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ra-herbs
炮制核心价值
“炮制失其体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切注意”。
“凡药必遵雷公炮炙入药乃效,如未制,生药入煎,不为治病,反而有害”。
“炮制不明,药性不确,而汤方无准,病症不验也”。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中药炮制的哲学思维宏观整体,客观具体,动态变化,相对平衡,适度调节。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以药之偏性克病之偏性。药物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利用炮制平衡偏性,保证方剂的治疗意图得以实现。
“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者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清徐灵胎
度:是区分质变与量变的根本标志
火候:是炮制工艺把握的重要原则
切制、水润、泡
炒制:火力、温度、时间
毒性饮片:“去毒存效”
炭药炮制:“炒炭存性”
遵道
中医之“道”:一阴一阳之间的和谐平衡,“致中和”而“以平为期”
炮制之“道”:巧妙运用阴阳辩证法思想,根据临床需要,调整药物毒性、散敛、攻补、温清、升降、动静理法方药统一,证-方-制-效对应。
中药资源的道地性:“诸药所生,皆有境界”(陶弘景);“浙八味”,“四大怀药”
中药炮制方法地域性:形成了各自地方性炮制规范;江西有“樟帮”和“建昌帮”;“各地各法”、“一药数法”现象普遍。
熟地黄:北方的炮制方法是加酒,南方是干蒸的,西南则是加砂仁。
法治法,选药组方的指向性依据
辩证论治、法随证立、方随法出、随方炮制,证变则法变、方变、药变、炮制变。
基本法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基本目标: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制药理论
基本方剂配伍理论,利用辅料或药物不同特性的相互作用以达到改变性效的目的。
相反为制
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以热制寒:吴茱萸炮制黄连,杀其大寒之性。
以寒制热:盐水炮制益智仁,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
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寒者愈寒:盐水炮制知母、黄柏,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热者愈热:酒炙仙茅、阳起石,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相畏(或相杀)为制
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姜能杀半夏、南星毒(即半夏、南星畏生姜)
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等
相恶为制
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
米泔水制苍术,可缓和苍术的燥性
木香加热煨制可减弱辛散之性,增强涩肠止泻
制毒理论
有毒中药的作用具有双面性。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关键在于是否对毒药整体客观分析,是否巧用、善用?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张景岳
生熟理论
中药通过炮制,炮生为熟,生熟饮片性能功效发生变化,以适应临床用药不同需求。
《金匮玉函经》:“有须烧拣炮炙,生熟有定”,指出药有生熟之分。
《审视瑶函》中明确用药生熟各宜:“药之生熟,补泻在焉;剂之补泻,厉害存焉。盖生者性悍而味重,其功也急,其性也刚,主乎泻。熟者性淳而味轻,其攻也缓,其性也柔,主乎补。补泻一差,毫厘千里,则药之利人害人判然明矣。”
生泻熟补:生品寒凉清泻,加热、加辅料制成熟品后,药性偏于甘温,作用偏于补益。
生升熟降:生品药性升浮,制成熟品药性偏于沉降。
生峻熟缓:生品药性峻烈,制成熟品作用缓和。
生毒熟减:生品毒性或刺激性大,炮制后毒性降低或缓和。附子、马钱子等生用有大毒,炮制成熟品后,毒性缓和。
生行熟止:生品行气散结,活血化瘀作用力强,炮制后偏于收敛、止血止泻。
木香生能行气,熟行气之功大减,止泻作用大增
蒲黄生品性滑,炮制成炭药,能收敛止血。
生效熟增:生品有效而熟品效增。
紫菀花、枇杷叶蜜炙止咳平喘之效增加。
生打熟补:生用止血破血、散瘀消肿、熟用补血理血、补益健身。
三七“生打熟补”
生三七粉用于跌打瘀血、外伤、出血、产后血晕、吐血、衄血、等血症,并可防治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等。
熟三七粉功能补血、活血、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神经衰弱、过度疲劳、失血以及肿瘤辅助治疗。
炒炭:药物经炒炭后成具有止血作用
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炭药止血理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另有“经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皆肾经药也。夫血者,心之色也,血见黑即止者,由肾水能制心火,故也”,以五行相克理论来解释“血见黑止”。
中药的三种形态:中药材、饮片与中成药
饮片:
①《中医词典》:药材经过加工处理后,或为片、丝、块、段等形状,便于煎汤饮服。
②《中国药典》:饮片系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③《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药材凡经净制、切制或炮制处理后,均称为“饮片”。
“炮制”概念的规范
1.泛指一切饮片加工方法:《中药学》教材: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2.特指炮制方法中的“火制法”:《中国药典》炮制通则将炮制分为净制、切制、炮制和其它四大类,炮制类又分炒、炙、制炭、煅、蒸、煮、炖、煨。
3.分别专指一种具体的炮制方法:《炮制大法》列出“雷公炮制十七法”,其中“炮”在古代是指将药物埋在灰火中,至焦黑为度;现代常与炒混用,如炮姜、炮山甲;“炙”常指代辅料拌炒。
厚朴:按照《中国药典》加工饮片,购买药农的干燥药材经过洗、润、切、烘干,需要58小时,加工成本为2.44元/kg,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的含量仅为1.60%~2.00%;产地加工:“发汗”后趁鲜洗、切、烘干,仅需24小时,加工成本为0.65元/kg,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的含量可达5.65%~7.30%。
鲜药饮片、液体饮片、粉末饮片等特殊饮片不可缺少
如粉末饮片(直接服用饮片?):大多可直接服用,如《伤寒论》十枣汤,以十枚大枣煎汤送服甘遂、大戟与芫花的粉末;桃花汤,以干姜、粳米煎汤送服的赤石脂粉。也可包煎、外用或制剂。
《神农本草经.序例》:“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集注》:“凡药不可入汤酒者——汤酒膏中用诸石,皆细捣之如粟米,亦可以葛布筛令调,并以新棉别裹纳汤中。”
《千金》:“凡汤中用麝香、牛黄、犀角、羚羊角、蒲黄、丹砂,须熟细末如粉,临服纳汤中,搅令调和,合服之。”
《蒙筌》:“凡汤中用沉香、木香、乳香、没药一切香窜药味,须研细末,待汤熟,先倾汁小盏调服,然后尽饮。”
粉末饮片的选择,是由中药的“药性”决定的,“药性”药物有效成分的水溶性和受热后的稳定性等物理性质!
有效成分水溶性良好而且耐热的饮片才可以入汤剂。
1.有效成分不溶于水(甘遂),或有效成分受热后容易挥发(冰片)、破坏(雷丸)的药物,必须使用粉末饮片。
2.名贵、珍稀、濒危(川贝母)物药,服用粉末饮片,可以节约药材、保护资源,提高利用率,实现中药材的可持续利用。
3.有效成分水溶性不太好(葛根),或受热后有一定影响(豆蔻)的药物,使用粉末饮片,也可提高利用率并减少药物的用量。
4.质地坚硬的矿物(石膏)、动物骨、角、甲壳(龟甲),或难以切制的植物药,采用粉末饮片入煎,减少煎煮时间节约能耗,并且增加药汤中悬浮的微粒数量,保证疗效的发挥。
粉末饮片的特点与优势
①比表面积大,有利于药效成分的溶出、药物生物利用度;
②直接服用可避免煎煮过程中多种因素造分损失,确保药效;
③有利于提高煎煮效率,减少药材用量、间,节能降耗;
④方便调剂和服用。
粒度确定的法定依据:
《中国药典》有关中药粉末粒度分为:最粗粉、粗粉、中粉、细粉、最细粉、极细粉。直接服用的粉末饮片一般选择细粉、最细粉、极细粉(90微米)标准为粉末粒度。
超微粉碎(10~25微米)、破壁粉末
《药典》规定的粉末饮片品种不全面,只有人参、三七等大约50个品种——成方制剂涉及多种!
甘遂、京大戟、青黛、肉豆蔻、赤石脂、沉香、棕榈炭、血余炭,以及穿山甲、鸡内金、僵蚕、海螵蛸、鹿角、全蝎等大多数动物药也适合制备粉末饮片。
樟帮特色
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
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
肉桂薄肚片,黄柏骨牌片,
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
枳壳凤眼片,川芎蝴蝶双飞片,
附子临江片、槟榔切片,
一粒马钱子切片(腰子片)
柴胡
功效:和解表里,疏肝止痛,升举阳气
小柴胡汤:生用,且用量较大,突出生品气味俱薄,轻清升散,疏邪透表,和解退热之力,为方中君药。
柴胡疏肝散:以醋炙为宜,取其升散之力减弱,突出疏肝止痛之力。
蜜炙柴胡升举阳气
酒炙柴胡行血调经
鳖血柴胡骨蒸劳热
苍术
平胃散适用于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之症,应运脾除湿,以振奋已困脾阳,温化中焦寒湿。
方中苍术应用麸炒品,麸炒后燥性缓和,且有焦香气,香能启脾开胃,健运脾土的作用增强,又避免伤胃阴之弊,就能达到慢病缓治的用药要求。
甘草
伤寒病张仲景治伤寒传经热邪的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尽管为清泄剂,甘草却要求炙用。目的不是清热泻火,而是为了顾护脾胃,防止石膏、知母或大黄、芒硝大寒伤中。
炙甘草汤,甘草炙用。
温病吴鞠通用白虎汤治太阴温病,方中甘草要求生用,既可增强泻热作用,又能甘凉生津,兼和脾胃。
导赤散,甘草生用。
酒
缓和药物的苦寒之性
大黄酒炙后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还可缓和泻下腹痛。
活血药经酒制后可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使其力速,适用于瘀滞肿痛较剧的病症。
滋补药经酒制后宣行药势,降低滋补的滞腻之性,使其滞而不腻,如酒蒸熟地等,能更好也发挥滋阴补血作用。
炮制与药性改变
寒性药物:
采用酒制黄芩、黄连、黄柏、龙胆,采用姜制栀子,可以改变与缓和其寒性。
热性药物
采用黄连水制吴茱萸,可以以寒制寒,缓和及改变其药性;
采用咸寒的食盐制吴茱萸,可改变药物热性,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润燥作用;
采用甘草水制吴茱萸,能缓和燥性、降低毒性;而热性干姜炒炭后,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
酸性药物:
山楂炒焦、乌梅制炭可缓和酸味、转为苦味;
蜜制五味子可使酸味变为甜味,补益肺肾作用增强。
苦味药物:
采用蜜制可以使药物由苦味变为甘,增强润肺止咳功效,并可娇味、减少呕吐副作用,如蜜制远志、蜜马兜铃。
甘味药物:通过炒炭可使药物由甘味变为苦涩味。如熟地炭、地黄炭。
辛味药物:
通过蜜制可使药物由辛味变为甜味,缓和辛散作用,如蜜炙麻黄。
采用咸寒食盐炮制,可使药物由辛味变为咸味,缓和其辛散作用,如盐制巴戟天、小茴香。而火炮之后,如炮姜,辛燥之性减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但作用缓和持久。
咸味药物:通过水漂法,使药物由咸味变为淡味,如水漂肉苁蓉、漂秋石、漂海藻、漂昆布等。
莱菔子(生升熟降的典型)
炮制作用:
生:能升能散,涌吐风痰(研磨单用)
炒:变升为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保和丸)
牵牛子
炮制作用
⑴缓和药性,降低毒性
⑵杀酶保苷
⑶易于煎出、易于粉碎
生品,偏于泻下逐水(舟车丸)
炒品,偏于消积杀虫(一捻金)
为什么牵牛子“取头末”?皮能滞气,因种皮坚硬,仁先碎,故头末没皮,头末力胜。
为什么用半生半熟?取其性缓。
酸枣仁
炮制作用:
⑴炒后增强养心安神作用(天王补心丹,归脾丸,枣仁安神胶囊)
⑵杀酶保苷
⑶易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酸枣仁生熟同治?异治?
化学成分未见不同(酸枣仁皂苷A、B,黄酮)
药理作用均有镇静安神作用,炒品生品
其他单炒品:芥子莲子花椒白果决明子蔓荆子葶苈子使君子紫苏子茺蔚子水红花子王不留行郁李仁火麻仁黑芝麻葫芦巴蒺藜九香虫瓜蒌子冬瓜子
逢子必炒逢子必破
苍耳子减毒机理
羧基苍术苷和苍术苷是苍耳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其主要毒性机制是对线粒体膜外氧化磷酸化的抑制作用。羧基苍术苷的毒性是苍术苷的10倍。
炮制过程中,苍耳子中主要毒性成分羧基苍术苷受热分解转化为苍术苷,致使炮制品毒性降低。
栀子
生:凉血解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黄连解毒汤)
炒、焦:缓和寒性,清血分郁热(龙胆泻肝丸)
炭:凉血止血(十灰散)
为什么“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中医比类取象,以皮行皮。表热症轻,用含栀子苷少的皮;内热症重,用含栀子苷多的仁。
槟榔
生品:杀虫、降气、利水消肿,与南瓜子合用杀虫。(一捻金)
炒、焦品:缓和药性,增强消食化滞作用,焦三仙,小儿化食丸。
炭品:治血痢。
为什么说若熟使不如不用?
是针对杀虫作用而言的。槟榔碱是杀虫的主要成分,受热后含量降低,但消食化积的作用仍在。
何法软化为佳?减压冷浸软化
曝晒为何变红?鞣质氧化变红
明煅工艺
1.敞锅煅取净药材,打成小块或碾碎,直接放入煅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至规定程度,取出。适用于含结晶水的易熔矿物类药。如白矾等。
2.煅药炉煅取净药材,置煅药炉内,设定时间与温度,加热至红透或酥脆易碎,取出放凉。适于质地坚硬的中药。
3.实验室小样可将样品装入坩埚,置高温电炉内加热至红透。
易出现的异常现象
*⑴夹生:由于停火或搅拌而致
*⑵结顶:铺层太厚或没煅透
*⑶污底:锅不净所致
-℃,失去大部分结晶水
℃以上,部分硫酸铝钾分解
-℃,抑菌作用强
矾炮制作用
生品:解毒杀虫,清热消痰,燥湿止痒。多外用,制成洗剂等,如治疗梅毒、顽痒湿。
疹的黄升丹;治痰涎壅塞、癫痫发狂的白金丸。
枯矾(煅白矾):增强收敛生肌作用。治外耳道炎耳部湿疹的耳炎药膏;治内外痔出血的治痔灵栓等。
石膏
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如治疗高热烦躁的紫血丹(药典),治疗阳明内热、烦渴头痛的玉泉散(部标)
煅石膏缓和寒性,清热泻火力减,收敛生肌、敛疮止血力强。如治疗热毒壅盛所致溃疡的九一散(药典);治疗疔疖痈肿疮口不敛的提毒散(部标)。
60目以上时可以不必先煎,40目以下时须先煎后下。
生品抑制产热中枢(解热作用、镇静中枢作用)。
煅降低血管通透性——消炎(治疗疮口不敛,湿疹,烧烫伤)煅石膏绝对不能内服!
自然铜
煅至红透,趁热投入醋液中淬之,反复操作至无亮星为止。:30
很少生用,煅后易于粉碎,增强散瘀止痛疗效。降低毒性。
主要用于跌打损伤,如接骨丸,大七厘散(部标);七厘散(药典)
炉甘石
生品:取原药材,去净杂质,打碎。
煅制:取炉甘石置坩锅内煅至红透,趁热投入水中,搅拌均匀,稍停,倾出上层混悬液,残渣再煅烧,反复操作3-4次,合并混悬液放置,倾去水层即得细腻粉末。
制炉甘石
黄连汤制炉甘石取黄连煎汁2-3次,浓缩,加入煅炉甘石细粉,拌匀,吸尽,干燥。:12.5(黄连)
三黄汤制炉甘石取黄连、黄柏、黄芩加水煎煮2-3次,浓缩,加入煅炉甘石细粉,拌匀,吸尽,干燥。:12.5(三黄各12.5)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