之佳方,内伤气血诸痛用之无不奏效,且药味精简,便于吞服。上四药煎剂时气味腥脑浓烈,难闻难服,常有恶心呕吐反应,难于长期服用,应研细末糊丸,或装胶囊吞服,或配合对症方药之中,大有活血祛瘀消肿定痛之效,各种慢性胃炎皆宜。

萎缩性胃炎治疗活血为常用之法,尤其是“癌前病变”

病久入络,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病程均较长,多有血络瘀阻,故和胃降逆常与通络止痛法相伍,通络药常用蒲黄、五灵脂、三七粉、川芎等。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常加一味活血化瘀药,如莪术、丹参、桃仁等。

认为萎缩性胃炎在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酌加入活血通络之品能提高疗效,其中尤善用桃仁,此药祛瘀通便,无辛通过度之虑,并注意在药物的配伍上宜以补为主,兼以辛通,忌过用攻破、辛通,以防耗伤正气。

活血药除丹参、赤芍以外,常兼用血竭以行淤止痛和血生肌,对萎缩及溃疡之愈合都有好处。

有些胃炎患者可能没有瘀血的临床表现,但胃镜的一些表现可以看做瘀血指证,也要用活血之法。

慢性胃病多兼有瘀血,但部分病人并无此证侯特点,而是通过胃镜可见到胃黏膜的凹凸不平、溃疡、出血点、息肉及胃黏膜活检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或肠腺化生,极个别还可能发展成胃癌。此乃胃络瘀阻所致,治疗应重视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常用郁金、延胡索、三七、莪术、红花、赤芍等。

在运用活血化瘀组方时,可根据辩证配合其他治法方药。瘀热者,配用赤芍、茜草根等以凉血活血,瘀毒者,配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以解毒化瘀;气虚者,配用黄芪、党参等以益气行血;阴虚者,配用沙参、麦冬等以养阴畅血。

气血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涉及到人体生理病理的方方面面,其治疗方面很是广泛,只是使用时需把握原则,灵活运用。因为涉及面越广,使用面越大,针对性就会越差,运用的指证与技巧就难以把握。活血化瘀是一个广泛运用于临床的中医之法,有用的出神入化的大师,也有机械照搬或者盲目撒网甚至东施效颦者。中医的灵魂是辩证,活血化瘀一定要搞清是否为瘀,是只有病机,或者叫隐情或者发展趋势,还是已经有了表现,还是与其他因素比如痰湿等胶着。辩证准确了,还要会准确灵活用药,用方法,用药如用兵,那么多活血化瘀药如同调兵点将一样的运用,这就要看医生的功底了,要熟练掌握方剂、中药的功效作用,还要有用药治病的灵性。不是每个医生都能成为国医大师的,同样,每一个人也都有可都能成为国医大师的。

-----------------

长义堂中医*健康*生活*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tp/48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