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临床上一般用防风通圣散治荨麻疹即有效,后发现以此方加入徐长卿则疗效可增一成,又以单味徐长卿水煎服疗效亦好,再加蜂蜜水煎服,则疗效大增,徐长卿以蜂蜜为丸,对于慢性荨麻疹疗效尤佳。”(编辑/张亚娟)
作者/王幸福
徐长卿这味药是种不错的药,我临床常用于祛风止痛、风湿口疮,疗效显著,怎奈读书中,发现贵州名医石恩骏先生用其治疗皮肤病之顽证荨麻疹乃一绝,方精药简,使用方便,疗效显著,故录之扬也。
主方:徐长卿25g,蜂蜜15g。
主治:急、慢性荨麻疹。
用法:一般急性者用水蜜煎剂,水煎每天分3次服。慢性者多用徐长卿粉碎以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每天3次,温开水服。
荨麻疹中医有“风疹”、“赤面游风”、“风丹”等病名,乃过敏性疾病,其准确之过敏原难寻之。其症乃皮肤突现风团,瘙痒莫名,急性者骤起而骤消,慢性者反复发作颇为顽固。
荨麻疹固然为风邪夹寒热袭之,内蕴肌表而疏泄不利所致,也可因肠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所发,其瘾疹红多白少,红者固然多与风热有关,白者未必为风寒所客,血虚血瘀及气虚者,常见于慢性荨麻疹。
临床上一般用防风通圣散治荨麻疹即有效,后发现以此方加入徐长卿则疗效可增一成,又以单味徐长卿水煎服疗效亦好,再加蜂蜜水煎服,则疗效大增,徐长卿以蜂蜜为丸,对于慢性荨麻疹疗效尤佳。
考徐长卿辛温,具祛风解毒,止痛活血之力,各书有将其列入麻醉止痛药,因其可止各类疼痛;或将其列入妇科用药,因其可以通经;或将其列入化瘀药,因其可以活血。而20世纪70年代贵阳医学院所编《中草药资料》将其列入皮肤科用药之首,似从实践中研究得来,有其独到之见解。
徐长卿祛风解毒之力略胜其活血止痛之力,故一般皮肤瘙痒、接触性皮炎、带状疱疹等皮肤病皆可用之,尤以荨麻疹疗效最好,多因其祛风解毒之力也。荨麻疹虽病在肌表,然或本有瘀滞或反复发作,每致脏腑失其常度,久则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亦可借徐长卿活血行气之力而取效,所谓血行风自灭也。徐长卿治过敏性哮喘亦有效,故可能具抗过敏之直接作用,固虽其性辛温,均可用于临床寒热不同辨证之患。
临床若见热象偏重,心烦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脉弦滑数者,此方无论何种剂型,应加适量熟大黄为宜。
蜂蜜和营卫,润肠肺,通三焦,调脾胃,并有清热解毒之功用,而荨麻疹必有营卫不和,脏腑滞涩,三焦不利,脾胃邪壅之病理,风热邪毒自然稽留于肌腠为病也。蜂蜜或入煎剂,或为蜜丸,皆为治疗之药,非仅调味赋型之剂也。
按:杨承歧书录一味路路通也冶荨麻疹,有袪风除湿,通络解毒之功效,可加银花、连翘、公英、紫草、地丁等清热解毒;防风、薄荷、蝉蜕等袪风清热,和威灵仙、王不留行、白鲜皮、苦参、地肤子等皮肤类药。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医灯续传——一位中医世家的临证真经》,人民军医出版社。作者/王幸福。编辑/张亚娟,校对/郑宇、阿珓。
作者/徐书
[案]杨某,男,37岁。-10-21初诊。
病史:皮肤经常起风团1年余,时发时止,曾经中药治疗效果差。刻下:形瘦,口干,大便干,全身时感怕冷,舌质偏红,苔白腻,脉濡弱。
辨证:上热下寒证。
治法:清上温下。
方药:乌梅汤加味。
乌梅15g,黄连15g,黄柏10g,桂枝15g,附子10g,干姜10g,花椒10g,玄明粉5g,当归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14剂,水煎服,每日2次。
二诊:药后瘙痒明显好转,偶发,口不干,大便正常,舌苔渐退,脉较前有力。上方去玄明粉,继用原方10剂。
三诊:药后全身无瘙痒,无其他不适。
荨麻疹是常见的一种血管反应性皮肤病。发病原因繁多,如:寒冷、风邪(风寒、风热)、高温、日光摩擦,或食鱼虾、山珍、海鲜、辛辣动风之物,或由肠寄生虫及其毒素所致,或胃肠湿热,冲任不调……,均能诱发本病。对其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有的不够理想,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往往数年不愈。
根据《伤寒论》第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近代名医吴鞠通指出:乌梅丸是酸甘辛苦复法,酸甘化阴,辛苦通降,辛甘为阳,酸苦为阴,是一首寒热并用,调和阴阳的专剂。
《伤寒论》厥阴篇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从提纲来看:肝阳虚是本,气机逆乱,造成上热下寒的格局。这类患者体质,一般是虚寒性为主,但局部呈现热证表现。
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纯属偶得,那是年春天,余买了一本《北方医话》,其中一位老中医的经验是用乌梅丸合用玉屏风散治疗蛔虫引起的荨麻疹,效果很好。受其启发:对于舌苔腻,脉弱引起的上热下寒证,恒用本方加味治疗顽固性荨麻疹20多例,效果佳。
肝阳虚之人多因气虚血弱,腠理之间失去温煦而得病。腠理开,气虚表弱,则不能卫外,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故易发生瘙痒病。方中乌梅味酸入肝,梅得先春之气,主助生阳而杀阴类;细辛发少阳之初阳,以助厥阴之化;当归启少阴之血液,以资肝所藏之荣;黄连配花椒,助心火以杀蛔虫,益子气也;附子配黄柏,资肾气以回厥,助母气也;干姜佐人参,补中焦而止呕;桂枝制风木,疏肝郁。阴阳和而厥逆回,风邪散而气血足。
加减法:痒甚可加白鲜皮、白蒺藜:大便干可加大黄、芒硝、桃仁。
乌梅丸除治痒以外,余在临床中还广泛应用治疗白内障、青光眼、高血压、糖尿病等,效果也佳。
例:黄某,男,75岁。-11-11初诊。病史:眼睛胀痛,头昏,头痛20天。医院检查眼压55mmHg,诊断为青光眼。予以降眼压治疗,效果不显。来我处诊治。刻下:眼睛胀痛,头昏,口干,失眠,大便干结,三日一次。舌淡苔白,脉左寸关弱。
辨证:上热下寒。
治疗:清上温下法。
予以乌梅丸加味。乌梅15g,细辛3g,当归10g,黄连6g,黄柏6g,制附子3g,肉桂1g,白蒺藜15g,菊花15g,生石决明30g,决明子15g,党参10g,甘草6g。10剂。二诊:药后眼睛胀痛,头昏消失,口干,大便干好转,继续上方20剂后,检查眼压正常。故在灵活应用经方时,要谨守病机,有的放矢。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杏林碎金录——30年皮外科秘典真传》,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作者/徐书
荨麻疹,中医学称为“瘾疹”,其发病多与素体禀赋不耐,加之风、湿、热诸邪侵犯皮肤有关。或外感风寒、风热;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肺卫肌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或体弱血虚,风从内生,均可导致本病发生。一般急性荨麻疹多为实证,慢性荨麻疹多为虚证。
辨证分型及用药
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溲赤等症,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辛凉解表,疏风止痒。
自拟荆芩汤加减:荆芥15g,炒黄芩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30g,紫草3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
2.风寒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皮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苔白,舌质淡或淡红,脉浮紧。
辛温透表,疏风止痒。
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5g,防风30g,茯苓30g,川芎15g,羌活15g,独活15g,生柴胡15g,前胡15g,炒枳壳15g,桔梗15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乌梢蛇30g。
3.卫表不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裸出部位易发皮疹,疹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舌质淡,苔白,脉浮弱。
益气固表,御卫止痒。
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45g,白术15g,防风30g,桂枝15g,杭芍15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蜈蚣2条。
4.血虚生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后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后半夜则轻。兼见头晕、头重、腰酸、体倦、失眠、多梦等症,舌质淡或红润而净,无苔,脉沉细而缓。
益气养血,息风止痒。
当归饮子加减:荆芥15g,防风30g,当归15g,杭芍30g,川芎15g,生地黄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45g,蜈蚣2条。
5.气虚血瘀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皮疹反复发作,常见于腰围束带或手腕表带等处,受压处易起,舌质紫暗或现瘀斑,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细涩。
益气活血,通络止痒。
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60g,当归15g,桃仁(冲)15g,红花10g,赤芍30g,川芎15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水蛭1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
6.脾失健运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身发风团,胃痛腹胀,大便溏泻,甚至恶心呕吐,舌质淡,苔白腻,脉濡。
健脾燥湿,祛风止痒。
平胃散加减:陈皮10g,苍术15g,厚朴15g,茯苓30g,猪苓30g,竹茹6g,刺蒺藜6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九香虫10g。
注意
急性期千万别用虫类药,否则会加重病情。因虫类药富含蛋白质,据现代研究证实,蛋白质食品在没有被彻底消化之前,以胨或多肽形式被吸收,而碱性多肽是组胺释放物,可引起荨麻疹。慢性期则可辨证用之。另外,饮食宜忌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一定要详细地告之病人。
贴敷治疗处方
1.肤痒散(《脐疗》)
荨麻疹肤痒。
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各15g,冰片5g。
上药共研末,瓶装备用。每次取药粉1g,用凡士林(或蜂蜜)调成糊状,敷脐上,再用敷料固定。每日换药1次,敷2~10次为1个疗程。
2.治荨麻疹验方(《中医脐疗大全》)
荨麻疹。
银胡、胡莲、防风、浮萍、乌梅、甘草各等量。
诸药共研为末。取适量填满脐窝,用手压实,纱布盖之,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坚持常贴,1个月为1个疗程。
3.祛风止痒散(《脐疗》)
皮肤瘙痒。
地肤子、红花、僵蚕、蝉衣各9g。
上药共末备用。每次取药粉1~2g,水调为糊,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包扎。
4.桃红荆肤散(《家庭脐疗》)
小儿皮肤瘙痒症。
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荆芥、地肤子各等量。
上药共压细粉。取药粉适量,以蜂蜜调为糊状,摊成3cm×3cm×1cm的药饼,贴敷脐部,外用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用5日。
5.荆芥穗(《中国灸法集粹》)
荨麻疹。
取荆芥穗30g。
揉碎后炒热,装入布袋内,迅速敷于患处,每次贴敷10~15分钟,每日1~2次。
6.白薇软膏(升麻膏)(《中国膏药学》)
肿毒瘾疹(丹毒、荨麻疹)。
升麻90g,白薇90g,漏芦90g(去芦头),连翘90g,芒硝90g,黄芩90g,蛇衔90g,枳壳90g,山栀仁40枚。
上药细切,以水mL,猪脂g煎,候水涸去渣,于瓷器中盛,涂患处。
7.苍枫软膏(麻风必效膏)(《丹方精华续集》)
赤白瘾疹,皮癞(荨麻疹、皮肤癞)。
大枫子g,苍耳子30g,当归30g,生地黄30g,紫草g,麻黄50g,木鳖子g,防己g,黄柏g,玄参g,麻油mL,黄蜡g。
上药11味,纳木鳖子、大枫子去壳,除黄蜡外,先将当归等5味入油熬枯,滤去渣,再加油,复入锅内熬,再下黄蜡,试滴水中不散为度,候稍冷,倾入罐中,坐水中3日,以去火毒,搽涂患处。
8.荨麻疹膏(《经穴贴敷疗百病》)
荨麻疹。
蝉衣30g,紫草64g,茯苓30g,白芷30g,苍术50g,白术50g。
上药共研细末,麻油熬,黄丹收。敷于阳溪、大椎、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委中、膈俞穴位处,每日1次,每次2~5小时,疗程为1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