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最初三分钟宇宙起源于何处

中药治疗白癜风方子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51230/4752063.html

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亿年前,在这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   刚刚诞生的宇宙是炽热、致密的,随着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钟后,宇宙的温度降到约亿度,这时的宇宙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形成的一锅基本粒子汤。随着这锅汤继续变冷,核反应开始发生,生成各种元素。这些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然后,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终于诞生了。   这幅大爆炸图景,是目前关于宇宙起源最可能的一种解释,被称为“大爆炸模型“。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年代,在40年代由伽莫夫等人进行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不过也只是觉得它很好玩,并不信服。人们更愿意认为,宇宙是稳定的、永恒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爆炸模型在科学上有强大的说服力。我们不得不相信,宇宙有一个开始,也将有一个终结。它产生于“无“,也终将回归于“无“。

 宇宙:可有始,可有终?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有关创世的问题,一向是留给神去解决的。宇宙起源于何处?终点又在哪里?生命如何产生?人类怎样出现?对这些疑问,许多宗教都能给出一份体系完备的答案。至于上帝从哪里来,这种问题是不该问的。   直到最近几个世纪,人们才开始学着把神撇开,以超越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需要解决:宇宙是永恒存在的,还是有起始的?   这两种说法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假设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源,即过去一直存在,那么宇宙的年龄就是无穷大了。无穷大这个概念,一听就让人头昏脑胀:既然是已经过去了无穷久的时间,我们的“现在“又是什么呢?而如果说宇宙是有起始的,那么它就是从“无“中突然产生的了,这最初的一刹那,又是怎样呢?   凭着人类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的常识,实在是很难想明白这些东西。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学上寻求一些佐证。大爆炸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宇宙的年龄有限,这个说法令人信服的直接理由,来自物理学中一条最基本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条科学史上最令人伤心绝望的定律,冥冥中早已规定了宇宙的命运。   简而言之,第二定律认为热量从热的地方流向冷的地方。对任何物理系统,这都是众所周知并且显而易见的特性,毫无神秘之处:开水变凉,冰淇淋化成糖水。要想把这些过程倒过来,就非得额外消耗能量不可。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第二定律认为宇宙的“嫡“(无序程度)与日俱增。例如,机械手表的发条总是越来越松;你可以把它上紧,但这就要消耗一点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你吃掉的一块面包;麦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吸收阳光的能量;太阳为了提供这些能量,需要消耗它的氢来进行核反应。总之宇宙中每个局部的嫡减少,都须以其它地方的嫡增加为代价。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嫡总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这时,系统内部达到一种完全均匀的热动平衡状态,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除非外界对系统提供新的能量。对宇宙来说,是不存在“外界“的,因此宇宙一旦到达热动平衡状态,就完全死亡,万劫不复。这种情景称为“热寂“。   宇宙正在缓慢地、但坚定不移地走向这无法抗拒的命运,几代智者为此怀疑人类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暂且撇开这种沮丧的情绪,作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就可以发现,宇宙不可能有无限的过去。很简单,如果宇宙无限老,那它早就已经死了。以有限速率演变的东西,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的。换句话说,宇宙必然是在某个有限的时间之前诞生的。

 大爆炸:有推论有根据      第二定律明示了宇宙有起始,但这个重要推论竟然被19世纪的科学家忽略了,它只是在后来成为大爆炸模型的佐证。该模型的提出,是基于20世纪初的天文观测。   20年代,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注意到,不同距离的星系发出的光,颜色上稍稍有些差别。远星系的光要比近星系红一些,即波长要长一些,这种现象被称为“哈勃红移“。它说明,各星系正以很高的速度彼此飞离。一列火车快速驶远时,它的汽笛声听来会沉闷很多,因为声波相对于我们的频率变低、波长变长了,这就是多普勒效应。把声波换成光,产生的效果就是红移。哈勃对众多星系的光谱进行研究后确认,红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表明宇宙正在膨胀。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如果宇宙正在膨胀,那它过去必定比较小。如果能把宇宙史这部影片倒过来放,我们势必会发现,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所有的星辰都是聚合在一起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多亿年前,要准确推断它比较困难。   另外,宇宙膨胀的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与引力有关。万有引力作用于字宙中一切物质与能量之间,起到刹车的作用,阻止星系往外跑,从而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在诞生初期,宇宙从高密度状态迅速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积越来越大,膨胀速度越来越小。将这个过程向回追溯到宇宙创生的那一刻,可以发现当时宇宙体积为零,而膨胀速度为无限大。这就是大爆炸。   大爆炸是空间、时间、物质与能量的起源。这些概念都不能外推到大爆炸之前。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引起了大爆炸,这些问题在逻辑上就是没有意义的。那以前所有的,只是“无“。   以上所述仅是旁证,似不足以令大多数人信服。如果亿年前发生了一场大爆炸,如此惊天动地的力量是否在今天的宇宙结构上留下了某种印迹?于是,有一阵子,科研人员热衷于寻找宇宙创生的遗迹,劲头赛过当年的宗教考古学家寻找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的文物是一样也没发现,原初宇宙最重要的遗迹倒真给找出来了,这就是微波背景辐射。   按照大爆炸理论,最初的几分钟里,宇宙是一个炽热的火球,到处充满温度高达几十亿度的光辐射。由于此时的宇宙处于热动平衡中,这种辐射具有独特的光谱特征,称为“黑体谱“。年,贝尔电话公司的两位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偶然发现,宇宙确实浸润在一种热辐射之中。这种辐射以相同的强度从空间各个方向射向地球,其温度约为3K,谱线具有完美的黑体谱特征。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是对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支持。   知道了今天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就很容易推算出,宇宙诞生后约1秒钟各处的温度约为亿度。在如此高温下,不仅我们熟悉的物质无法存在,连原子核也会被撕得粉碎。宇宙只能是一锅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构成的基本粒子汤。   随着这锅汤变冷,核反应发生了。中子和质子很容易聚合在一起,产生由两个质子、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计算表明,氦核形成的过程持续了大约3分钟,形成的氦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四分之一。这个过程用完了所有的中子,余下的质子就成了氢原子核。   因此,大爆炸模型预言宇宙应当由大约25%的氦和75%的氢组成,这与天文测量结果极为符合。最初三分钟里形成的氢与氦,构成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质。形成行星和生命的丰富多彩的重元素,只占宇宙总质量的不到l%,它们大部分是在恒星内部形成的。   根据推断,宇宙的形成距今约~亿年。

生命:既永恒又无恒      天文观测表明,各种天体的年龄均小于亿年,这与大爆炸理论契合得非常好。我们的地球大概是50亿年前形成的,人类出现的时间更短得不值一提。宇宙现在还算得上年轻,担忧末日的来临,对单个人来说是十分无聊的事。然而,为全人类的命运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的。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诞生后不断膨胀,与此同时,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对膨胀过程进行牵制。如果宇宙的总质量大于某一特定数值,那么总有一天宇宙将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造成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这一数值,则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胀,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下去。   在非常遥远的将来,比如1亿亿亿年以后,所有的恒星都燃烧完毕,茫茫黑暗中,潜伏着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宇宙的尺度已经膨胀到如今的1亿亿倍,而且还在扩张下去。在这个系统里,引力虽不足以使膨胀停止,但会不露声色地消耗着系统的能量,使宇宙缓慢地走向衰亡。黑洞在霍金效应的作用下释放出微弱的辐射,最终全都以热和光的形式蒸发掉。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连质子这样稳定的基本粒子也衰变、消亡了,宇宙最终变成一锅稀得难以置信的汤,其中有光子、中微子,越来越少的电子和正电子。所有这些粒子都在缓慢地运动,彼此越来越远,不会再有任何基本物理过程出现。   这是寒冷、黑暗、荒凉而又空虚的宇宙,它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面对的是永恒的生命,抑或永恒的死亡。这种情景,差不多就是“热寂“了。   如果引力足够强大,宇宙终有一天开始收缩,又将如何呢?在大尺度上,收缩过程与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对称的,像一场倒放的电影。收缩的过程起初很缓慢,随后越来越快。在转折点过后,宇宙的体积开始缩小,背景辐射温度上升。漆黑寒冷的宇宙变成一个越来越热的熔炉,生命无处可逃,全都被煮熟烤焦。最后,行星、恒星也毁灭了,分布在如今浩瀚空间中的物质被挤进一个很小的体积内,最后三分钟来临了。   温度变得如此之高,连原子核也被撕毁,宇宙又成了一锅基本粒子汤。然而这种状态也只能生存几秒钟的时间。随后,质子和中子也无法区分,挤成一堆由夸克构成的等离子体。在最后的时刻,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力,它毫不留情地把物质和空间碾得粉碎。在这场与大爆炸的“暴胀“相对的“暴缩“中,所有的物质都因挤压不复存在,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空间和时间本身,都被消灭。   这就是末日。它是一切事物的末日。大爆炸中诞生于无的宇宙,此刻也归于无。无数亿年的辉煌灿烂,连一丝回忆也不会留下。

为什么会出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通常被用来当作否定进化论的证据。在《物种起源》一书里达尔文提到,自己的理论中存在几个很难解释的疑点:第一个疑点是,如果物种是经过细微的渐变演化而来,那么为什么见不到大量的过渡类型呢?为什么自然界的物种之间的区别是那样的明显,而不是彼此混淆不清的呢?假如说那些过渡类型已经灭绝了,那么就应该要有大量化石证据,但为什么没有呢?根据达尔文的说法,物种的进化,是随机变异通过自然选择作用后累积下来的结果,这种变化是渐进的、连续的,这样一来,就必定会存在大量的中间过渡物种。比如,目前多数人认为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由于进化是连续的,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必定会出现无数介于恐龙和鸟之间的物种,而且这样的生物应该很多很常见,然而事实上却根本没有。第二个疑点是,像眼睛这样的复杂器官的生成,也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吗?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从逻辑上推翻复杂器官自然生成的结论。“放屁虫”的防卫系统由以下部件构成的:过氧化氢和对苯二酚、由外胚层腺体产生的酶触催化剂、储囊、括约肌、膨胀器、外排导管。其工作原理是,储囊中储存着过氧化氢和对苯二酚的混合物,当发现威胁时,括约肌就会像控制阀一样打开,把混合物送入膨胀器中,然后再注入酶触催化剂,引发剧烈的爆炸后从尾部的外排导管精确喷出,喷到倒霉的敌人脸上。如果这种防御系统是进化而来的,那么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应该先进化出能够攻击敌人的化学物来。但过氧化氢、对苯二酚和酶触催化剂只有三种混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发生爆炸,仅仅进化出其中一种来,就毫无作用,它们中的哪一种最先出现呢?而且即便三种化学物质能够同时出现,如果没有括约肌这个控制阀门的阻隔,放屁虫就会把自己炸成碎片,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在还没有化学武器之前,放屁虫会先进化出一个控制开关来吗?不管放屁虫先进化出防御系统中的哪一个部件来,都完全发挥不了作用,不会对它的生存有任何帮助,反而会成为累赘。按照进化论的观点,这种变异只会被淘汰,而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增加更多的累赘,直到最后所有的累赘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防御系统。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器官,从逻辑上来说都不可能通过自然选择作用生成,那么这一选择作用,又如何能够自然生成像眼睛这样要更复杂得多的器官呢?第三个疑点是,像蜜蜂筑巢这样极其复杂的本能,怎么可能由自然选择作用而获得和改变?人在一生中会学习很多的本领,这种本领是无法代代相传的,即便你的英语学得再好,你的孩子也不可能天生就懂英语。蜜蜂筑巢也是一种复杂的本领,这种本领为什么能代代相传,蜜蜂们不用学习天生就会呢?自然选择作用能对此作出解释吗?进化论已经发表了多年,然而达尔文最初的疑惑,却至今仍然不能得到解决。假如进化论是对的,那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就显得很不可思议了。其实除了上面几个问题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对于进化论的打击更大,那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达尔文认为是持续不断发生的随机变异逐渐积累,最后形成了新物种,那么可以想象,物种是渐变式进化的,生命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出现,这个过程发生的时间应该拉得很长。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地球诞生于约46亿年前,但物种却不是在几十亿年的时间跨度内逐渐出现的。化石证据表明,几乎所有重大生物类群,都是在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在短短几百万年时间内一下子突然间冒出来的,这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是一次生命的壮丽绽放,其规模之大绝对超乎想象,甚至那时候生物的种类,比现在还要多得多。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生物门类,在寒武纪几乎都能找到;而那时有的生物,有多达20个门现在已经消失了!如此众多的生物种类在短暂的时间内集体亮相,这种现象怎么用进化论来解释呢?它更像是大自然一次狂放的实验,是造物主对于物种的集中投放,其中大部分都是不成功的试验品,不久后就灭绝了,只有少数存活下来,成为后来所有物种的祖先。进化论错了吗?生命演化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造物主在集中制造生命吗?现代科学无法回答。

眼前的一切真实吗?很久以前就有人在怀疑眼前的世界是否真实,一个著名的典故是“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中说,一天晚上庄周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怡然自得地在花间飞舞,浑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直到他突然间醒了过来,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不是蝴蝶,是庄周。庄周在梦中只知道自己是蝴蝶,不知道自己是庄周。假如他一直都不醒过来,那么他是不是就永远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在梦境里,还是在真实世界中呢?笛卡儿也有类似的想法,他说:“当我仔细思索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人清醒时的状态与做梦时的状态,并不一定有所分别。”由此他进一步问:“你怎么能确定你的生命不是一场梦呢?”这个问题,也是近年来热播的美国影片《盗梦空间》的主题。在这部电影中,窃贼道姆·科布善于潜入到别人的梦境中,去盗取重要的信息和秘密。为了实现与儿女团圆的梦想,科布铤而走险,接受了一个有别于以往的危险任务,不是去窃取情报,而是把一个意念“植入”到别人的头脑中。为此他与伙伴们深入到了第四层梦境,并差点永远留在了“迷失域”中,但最终他成功了。回到现实中与儿女团聚之后,就在他用陀螺测试自己是否还在梦境中时,电影突然结束,留下一个悬念:此时他到底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境里?看完这部电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以前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但你想过没有,你怎么能够肯定它一定就是真实的呢?说不定我们其实都生活在一个虚幻的梦境里,从来就不曾醒来过?人类对于世界所有的认知,都来自于感觉器官获取的信息。在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中,视觉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它可以是一种遥感,能使我们接收到来自于远方的信息,而不必像触觉、味觉那样,需要通过直接接触。下面就以视觉为例来看人类的感觉是怎样形成的。视觉的形成首先需要有信息,这种信息包含在物体反射的光线中,所以在完全没有光线的暗处我们是看不到东西的。接着为了感知光线中的信息,我们需要有能对光线起反应的检测器,那就是“视网膜”。当光线穿过眼睛的“晶状体”时,图像就会被反转,然后聚焦投射到眼球后表面的视网膜上。视网膜既是一个信号接收器,也是一个信息转换器,它最里面的一层是由几百万感光细胞组成的,每一个感光细胞都含有光敏感分子,叫“感光色素”。当暴露在光线中时,这些感光色素就变得很不稳定,会发生分解,这一过程改变了感光细胞周围的电流流动,从而触发了下游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样一来,感光细胞就将外界的光刺激转换成了大脑可以理解的内部神经信号。接下来是信息的传输,视网膜信息的传出通道是神经节细胞,这种细胞的轴突形成了一束神经,叫“视神经”,视觉信息就是通过视神经被传递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再接下来是大脑这个处理器把信息还原为图像,它的原理更为复杂,人们直到现在也还没有掌握其中的细节,只知道它做得很好。在生活中你应该有这样的经验,摄像机在快速抖动时拍到的画面会晃动得很厉害,让人难以辨别其中的图像,但人类在运动中看到的影像却仍然是清晰的,这说明大脑在对信号进行加工时,懂得自动消除晃动因素的影响,它的聪明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从上述视觉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出,我们看到的东西高度依赖于所接收到的信息,以及大脑处理这些信息时采用的模式。一旦这些环节出了问题,我们就会出现视觉障碍。有些人的视网膜中缺少对中波或长波敏感的感光色素,他们就成为红绿色盲;有人缺少短波感光色素,就成为了黄蓝色盲。更有一种人的视锥细胞无法正常工作,天生就无法辨认色彩,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生活的天地就是一个黑白世界。从逻辑上来看,视觉感官输入什么样的信息,我们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东西,对于其它感觉器官来说也是一样。所以假如我们能够用计算机模拟信号来替代这些信号输入,就可以制造出一个真假难辨的虚拟世界。年美国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阐述了这样一个假想:“如果有人被邪恶的科学家施行了手术,把他的脑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感觉,那么将会怎样呢?”这个著名的假想被称为“缸中之脑”,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人类大脑中关于外在世界的信息,真的只是通过感官输入模拟出来的,我们怎么可能分辨得出它的真假来呢?笛卡儿就认为外在世界实际并不存在,是造物主在故意蒙蔽我们。他说:“我愿意假定,一切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造物主,而是一个同样狡猾,同样有法力的恶魔,施尽全身的解数,要将我引上歧途。我愿意假定,天空、空气、土地、形状、色彩、声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过是用来欺骗人的幻象,而那个恶魔就是要利用这些来换取我的轻信。”佛经中也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只不过是假象,眼前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事实上,他们的想法并非没有可能。从逻辑上说,我们确实没有办法确定世界是否真实。因为我们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感官知觉,大脑是据此作出判断的,假如感官接收到的信号本身就是模拟出来的,我们根本无从察觉。所以仅凭感官知觉,我们就能判断眼前世界是真的吗?显然不行。前面这些观点会被一些人归类到“唯心论”中去,但其实这种标签早已过时。“唯物论”在19世纪曾一度成为公认的主流世界观,但现在已经被物理学家们广泛怀疑。在早期人们提出“物质”概念的时候,认为它是实在的东西,所以才会用“质量”来衡量它的多少,言下之意是:质量大物质就多,质量小物质就少,没有质量就没有物质。但后来这种观念被彻底打破了。首先是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物质,而能量是虚无的;然后又发现有些粒子没有质量,比如光子、夸克、胶子。这样一来,物质的实在性就已经很值得怀疑了。当人们对时间、空间的特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之后,才更认识到它们是世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并不是恒定的,会随着物质的改变而改变。假如说世界是唯物的,那么它们算是什么呢?难道时间、空间也是物质吗?量子论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物质实在性的怀疑。“不确定性原理”说,粒子是不确定的,假如它是实在的东西,怎么可能没有确定的状态?“互补原理”说,在你看的时候,它是粒子,不看的时候,它会变成虚无缥缈的波,实在的东西可能这样么?宇宙大爆炸理论更是直接否定了唯物论。在宇宙诞生之前什么也没有,没有时间、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假如物质是真实的,那么在宇宙诞生之前它们到哪里去了呢?怎么可能凭白无故变出个真实的宇宙来?事实上,许多现代顶尖的科学家已经在怀疑。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任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就曾经作过一个叫做《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的演讲,公开否定唯物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来看看。或许会完全违背你的经验和常识,或许会让你一时难以接受,但我们还是要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靠得住吗?眼前的一切是真的吗?现代科学无法回答。

宇宙的“实相”是什么?看完前面10个问题,世界观颠覆了吗?你是否还在相信,世界就是你眼中看到的那副模样?你是否还能期待,科学能够帮你解开所有未知的谜团?科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可验证,而这种验证建立在我们的感官知觉基础上。但我们无法感知的东西太多了,远的有暗物质、暗能量,近的有我们自身的灵魂,我们对这些东西的认知不能靠感官来验证,而只能依赖于我们思维的推导。但这种推导很容易被斥责为“空想”,基本上无法得到科学界的认可,往往还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其实科学界并不总是那么坚持原则的。进化论虽然有一个理论体系,但实际上完全是猜想,谁见过猴子进化成人?或者某个物种进化成另一物种?连过渡的东西都没有,还谈什么证据确凿?但它却也能被当作真理长期在学术界占据垄断地位。弦理论更离谱,连一个象样的理论体系都还没有建立,没有人讲得清楚弦理论究竟是什么。验证?那就更别提了,连一个成型的理论、一个核心方程都没有,还验证什么?但就这样一个甚至还算不上理论的东西,却已经红遍了物理学界。也许正如摩根·弗里曼说的那样:“宇宙让人类来把握实在是太大了。在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将不得不从我们知道什么,转向我们相信什么。”相比前面的这些,有一种东西也许更加无法验证,那就是宇宙的实相,因为我们的视野实在是太狭窄了,感官的功能也太有限了。既然无法验证,那么科学就不可能给你答案。我们还是开动脑筋,以思维来推导事实真相吧。大爆炸理论带给人们最大的困惑是:宇宙是有限的,那么宇宙外面是什么?假如把宇宙想象成一个大气球,那么这个气球它自己又身处何方?难道是被上帝放在花园里供天使们观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宇宙并不是唯一的。我们的这个宇宙大气球所在的那个世界,应该是另一个宇宙。在科学兴起的初期,尤其是唯物论盛行的年代,人们普遍相信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这种认识潜在的推论,就是只存在着一个世界。但随着宇宙大爆炸理论揭示了宇宙是有开端、有界限的之后,科学家们开始考虑存在“多元宇宙”的可能性。马丁·里斯这样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宇宙,可能只是全体成员中的一个。可能还存在不计其数的规律不同的其它宇宙,我们所在的宇宙属于与众不同的子集,在这个宇宙中允许复杂的事物和意识得以发展。”霍金在《大设计》中说,宇宙生成的场景,就像是沸水中蒸汽泡的形成一样,生成的不仅仅是一个宇宙,而是一个无限的宇宙群。我们的宇宙就是其中一个气泡,另外还有无限多个其它宇宙。假如存在很多个世界,那么它们之间是怎样排列的?关于这个问题,有2种不同的答案。第一种回答是,这些世界是平行的,并列的。美国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平行宇宙》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可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宇宙的海洋上,每个宇宙都像是漂浮在海洋中的肥皂泡。”第二种回答是,这些世界是一层包含着一层的。在年上映的美国影片《异次元骇客》中,呈现了一种奇异的多层级世界。在影片中男主角道格·霍尔和他的老板汉农·富勒开发出了一种奇怪的电子系统,可以在网络中制造出30年代的洛杉矶来。但后来他们才发现,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其实同样只是未来世界的人们制造出来的虚拟世界。甚至影片最后的场景表明,那个未来世界似乎也是更高层级世界中的虚拟世界。不同宇宙之间到底是平行还是相互包含的呢?这就不得不说到“维度空间”这个概念了。0维空间是一个点,它没有方向;1维空间是1条线,它只能有2个方向,那就是前和后;2维空间是1个平面,它可以有前后和左右4个方向;3维空间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立体空间,它可以有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向。从数学上看,空间完全可以是4维、5维甚至更多维的。但在现实中,目前我们只了解自己所在的3维空间,至于更高维空间是否存在,目前物理学界还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来证明。甚至对于2维空间和1维空间究竟存在于何处这个问题,也没有看到有人提起。谈起2维空间,有一个问题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2维空间它到底在哪里呢?我们所处的3维空间中能够看到2维空间的存在吗?不管是再薄的平面,它都总还会有一个厚度,因而严格点讲它并不是2维的,那么到底在哪里才能找到没有厚度的平面呢?只要想通了这个问题,你就会明白不同空间之间关系的真实含义了。电脑显示屏上的游戏世界,就是一个标准的2维空间,因为它是一个只有前后左右4个方向的平面,并且没有厚度。电脑中游戏世界所在的空间,与我们所处的3维空间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原来它们在我们眼中只是虚拟空间,是一个虚拟世界。高维空间与低维空间之间的关系具有怎样的物理意义呢?原来所谓的2维空间,就是3维空间中的虚拟空间;依此类推,我们所在的3维空间,可能只是某个4维空间中的虚拟空间;而这个4维空间,又可能是某个5维空间中的虚拟空间……这样一来,关于我们这个宇宙大气球处于何方的问题,就很好回答了。可以设想,假如人类有遭一日能够使我们制造出来的游戏人物产生意识,拥有智慧,那么人类实际上就成为了那个游戏世界的造物主。假如你是生活在2维空间《仙剑奇侠传》中的景天,拥有了自主意识,那么从你的角度来看,游戏中的世界就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跟你的世界处于2维空间同一层级的,还有《传奇》、《魔兽世界》等无数的其它游戏世界,这些就是你眼中的平行宇宙。对于景天来说,造物主就是生活在3维空间中的人类程序员,是这些人创造了他赖以生存的宇宙。他处在人类的电脑主机之中,当他思考着“造物主是谁,他们在哪里”的问题时,他的造物主们——人类正在屏幕前默默注视着他。他们之间近在咫尺,但对于处在2维空间中的景天来说,咫尺就是天涯,他永远也发现不了近在眼前的3维空间中的人类。接着往下推,既然存在游戏世界的2维空间和现实世界的3维空间,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存在4维空间呢?景天是2维空间中的生命,我们是3维空间中的生命,难道4维空间中就不能有生命吗?由此看来,最有可能的是,我们的宇宙只是四维空间中的一个虚拟世界。4维空间在哪里呢?如同景天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触手可及,但他却永远也见不到我们一样,也许我们此刻就在四维空间生物的眼前。但他们可以看见我们,我们却永远也发现不了他们。四维空间中不太可能只有我们这一个虚拟世界,应该还有无数其它的世界,它们就是我们的“平行宇宙”。由此可见,在众多世界是“平行的”还是“相互包含的”这两种答案中,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从纵向来看,不同维度的空间是相互包含的;从横向来看,同一层级中的不同宇宙之间是平行的。现在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回答前面的问题了:宇宙这个大气球处于何方?宇宙之外是什么?你只要想一想游戏地图处在何方,地图之外的情形又是如何,就什么都明白了。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想,我们的感官根本无法印证这样的说法,所以科学对于这样的“空想”是不予认可的。但是也许你不知道的是,这些想法并非完全无法印证,只是证明的渠道可能会完全出乎你的预料。我们来看看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是怎么说的。年12月,朱清时教授作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科学和佛学的宇宙本体》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科学与佛学认识真理的方法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独立于观察者之外而存在的客观实体,不论谁去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结果都应该相同。这就是‘可重复性原则’;佛学认识真理的方法,是‘循业发现’,就是指根据自己业力的大小,认知能力的高下,发现宇宙的相应层次的真理。”朱教授说,通过进入禅定状态提高认知能力,就可以感知到常人无法获得的宇宙真谛,这是逻辑推理加实验的科学方法之外,人类认识世界的另一途径。佛陀就是从这一途径出发,认识到世界多如恒河沙粒。这些世界分为“三界六道”,三界从低到高依次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从低到高分别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三界”与“六道”的搭配有点复杂。“六道”中,其它五道都在欲界之中,只有“天道”中的诸天遍布三界,其中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禅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共有二十八层天。每一层天可以看作是一个高维空间,每一道可以看作是一种类型的生命。佛陀说,欲界众生以欲望的满足为快乐,层次比较低级;色界众生已经没有了欲望,但却还有身体形态;而无色界的众生不仅摆脱了欲望的束缚,也不再具有身体形态,是以纯精神状态存在的生命。最惨的是“地狱道”中的众生,都是一些前世作恶多端的人投生在这里,他们在此要历经几十万亿年的痛苦煎熬,才有机会脱离苦海。佛陀说,三界六道其实都是虚幻的,众生在六道中轮回,“涅盘”之后才能跳出轮回,见到宇宙的实相。但实相是怎样的?佛陀说他无法用我们能听懂的语言来描述。他说的法分为两种,一种叫“世俗谛”,另一种叫“胜义谛”,也叫“真谛”,但这种语言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听不懂意思的。这种对于宇宙之外其他空间的描述,在禅修、瑜伽、练气方面有成就的人口中也时有耳闻。但他们说的是真的吗?这很难判断。通过这种途径认识世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各人的能力和层次不同,认识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因而不像建立在人类正常感官经验基础上的科学方法那样,对每个人都适用,并且可以进行重复验证。每个人修行的境界不同,他们观察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修行人不是以感官而是以灵魂来观察世界的,所以他们很难向普通人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就像你很难跟盲人解释清楚色彩是怎么回事一样。对于没有类似体验的人来说,他们的话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理喻。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有人在以科学的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今年6月刚刚卸任台湾大学校长的李嗣涔教授,还有中国地质大学人体科学研究所的沈今川教授,他们就各自在从事着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还合作进行过一些实验。在李教授的研究中,参加实验的儿童经常能够接触到高维空间的生命,李教授把这些高维空间称为“灵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李嗣涔教授的两个演讲视频,分别是《人体身心灵科学——儿童潜能开发》、《人体身心灵科学——寻访诸神的网站》,其中内容绝对颠覆你的认知。好了,这个话题再说下去又太远了,就此打住。我们最后的终极问题是:宇宙的实相是什么?现代科学根本无法回答。

如文章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来稿、欢迎广大科幻爱好者和专家学者来稿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zy/68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