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黄家沟

▲作者供图我们令家村的黄家沟位于我们令家村令一组、令二组、令三组与湾柏树组、下令组的中间。大小不一的七八间土窑洞在黄家沟中间的东边。黄家沟纵亘于北起双桥村下仁池,南止我们令家村下令组的东边,全长两公里,把我们令家村分为东西两半。黄家沟底中间五米宽的土桥是连接我们上令家与湾柏树唯一的通道。黄家沟以西从北往南依次为湾柏树组、下令组;黄家沟以东从东往西依次为令一组、令二组、令三组。黄家沟、黄家窑以黄姓人家黄金选一家独居而得名。在幼小的心灵里,黄家沟曾经是我美丽的童年,是我童年的梦幻!在我的记忆里,黄家沟迷人的风景不亚于大作家碧野先生笔下的《天山景物记》里的天山,儿童时期的乐趣和幻想不亚于鲁讯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百草园。

暂且不说黄家沟底秋季火红的柿子树,半崖上星罗棋布的鸟雀窝,满塄的甜芦根和响棒槌,也不说在树上窜上窜下的漂亮的小松鼠,在地塄上抬起两个小前腿悠闲晒太阳的可爱的小黄鼠,窑背大椿树杈常卧着的猫头鹰,沟底土桥两头的一大片金黄色的迎春花树……就黄家崖上面的绿草地就有无限的乐趣。

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天气晴朗的日子,头发全白,年已古稀的婆婆常常提着一个粗糙的小笆条编的小笼子,柱着拐棍,我一手抓着婆婆深黑色大襟衣服的角角,跟着婆婆,婆婆慢腾腾地迈着她的小脚,沿着村庄西北的高低不平的乡间土路,去一公里外的黄家窑的窑背上拔酸酸菜,回来以后把酸酸菜洗净晒干,放在瓦罐里,再往瓦罐里倒入开水或面汤,一天之后,就成了调饭的浆水。后来才明白了当时因贫穷没有粮食做醋的无耐之举。其实浆水面不但味道好,而且解暑,大热天吃了浆水面,心里不感觉热,浆水也很好喝,特别是夏天收麦的时节,大汗淋漓,酷热难耐之时,喝上一大勺浆水,一下子从喉咙凉到心底,格外舒适。感觉就象现在人酷热之时喝了一瓶“红牛”或“雪碧”……

更诱人的是黄家沟的美景。盛夏的时节,麦浪滚滚,丰收在望。黄家沟边百花盛开,各种树木绿草郁郁葱葱,成群的小鸟欢快地啼叫着飞来飞去,树杈上、草地上到处是它们漂亮的影子。偶尔发现肥胖的小兔子从地塄边的小路上不慌不忙地跑过,近沟边的塄上,长的是一人多高的酸枣树,远看就象两条绿色的带子,在沟的两边南北延升,就象保护沟塄的屏障,十分壮观。酸枣树上,象星星一样的果实挂满枝头,嘴馋的我够不着摘吃,婆婆担心我扎破了手,或者踩空掉到沟里,一边阻止我,一边慢慢地来到沟边,用她那“T”字型的拐棍小心翼翼地把酸枣树的上枝勾到我身边,我一边摘,一边往嘴里塞,一边往兜里装,心里美滋滋的,即使扎破了手,也感觉无所谓。

在草丛中有一种蔓型的植物,果实小的象过去的“大圣丹”,红色的,象线串的一样,有筛子大一片,‘在绿色的草丛中就象碧天里的星星,红润晶莹、艳丽迷人,婆婆说这叫“老娃(乌鸦)枕头”,可以吃。我摘了一颗,放在嘴里一嚼,果然甜甜的,就是有点涩,果肉也不多,只是一层皮,果核大大的。正在专心致志地摘吃时,婆婆喊我说在草地上又发现了一窝木瓜。我喜出望外,急忙跑过去扒开高草一看,五、六个手指大的木瓜在草丛中姿态各异,鲜嫩欲滴。对于木瓜我并不陌生,爸爸参加生产队劳动时,偶尔摘回十多个木瓜给我吃,我只是没有见过木瓜树而已。

草丛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虫子,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斑蝥,我们叫“放屁虫”,样子象甲甲虫,但被甲甲虫小多了,有时用手在草丛中不经意一拨,随着小小的“噗嗤”声,一股烟雾从草丛中腾升,挡住了视线,等再仔细看时,早已逃得无踪无影。当时感觉太神奇了,“放屁虫”竟有如此高明的逃跑技能。有一次,我在草丛中竟意外地抓到了一个“磕头虫”。样子和体型与“放屁虫”差不多,“放屁虫”身上有小花点儿,“磕头虫”一身黑。爸爸有一次在院里抓了一个“磕头虫”逗我玩,爸爸用手把“磕头虫”轻轻地按在地下,这虫子很有灵性,它的头果然一起一落,有节奏、有响声,有板有眼,真的磕头。自然界竟然有如此神奇的生物,我感到又有趣又好笑。

每次回家时,我总是恋恋不舍,不愿离去。婆婆就吓唬我说:黄家沟底有猴娃子,你忘了?你再不走,猴娃子跑上来就把你拉走了!当时太幼稚了,信以为真,感觉很害怕,只能跟着婆婆乖乖回家。因为婆婆几乎每天晚上给我不厌其烦地讲《猴娃背媳妇》的故事,还说猴娃子白天就躲在黄家沟底的树林里,天黑了就跑到庄背后叫唤了。现在想起来似乎都有点后怕。

回家的路上,婆婆的笼子里塞满了酸酸菜和几种能吃的野菜,比如“仁花菜”、“灰条菜”之类,我的兜里除了装满了酸枣、木瓜之类,手里还捏着很多花,比如蒲公英花、牛奶头花等,收获最大的是美丽的心情!

六十年代以前,黄家沟独住着黄金选和他弟弟一大家人,住在几只土窑洞里,开了一个土油坊,每当走近,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油香。记得婆婆有时候带我去黄家要水喝,黄家人厚道善良,诚实待人,不但给了水喝,有时还给我馍吃。当时温暖的一幕幕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七十年代,国家政策好了,政府给黄家人在村子里批了一院新庄基,黄家人在村子里盖起了六间半新厦房,搬离了黄家沟,现在黄家树大根深,人丁兴旺,后辈们个个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或学业有成、或事业辉煌。

七十年代初期,黄家窑院成了当时令家大队党支部、令家大队革命委员会所在地,也成了令家大队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令家大队在黄家窑东沟边盖厦房建起了医疗站和代销店、大队办公室、广播室、缝纫部、铁匠铺、大队农业试验站都分别设在黄家窑院的土窑洞里。大队试验田在土桥西边的沟西。

说起这些,五、六十年代的村民永远不会忘记黄家沟过去的辉煌。每天村子中间电杆上架着的大喇叭广播新闻,或唱革命样板戏,其控制系统就在黄家沟的大队广播室。当时的会计负责放广播,有时哪个队演电影会计也兴冲冲地在广播上大声通知,贫下中农生产劳动中的好人好事也在广播上表扬宣传,生活中的好婆婆、好媳妇也在广播上表扬,广播一响,振奋人心。最激动人心的是每年的“令家大队年终总结表彰大会”,每年腊月二十七、八,开会的日子,黄家窑院里热闹非凡!大队部窑门上面方块大红贴上的:“蒲村公社令家大队一九七X年年终总结表彰大会”的大字挌外热烈醒目。全大队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互相问候着,嘻闹着,小小的代销店里挤满了人,大多数村民利用开会机会购制年货,医疗站和缝纫部里人也不少,小孩子在人群中欢快地跑来跑去,广播里播放着《红灯记》或《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热烈的气氛,热闹的场面历历在目,回味无穷!最羡慕的是谁在会上佩戴了大红花,拿了奖状,最开心的是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强!七十年代后期,大队在黄家崖东侧五十米的地方建起了十二亩大集令家大队党支部、村委会、令家小学、令家大队代销店、令家大队医疗站为一体的令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从此以后,黄家沟“人去楼空”,但黄家沟的辉煌永远挥之不去,当年在黄家沟主政的令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怀义,在当时艰苦的农村环境中,以“以正压百邪”的工作理念和过硬的工作作风给我们后来的村干部作出了榜样。当年令家大队的小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小院,先后培育和训练了象令长文、令会生、王乃润、令俊杰等一批敢创敢干的村队领导和会计文书,还有大队试验场的技术员令广奎,他们是当代最年轻的文化人,黄家窑的励练铸就了他们今后的成功之路,从黄家窑走出的他们,都成了令家村的成功人士。当年历任代销员的令天兴、令申林、令全生为人诚实、服务态度好,给村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医疗站的医生陈琪,拿着微簿的报酬,风里来,雨里去坚持给村民看病,后来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方面有独到之处,医院判了死刑的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培养带出了年轻的赤脚医生令金田,把高超的医术传授给了他的两个儿子……缝纫部的令义,作风严谨,裁剪缝纫技术过硬,靓丽了我们很多村民的身影,我最佩服的是他的记性,在村民身上连续量了十多个尺寸,竟然能全部记在心里,放下软尺才伏案在尺寸单上写尺寸……铁匠铺的下令组令志明他爹和令二组的王林贵老汉,虽然去世多年了,但令志明他爹高大的身影、憨厚的面孔和王林贵老汉被炉火映红的流着汗水的笑脸依然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四十多个春秋过去了,黄家沟当年热闹的场景象过电影一样依然在脑海里闪现……黄家沟的魅力不仅如此,黄家窑洞还是解放初期年地下党岐山县第一个成立支部的地方,令家村党史记载:年至年,令家村一直是中共地下党和游击队活动的中心,原陕西省委书记吕剑人(地下党宝鸡地区武工队队长),原西安市人大秘书长王宏漠(地下岐山县委书记),原西安市电力学院党委书记刘章天(地下岐山县县长)等领导同志,曾在这里搞地下工作,发展党组织,组织农民游击队控制或捣毁地方反动武装,与国民党反动势力作殊死斗争!抱住胡宗南部队的后腿,配合西北野战军,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朽功绩!

年7月,黄金选、王效荣在岐山周公庙职业学校经李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月,回到令家村湾柏树,在黄家窑窝洞里成立了中共湾柏树党支部,(当时全县五个支部之一),黄金选任书记,隶属中共岐山区委领导,支部主要在令家村周围农民和小学师生中开展活动。

年至年以后,由我村黄金选、王效荣介绍发展了令必行、高润祥、王育修、王培、王世德、王效德、王铣等一批地下党员。年王效荣任地下党岐山县委组织委员。年,党组织密秘派遣王敦荣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培训,其间任地下中共岐山县委民运委员,之后,王效先游击队成立,队员有:贾斌、王德昌、王占魁、王正明、令江水、费广田、张天文等一大批青年农民。年,中共岐山县委决定成立岐山县人民解放委员会,将王敦先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岐山县第一游击队,由西北野战军拨了三十多支枪,主要担负保卫岐山县委的任务。年7月14日,扶眉战役取得伟大胜利,随军西进的岐山县委,县政府和游击队进驻县城,令家这片神奇的沃土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如今的黄家沟依然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原来的土坡土路变成了五米宽的水泥路,黄家沟底的土桥在年由岐山县慈善协会拨款修成了坚固的钢混水泥桥面。蓝天白云下,沟塄上的酸枣树越发茂盛了,各种鲜花竞相开放,各种树木及绿色植物郁郁葱葱,勤快的村民牵着他们心爱的羊羔在沟边悠闲地吃草,漂亮的小鸟从废弃的土窑洞里欢快地啼叫着飞出飞进……仍然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

年9月6日(初稿)

年3月18日(定稿)

作者简介令宏哲,岐山县蒲村镇令家村人。文学爰好者,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迄今已在岐山多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gj/6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