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气,是辨识本草的一种方法,也是解释药证的主要理论之一。是《药证亼解》的主要学术理论之一。
●●
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里面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段文字讲出了什么道理?中药五味五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嗅就是通过鼻子感觉到的药物特性。这个五嗅,或者叫五臭,古代中医称五气,在《黄帝内经》里面指“臊、焦、香、腥、腐”这五气。我们现在一谈到中药的药性,几乎都是谈四性(寒、热、温、凉)、或者叫五性(寒、热、温、凉、平),然后就是五味(酸、苦、甘、辛、咸,有的加上淡),还有归经、有毒无毒、升降浮沉,很少谈到中药的五嗅、五嗅与脏腑的相关性及五嗅的治疗作用,这些在现在的中药教材里面谈的都很少。五味通过品尝我们能够知道的药物属性,五气我们通过嗅觉可以知道的药物属性,但在古代中医药书籍里面,多将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误称为四气,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在谈药物性味的时候一直在谈药物的“四气五味”,实际上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应该叫“四性五味”。对于这个错误现象,在古代中医药书中其实已经提到过,在《证类本草》里面做过纠正,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今详之: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如蒜、阿魏、鲍鱼、汗袜,则其气臭(chou);鸡、鱼、鸭、蛇,则其气腥;肾、狐狸、白马茎、裩近隐处、人中白,则其气臊;沉、檀、龙、麝,则其气香”。这才叫五气。关于五嗅五味五色与五脏的关系,在《本草备要》里面已经记载“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本草便读》也认为“凡用药当明其五色五臭。……臊入肝,焦入心,香入脾,腥入肺,腐入肾”。追踪中医的文献,其实早在《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面就已经有了关于五嗅、五行归类及与五脏关系的记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音角,……其臭(xiu,以下音同)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音徵……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其谷稷,……其音宫,……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音商,……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音羽,……其臭腐。”,可见,在《黄帝内经》里面已经把这些讲得很具体了,与脏腑之间的联系都已经有明确的认识了。我们知道,自然界物态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种,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气态物质通过呼吸能够作用于人体,液态和固态物质可以通过消化道作用于人体。中药中如果其中挥发性强则气味(五嗅)就比较浓重,如果挥发性成分比较少比较弱,那么气味就比较淡,但是五味就重了。你能吃出咸味但是闻不到咸气,说明味和嗅之间是有差别的。关于五嗅五味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里面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由此可知,弥漫空气中的五嗅是通过鼻、入于肺心来发挥“修明五色、彰显音声”作用的,藏在万物中的五味是透过口、入于肠胃来发挥“养五气(五嗅)”作用的,五嗅适度,加之与五味共同作用则生命活动才能正常。就是说,我们的嗅觉正常,我们的味觉正常,我们的生命活动才可能正常。要不然我们都会得病,会误食误吸有毒的东西。所以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也就是说气和味都正常,人体内的气就处于和谐状态,气血津液就能保持正常,这时候神也就保持正常了。五嗅由于其轻清窜透的特性,相对于五味来说其生理作用应该更加强大、更迅速。正因如此,这段文字才说五味发挥作用是通过长养人体内在的“五气(五嗅)”来发挥其生理作用的。也就是说,我们吃进去的五味还要影响到我们的肺鼻、心肺来改善我们对五嗅的感受,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应该忽视中药的“五嗅”属性,而应该高度重视并发现中药“五嗅”的临床作用规律,提高临床用药的水平。这就是我们已经忽视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回想起来又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我们鼻子是在感受气味,气味对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你问道很香的东西时你就想吃,很臭的时候你就想躲,所以,五嗅的作用应该是很强大的。另外嗅和味之间的关系,我们在生活常识里面也有,如果一个胃肠道病变,脾胃虚弱、饮食积滞,当他闻道饭的香气,就想恶心呕吐,所以五味和五气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嗅觉和味觉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临床上要高度的重视,好好地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我们中医治疗的水平●●
气味研究主要从现代科学角度,研究气味的本质、分类、强度、影响,明白嗅气的各种机理,这位本草药气现代科学角度认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角度。
一、气味的本质
气味是某些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内的嗅觉神经而引起的感觉。其机理尚未完全探明,但提出了许多有关嗅觉的假说,主要有以下四种学说。1.振动学说(又名放射说):从发出气味的物质到感受到这种气味的人之间,距离远近不同,但是在这段距离中气味的传播和光或声音一样,是通过振动的方式进行的,当气味对人的嗅觉上皮细胞造成刺激后,便使人产生嗅觉。2.化学说:气味分子从产生气味的物质向四面八方飞散后有的进入鼻腔,并与嗅细胞的感受膜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对嗅细胞造成刺激从而使人产生嗅觉。但是也有人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不是由化学反应,而是由吸附和解吸等物理化学反应引起的刺激,即所谓“相界学说”。提倡这类学说的人很多,立体结构学说也包括在此范畴之内。3.酶说:该说认为气味之间的差别是由气味物质对嗅觉感受器表面的酶丝施加影响形成的。4.立体结构说(又名键和键孔说):认为气味之间的差别是由气味物质分子的外形和大小决定的。年由Moncrieff首先提出这样的设想,后来(年)又经Amoore发展而成。学说认为各种气味按分子外形和电荷的不同可以分为七种基本臭:樟脑臭、醚臭、薄荷臭、麝香、花香、刺激臭(辛臭)、腐败臭。除最后两种外,其它基本臭分子到达嗅细胞后都分别嵌入感受膜上的特殊凹处(键孔)构成各种外形。目前而言,这是最新的学说。以上各种学说都是不完善的,缺乏实验根据的。但都能解释一些具体问题。二、气味的分类
气味的种数非常多。有机化学学者认为,在万种有机化合物之中,五分之一的有气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有气味的物质大约有40万种。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其中有非常类似的气味被视为同系列。由于没有发出完全相同气味的不同物质,所以气味也是40万种左右。曾有许多学者试图对如此众多的气味进行分类。由于气味没有尺度可测定,表现方法只能用语言来描述,很不准确,因此分类方法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三种:(1)物理、化学分类法,(2)心理学分类法以及我们将介绍的(3)按照嗅盲研究进行的分类。有一种人虽然对于其他气味具有和普通人同样的嗅觉,但是对于某种气味却没有感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那种感觉不到的气味非常可能是原臭(基本臭)。从色盲研究中制定了三原色的基础这点来看,也可以充分推断出这种想法是有根据的。Amoore近年来一直从事嗅盲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他已发现了八种气味是“原臭”的可能性最大(见表1-3)。他认为最终可能会发现20--30种原臭。注意,臭在这里包括香气和臭气。三、气味的强度
气味强度的测定至今仍无好的方法,很难以数字表示其绝对值,只能全靠人的嗅觉来比较、判断气味的强弱、有无异臭。表现气味强度的方法之一为阈值试验,阈值(thresholdvalue)是以空气、水之类的无味无臭物质为溶剂,稀释一定量的试样进行试验,所能感知的最小可嗅量,其倒数表示气味强度。四、气味的影响
1.对呼吸器官的影响:当人们闻到芬芳的气味时总会不自觉地深深吸一口气,当闻到某种可疑的气味时呼吸变得短而强以便搞清它究竟是什么气味。与此相反,当闻到恶臭气味时便会下意识地暂停呼吸,然后再一点点开始呼吸。如果是刺激性气味有时会引起咳嗽。因此气味可以改变呼吸类型,但仅仅因气味并不会引起呼吸障碍或窒吸,这些情况都是由于组成气味的物质直接损伤了呼吸器官的粘膜才发生。2.对消化器官的影响:美味佳肴的气味能使人产生腹鸣以至饥饿感,腐败气味则会使食欲消失,甚至恶心、呕吐。前者是由于美好的气味促进了消化器官的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后者是因为胃肠活动受到了抑制。在动物饲养场,为了使动物发育迅速、肥壮,饲料量高于一般需要量,如在饲料中加入该种动物喜爱的气味时动物的食欲就会增加。3.对循环器官的影响:当人们闻到美好气味,不自觉地深呼吸时会产生身心愉快、精神宁静之感。美好气味可使血压下降,解除过度紧张。因此国外许多公司在办公室内喷洒或通过中央空调导入香气,提高工作效率。4.对皮肤的影响:气味会使皮肤电阻发生变化。气味越强,不快程度越高,电阻变化就越大。可以在手的皮肤上任选二点分别放置两点分别放置两块小银板,经测定发现二板之间有微弱电流通过,人们把这种电流变化增幅后加以观察、研究气味对皮肤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电流性皮肤反射”(GSR)或“精神电流现象”。5.对精神活动的影响:恶臭气味会使人产生头重、头痛、心情焦躁、丧失活动欲望等现象;相反当人闻到美好气味时立刻觉得神清气爽,人们在集中精神工作时气味对精神的影响并不严重,但是当处于精神松弛(如下班后在家中休息时)状态时影响就会增强。●●鉴于许多采集于自然界的中药材含有挥发性物质,具有特殊气味的缘故,通过鼻嗅的办法来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称鼻试法。鼻试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某些中药材特别是植物、动物类药材的鉴别以及作为其它鉴别方法的补充,有很大意义。以上是鼻试鉴别中药材的基本要点。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药材在非鲜品时,气味不明显,必要时,可在切碎或用热水浸泡后再用鼻嗅,这样更易于辨识。浓香扑鼻
有些中药材香气扑鼻,且一般以香气浓郁者为质佳。如麝香、苏合香、安息香、丁香、木香、香附、降香、藿香、香橼、香薷等命名中带有“香”字的中药材多具有浓郁的芳香气味;荆芥、高良姜、当归、白芷、蒿本、莪术、石菖蒲、苏梗、辛夷、枳壳、厚朴、吴茱萸、蛇床子、砂仁、独活、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青蒿、茵陈、益智仁、佩兰等也气味芳香,其中益智仁、肉豆蔻(破开后)等芳香强烈刺鼻。沉香气香而持久,且在燃烧时香气强烈,伴有浓烟,而香加皮气香浓厚,这是和与其相貌相似的地骨皮的主要鉴别。异香扑鼻
有些中药材香气特异,一嗅即可获深刻印象。如防风有挥发油样香气;徐长卿具有丹皮酚样异香;丹皮有类九香虫样香气;荜拔有胡椒样香气;荜澄茄有姜类芳香气味;薄菏、冰片、大黄、海风藤、款冬花、金银花、艾叶、侧柏叶、菊花、白术等均有清香气,其中搓破后的鲜薄荷和冰片清香浓烈;胶股兰有草香气;蜂蜜、小茴香(压碎时更明显)有甜香气;肉桂、蔓荆子、细辛有辛香气味;血竭在火燃时有呛鼻的苯甲酸样香气;独活、没药、川芎、党参、苍术、干姜、姜黄等都具有自己本身的特殊香气等。同时,这些气香中药材往往香味愈浓,质量愈佳。臭气熏鼻
有些中药材臭气浓烈或有特殊臭气。如阿魏具有强烈持久的大蒜样臭气;败酱草、芦荟、斑蝥臭气特异;五灵脂气腥臭,并带有柏树叶样气味;土鳖虫气腥臭,但不应带败油气;草果(种子)、蜈蚣以及鸦胆子破碎后有强烈特异乃至刺鼻的臭气;鸡矢藤有鸡屎样特异臭气;雄黄燃之有强烈蒜臭,并生黄白色烟气;硫磺具特异臭气,燃之发蓝色火焰,并放出刺激性二氧化硫臭气;关木通气本微,但摩檫残余粗片有樟脑样臭气等。一嗅可知
有些药材无明显香臭味,但气味独特,甚至一嗅可知。如山豆根微有豆腥气;白鲜皮有羊膻气;天麻鲜品煎时有马尿样的腥骚味;玄参、栝楼有焦糖样气味;郁金气味呈浓姜味或如樟脑样;乌梅果肉稍有特异酸气及烟熏气;狼牙皂虽无明显特殊味,但刺激性强,多闻则打喷嚏;鱼腥草搓破后有鱼腥气;青黛微有草腥气;冬虫夏草以及一些动物类药材如水蛭、海螵蛸、地龙、蛤蚧、海藻以及蛇类药等均有较浓腥气味,但蟾蜍气微腥,其粉末刺激性强,嗅之作嚏;鳖甲气微腥,却不应有腥臭味等。此外,还有一些药材如北沙参、秦艽、紫草、银耳等也有其本身特殊的气味。文稿整理:
藏曌傳承亼毉藥道??歸摄藏修游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