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回忆录1梦中的ldquo清

北京治疗白癜风能治好么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026933552214960&wfr=spider&for=pc

梦中的“清明上河图”

——致回不去的故乡

-村庄还是那个村庄,河还是那条河,沟还是那条沟,天还是那片天,云还是那片云,只是现在被钢筋水泥和现代文明冲击了一下,没有了清晨的喧闹,没有了早起的渔人,没有了清晨清脆的上课铃声,没有了抗美援朝的老 ,那片树林的平房里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河里没有了游泳摸鱼嘻嘻的孩童,田地间没有了热闹劳作的画面,没有了升起的袅袅炊烟,漆黑的夜里没有了孩童玩耍的笑声,路上没有了长长的牛尿和摊摊的牛屎,没有了被人偷菜拿着菜板剁刀骂街的声音,家里的白瓷罐子里没有了腊月熬的米糖和扯的麻糖,田野里没有了孩童走路背米带菜的身影,沟边的莲蓬长到自动掉落在泥土里没有人抢着去摘了,青蛙龙虾都安逸的没有人去捉了,没有了逢年过节坐在单车后面坐在板车上面赶街的喜悦,也没有了偷鸡蛋被父母追着打的心酸了………(本文约余字,记录青少年时期的村庄记忆,请您耐心品读)

(一)

“咯…咯咯…咯咯咯”,公鸡每天都会准时的开始打鸣,打破夜的宁静,不用多久,从村头到村尾,此起彼伏的混成一片。

渐渐的,早起的人开始了一天的生计,有出门做事的,有赶着上街卖东西去抢位置的,屋门口的泥巴路上,或远或近的传来走路咳嗽吐痰的声音,自行车嘎查嘎查的声音,马蹄夹杂着“驾…驴驴”的声音,挑着担子前行“嘎吱…嘎吱”的声音,竹篙用力往前撑船在水面快速滑过如泉水叮当响的声音,鸟儿也在树梢上被惊醒叽叽喳喳的开始歌唱。

南北河里,清晨的鱼儿开始浮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吃着无根的浮藻,一张张鱼嘴在水面上逐来逐去。几只翠鸟时而在水面超低空的掠过,带起水面一阵一阵的荡漾,抓起一条小鱼,时而站在树枝上,圆溜溜的眼睛在水面上来回的注视着。微微雾气的河面传来阵阵划桨的声音,是准备收取迷魂阵的人准备捞网倒鱼了,听着鱼儿挣扎的声响可以知道鱼的大小,解开绑在竹棍子的绳结,倒在带点水的船舱里,品种多点很,有鳝鱼、泥鳅、刺泥鳅、螃皮、刁音子、黑鱼、鲫鱼、黄骨、土憨包、还有青蛙、夜明虾、螃蟹,运气好的,还会捞到草鱼和纪鱼,重新在竹杆上绑好绳结,朝下一个迷魂阵驶去,沿途带起长长的水波,几只翠鸟在后面不紧不慢的跟着,只为捡食一些昨夜被水淹死或肚子发泡变质被丢弃在水面的小鱼伢子,渐渐远去的船和几声醒皮脸的声音(天气冷,甩鼻涕)和灯光慢慢的消失在远处的夜幕中,再被淡淡的雾聚拢彻底的消失不见,只听见几声翠鸟的鸣叫。

同时,在村子的开新(比较远的地方),星星点点手电筒的灯光在田地旁的沟渠里忽明忽暗,那是捕鱼人在收集昨夜放到沟里的鳝鱼蠔子,沟边带锯齿的糕巴(茭瓜)叶子,刷在脸上生疼生疼的,记准位置,拔开盖住保护的水草,提起轻轻的摇晃几下,就知道收获怎么样,一般是鳝鱼、泥鳅,有时候也有螃蟹、龙虾,有时候也会有蛇。将鱼虾倒进桶里,背着一个一个蠔子,走向田野更远更深处,去收获更多的鱼虾。

当河对岸的天空出现一抹鱼肚白的时候,村东头窑洞里烧了几天几夜的砖火还在黎明的天色中忽闪忽闪着,家家户户的窗户上也开始出现忽闪忽闪昏晕的 灯光,伢儿们准备起床上学了,天气还冷,大人们把伢儿的衣服捂在被窝里,在被窝里把衣服穿好, 灯火在窗户漏进来的风中左右上下摇摆不定,用剪刀剪掉一截已经烧焦烧糊的灯芯,赶紧把防风玻璃罩上,再把灯芯捻子往上拧一点,房间顿时明亮了很多,昨天晚上做饭铝锅里灌的热水还有一点点热,洗一把脸,穿着毛线褂子,裹着滚裳子(棉衣),脸上手上抹一点倒褂子油(同音一种廉价的护肤品),在清晨有点冷的风中,伢儿们三三两两的走到二队河对岸的学校。

大人们也起床了,抓紧时间下地劳作,然后要赶到09:00左右回来做好早饭,吃完饭又会到地里做事,在尚有余温的灶膛铁锅里放点热水,把饭菜盖在锅里,再把火钵子用谷壳子窝好(一种冷天手提式取暖工具)放在灶门口。

上完两节课,温暖的阳光已经铺洒在了生机勃勃的大地,晶莹的露珠垂挂在各种植物的叶尖,欲坠还连,反射出一阵一阵耀眼的光芒。阳光透过学校旁边的树林,斑驳的光线照在教室的墙壁上,伴着风,白色的壁上出现波光游离的斑斑点点的各种各样的或大或小的光圈,整个大地一片金黄。

09:00左右,当放在三年级教室门口的铃声“铛…铛铛…铛铛铛”响起后,伢儿们放学回家吃饭了,争先恐后的往家里猛跑,跑过几座桥就到家了,路上有做事回家做饭的,有赶完街回来的,有赶着吃饱了的牛回家吃饭的,有吃完饭出去做事的,时不时的有人说:你这牛几日没有放饱两边都还是个凹的…你这牛是不是吃达哪个的田,都吃的鼓起来,崴都崴不动达……恁那的鱼这么快就卖完了,卖达好多钱……莫日(明天)我要去嘎嘎滴(岳父母家)的喝酒,帮我喂一哈鸡子,大门的钥匙在门弯地……。有的牛边走边窝尿,那个尿好多,可以拉好长的路;有的牛把粑粑窝在路上,每当有人踩到上面,整个队里都能听到笑声,被笑的人,搞燥了,用两只手抓2把牛屎,追着笑的最丑的赶,抹到他的脸上,听着别人的哭声,然后得意洋洋的回家。在门口旁边的砖头底下摸到钥匙开门,吃完饭,提着火钵子,口袋里抓了几把黄豆子、芋包(玉米),去学校课间休息时在火体子里面烤着吃。

田野上,到处都是忙忙碌碌劳作的人们,南北河和贯穿整个村庄的小沟小河里,船来船往,有出门的,有回家的,有捕鱼的,有绞猪草的。从远处看,一根根黄色的撑船篙子东的西的矗立在这头和那头,下面是每家每户的船,把在谷雨前后培育的秧苗运到自家的水田里,准备开始插秧了。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秧田里到处都是躬着腰劳作的人,边插边聊着家常,东家长,西家短:

“你们屋滴今年的麦子油菜籽打了好多斤,种了好多水田,好多芝麻、团麻、棉花……你们屋滴搞滴好好,就这两年就起了这么大一个厨屋,猪屋都比我们的厨屋大,我们的厨屋到处漏雨,都快塌达,今年好滴搞,争取明年把厨屋搞一哈,到时候跟我们帮哈忙……你们听说了没有,张跁(年级大的人)的二月子(女儿)嫁的那屋滴,咯男将(男人)天天打牌,呼烟喝酒,不做事,还老打姑娘,切日(前几天)回来了,脸上被打的青班紫娄,哎,作耶啊,她爸爸走的早,被欺负了娘屋滴都没人,以后我屋滴的月子嫁人,肯地不得找咯样的男将……你们说学滴的咯个砍脑壳的*憨包老师,作业没有搞好,拉丁弓把我的伢儿脑壳上打滴大包小包,有滴还灌脓了,个做霞壳子滴(骂人的话)……三爹,说恁那的一个亲戚太粮管所的上班吧,今年交公粮的时候帮我打个招呼,猛妈的,去年那个验谷的矮子硬说我的谷没晒干,瘪壳多,给滴9角钱一斤,二队的那个比我的谷还湿,就晒了一天,风都没有风,一半的瘪壳,还卖达1块1,听别个说她姨妑的一个亲戚是所长,猛玛个批,直欺负我们列些老实人,今年帮我说一哈,我跟恁那(对长辈的尊称)提点卡肉,提点卡酒……”

摘秧摘的吃亏了,很有默契的都停下来,田梗子边上放着早上做好带过来的饭,一个大碗扣一个小碗,用胡子(毛巾)一兜一计,都吃的冷饭,吃饭的时光总是美好的,一些白的、黑的野雀子在头顶上盘旋,闻到了饭菜的味道,有好一口酒的会带一个酒壶,时不时的呡几口,酒精上头后,他就是整片田野的焦点,吹牛批完全不用打草稿,惹的一阵一阵的笑声和被惊起的鸟叫声。沟边已经长出了翠绿的荷叶,还没有蒸发掉的水珠在荷叶上随着风滚来滚去,好看的很。荷叶上,荷叶下,青苔边,青草中到处卧着青蛙,一群一群的黑色小蝌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玩耍着。吃完饭,摘一片干净的荷叶,对折圈起,就着沟里的水咕咚咕咚的喝水,清甜的很,扯一把坡子上的青草,把碗洗干净,剩饭剩菜都洗在了水里,惊的青蛙一蹦一跳的赶紧逃走了,沟里的野鱼争先恐后的抢食着食物,水面上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水波,此时已属于鱼儿们的盛宴了。

此起彼伏的聊天声又在蓝天下,在田野里响起,又开始了劳作,争取天黑前多摘点卡秧苗。野雀子此时不再盘旋了,走在每一个吃饭的地方,长长的嘴巴在寻觅着掉落在泥土里的残羹剩饭,时不时的抬起头,东张西望,又时不时的展开翅膀噗哧噗哧的扇着。

“铛…铛铛…铛铛铛”,上完一节课,到了课间休息的时候了,中午的时间很长,整个操场顿时热闹起来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各玩各的。守学校的喜爹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没有儿子,是五保户,村里安排他守学校,发点补贴。他总喜欢和伢儿们玩,有时表演吹军号,有时教他们走军步,敬礼。他和老伴住在靠着老师办公室的隔壁一间房,平常也卖一点小零食。

男生一般是玩打腿架,分成两派,单脚站立,右手将右腿盘起来,一声令下,双方混战成一团,用右膝盖狠狠的撞击对方的任何部位,直到忍不了疼痛或跑不动了把右腿放下才算输,有些人的跑动灵活,专门撞击大腿根处外侧的气包,相当疼,一般一撞对方就会输,也有的会忍住,退到他方的安全线那边休息一下,再冲过安全线猛冲猛打,说要报仇,也有搞滴打架的,不管输赢,都会站在国旗台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打手板……杨树下,好多板撇撇的(用纸折的方块),“嘿,翻了,看看,有两扎,3个”……国旗台边上一块被磨的没有草皮的区域,是专门用来打弹珠的,有简单的玩法,直接撞击的;有挖气洞的,弹珠必须

先进气洞,才能去撞击别人,会翻倍;有挖很多洞的,属于高级玩法了……女孩子有的在田边、沟边摘好看的各种颜色的花,涂在黑白课本的图案上,变的五彩斑斓,羡慕死了那些男孩子;有的在玩吃子(用破碎的碗底做成5个差不多一模一样的圆块状棋子),玩法好像是一步一难, 步是右手拿起一颗子,拋到空中,右手要迅速抓起地上的一颗,再手心朝上,接住正在下落的棋子,如此反复,直到把5颗子全部抓在手心,不能丢下去,才算完成 关。第二关,2颗2颗的抓, 的难度太大了,是将已抓到手心的子在去抓地下的棋子时全部往上甩, 全部接住不掉。男孩子一般玩不过女孩子,在抓取地子的时候,不能碰到其他子,否则也是输;还有的女孩子在沟里摘蛇妈妈(一种红红的圆圆的果实,大人们说是蛇吃的,有毒,不让吃),偷偷的放在同桌的书包里,去吓人。

“铛…铛铛…铛铛铛”,要睡午觉了,有趴在桌子上的,划着38线,谁都不准过线,过线了,男生就打一下女生,女生就用手卡(恰)一下男生;有商量好一个睡桌上一个睡凳子的;有的同学课桌是从家里搬的一个小谷仓子,上面可以睡2个都不挤;也有睡不着的女生,拿着个辈子(一种密度很高的梳子),清理着头发上的色子(虱子,那时几乎每个人头上都有,可以看见在头上爬),拉下来一个,就用大拇指指甲盖把它压死,嘎嘣脆,色子就死在了一滩血水中,用纸包起来,等放学后给别人看。

下午4点左右,劳作的人们开始回家做饭了。炊烟袅袅,一天的正餐开始了(每天只吃两顿),整个村子进入了最热闹的时间。放学的伢儿们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分成村东村西两个方向各自回家,有在路边做作业的,有在河边腐烂的树根周围找寻一种美味的叫做洋蘑菇的野生菌,有一路追逐打打闹闹回家的,也有边板撇撇边回家的。河里有满载扁担嘎子(一种水草,可做猪食)的船,有收渔网的船,也有做事归来的船,勤快的人往往会在外面割一些肥美的青草,带回家喂牛。家庭主妇在自家河边的码头淘米洗菜,看的见趴着移动的黑色土憨包在水底觅食,夜明虾在边上弹来弹去,不远处一群群的游刁子鱼游来游去。

作业不是很多,回家的伢儿们把书包往家里一扔,大多会聚集在一队中间一块空旷的禾场上,重复着在学校玩的一些游戏,每几天,都会有打架打输了的哭着回去,也有弄的大人们吵架的打架的。“××,回来吃饭达……”每家每户都在喊着自家的伢儿回家吃饭,基本上很少在桌子上,端着个碗夹点菜,到处跑着吃,边吃边聊天。趁着天还没有黑,做完作业,洗完澡,油贵舍不得浪费,吹熄了 灯,差不多可以睡觉了。村头的茶馆里,几张桌子早就坐满了,看打牌的人围了一圈又一圈,烟斗子(烟屁股),瓜子花生落了一地,再被来来往往的脚踩在泥巴的地面,结实的很,时间久了,很难每次都扫的干净。打到八点多(电都是睡着后才来,天亮时又没有了),来电了,吹灭了蜡烛,继续激战,鸡叫一遍,伴着虫鸣蛙叫声,都回家睡觉,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二)

不忙的日子里,在阳光明媚的稻草垛边,在微波涟涟小河旁的柳荫下,常常会有一群家庭主妇聚集在一起,拉着家常,左手拿着鞋样底板,右手食指套着土黑色的顶箍,捻着一根银光闪闪的大头针,一针一针的白线上下翻飞,脚下的竹制筛子里面放着家里男人、儿子女儿、老人的不同尺码的鞋样和几卷球形的棉线和一把剪刀……在腊月春节前,勤劳的主妇都会把一家老小一年的鞋子纯手工纳完,都是白底黑面的,一般至少是一双千层底的布鞋和一双棉鞋,勤劳的会做多双轮流换着穿,手巧的还会绣点花样,走在村里美的很,赞的很……

不忙的日子里,勤快的男人们白天都会撒把渔网在自家门口的河里,晚饭前收网。在晚上也会去有水的秧脚田里,举着 火把照着田里的鳝鱼,直接拿着火钳或者用手夹起来了,放进桶里。一般是用来改善伙食,鳝鱼最美味的做法就是盘鳝,不懂技巧的人还不会吃,把肠子都吃进嘴里。吃不完的鱼一般都会杀好抹盐放在连子上面晒干收起来慢慢吃。

碰到队里有人结婚,那是仅次于春节的大喜日子,队上的人基本上都会去恭贺,也会收到东家的邀请前去帮忙。通常都会提前一些日子开始筹备,男人们负责收干柴火,在门口搭喜棚,请喇叭师傅,搞卫生,贴对联,杀猪,卖菜,网鱼。女人们负责装扮新房,剪各种漂亮窗花,杀鸡杀鱼,打豆腐,配合大师傅处理厨房事物。

结婚一般是准备三天, 天是什么不记得了,第二天是过礼,第三天是正期(新娘子过来的那天),本家、旁家、来的早的亲戚和帮忙的人来人往,高朋满座,一派喜气祥和的气象。到了晚上,主家开始用打鱼的电机发电,维持各个位置的照明,因为功率不大,电压不稳,勉强能带动50W的黄灯泡,电视机是带不动的,开都开不了,只有等来大电(国家电)的时候才能看电视。厨房里面,女人们忙成一团,有炸酥鱼的,有炸花生的,有卤菜的,有红烧边子的(武昌鱼),有处理蒸鱼蒸肉蒸菜食材的;堂屋里,4张八人桌上已经是打上了,有打麻将的,有打扑克的,也有老人家打戳胡子的(长纸牌)。来大电后,小孩子就聚在房间里看电视,等到深夜,主家会安排吃面条宵夜,简简单单的食材,洒上大蒜叶子,好香。

那时家里都穷,就连自行车都不是每家都能有的,走亲戚基本上都是走路,所以婚庆期间,不可能回去睡觉的,都会留在主家过夜。主家又不可能有那么多床铺,往往都会到左邻右舍借东西,在家里空余的地方打地铺,在地上铺上干燥的稻草,再铺上棉被,床单,盖被,没有那么多枕头,就会用布袋子装上谷壳子当枕头,像东北大坑一样,一二十人睡在一起,可以打扑克,可以打打闹闹,可以在被子里从这头拱到那头,最担心的就是有人放屁了,屁响被子就会被掀开,冷的 。最不道德的就是有的人把屁打着握到手里,再捂到别人的嘴巴鼻子。最烦躁的是鼾声和脚臭,最搞笑的就是早上起床,所有人的衣服混在一起,朦胧中经常穿错,还有的把毛裤当毛衣怎么都穿不进。最恐怖的是醒来竟然睡在了别的地方,原来是被散牌的人抱着丢到了别人的床上。

过礼的那天,是很有讲究的。男方的人会骑着单车,带着几辆板车,有说有笑的前往新姑娘家里。在新娘家吃完早饭,在鞭炮声中,载着嫁妆的车队浩浩荡荡的回到主家,家里的婆姨,小姑子一帮女人开始把东西一件一件的摆在新房子里,喜被里面的小红包早就被男的在路上拿光了,有1分的,2分的,5分的。小孩子们在燃放后的鞭炮纸中寻找没有被爆过的鞭子,然后拿着一根香,一颗一颗的点着炸,玩的不亦乐乎。手脚利索的女人们很快的就将新房摆满了,红彤彤,喜气的很,等着明天新娘的到来。

第三天,是正期,精挑细选的一班人马和喇叭师傅,响器班子在知宾先生的带领下,前往迎亲了。新娘的房门早就被拴住了,新娘的闺蜜和同龄的兄弟姐妹躲在房里,嘻嘻哈哈,等新郎的红包塞的差不多了的时候,喇叭师傅和响器师傅,在鞭炮声中迎着新郎新娘一起,吹吹打打的一路返回,新郎这边有专职的放鞭师傅,遇到新娘同村乡邻燃鞭时,主家的人会给一包大公鸡香烟作揖致谢,新郎新娘骑着马,喇叭师傅在前面使劲的吹,响器师傅在后面敲的欢,一路上敲锣打鼓,小孩子前前后后的跑来跑去。到了村头,就要下马步行,会给放鞭的乡邻回礼。

堂屋里,早就布置好了拜堂的仪式,门外的鞭炮声不间断的响起,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飘的到处都是,时不时的会有人咳嗽几声。神台位燃着红红的喜烛,两侧坐着长辈,里里外外都围满了人,新郎新娘一一对着神台给长辈们磕头,长辈们也一一的给予新人的红包祝福。进洞房又花费了几个红包,新郎出房间招呼客人,新娘坐在新床上,新郎的晚辈子侄会端着甜甜的糖水给新娘子请茶,新娘子通常会回馈几个小红包,加起来差不多有大几毛钱了,一分钱一颗糖,5分钱一包瓜子,可以吃好几天了。

完成礼仪后,在喇叭师傅的带领下,前往附近亲戚家迎接新娘送亲的人,又是一个肥差,端送出去的糖水又可以收到很多小红包,因为人数较多,运气好,可以收2块钱左右,那个是一笔大钱了,平常日子里,都吃不上肉的,肉是8-9毛一斤。在经常相互借盐吃饭的年代,都可以补贴家用了。又是一番吹吹打打,送亲的队伍全部在新房入座就餐,有专人传菜,席间又可以收一点小红包,所以,只要有办喜事, 兴的就是小孩子了,有平时吃不到的鱼肉,有平时没钱买的糖果,还有只有过年才能放的鞭炮,还可以收到几个小红包。

第四天,吃完早饭,亲朋好友都准备启程回家了,耽误几天了,落下了一些农活,要抓紧时间赶上。送别时,主家都会赠送点礼品打发给亲戚,一般是一条毛巾,一点精果之类的糕点,在欢送的鞭炮中,整个婚礼落下帷幕。过几天回一次娘家以后,把结婚的好衣服洗好收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穿出来,换上日常有补丁的衣服,参与年复一年的田地劳作。

天空中乌云密布,河畔的柳树和路边的杨树疯狂的摇摆着,河面上的水波都被风吹的起了皱纹。河对岸远处的稻田上空,几道闪电,将漆黑的天空撕裂了,老台子沟边的一颗百年老树着火了,又被雷劈了,豆大的雨点倾盘而下,浇灭了雷火。

“呜…呜…呜呜”,门缝,窗户缝,从外面灌进来的风,在家里到处乱窜,吹的门拴一颤一颤的,吹的窗户上的塑料胶纸呼拉呼拉的响,屋顶上的瓦这边那边到处滴水,能用的盆子桶子用上都不够,滴的泥巴地面上一个又一个窝窝,又慢慢的积水变成小小的洼地,雨滴滴在里面,溅起好看的样子,“咚…咚…”声音也好听。天空亮了一点,雨小了一点,风也小了一点,打开大门,静静的看着门外的世界,只听见“哗…哗哗”下雨的声音,什么都不想。每个漆黑的夜晚,哗哗的雨下着,呜呜的风吹着,到处都处门拴嘎吱嘎吱的声音,到处都是漏水嘀嗒的声音,床底下流淌着涓涓“细流”的声音,翻身带动被子底下的稻草“嗦嗦”的声音,有点冷,把身体球成一坨,睡的很香。雨可以一直下,下个好几天,下的伢儿们上学一身湿感冒咳嗽,下的大人们坐在屋滴做不了事打牌生霉。

清晨,雨停了,太阳出来了,门外突然传来了阵阵敲门声和狗叫声,惊醒了昨夜的好梦,惊的鸡笼里的鸡咯咯的叫起来,“××,快起来,昨日下大雨,我的牛跑拖达,麻烦帮我客找一哈,把别个滴秧吃达就拐达……”,原来是队上的一户人家的牛从牛棚里跑了不见了。

那时的条件差,一个家庭是买不起一头牛的,一般都是屋滴几兄弟几堂兄弟一起合伙一起买,一起搭一个牛棚,轮流的喂养。那时的牛,是最重要的家庭财产,也是最主要的农耕工具,都宝贝着,都会细心的喂养,肚子要吃的鼓鼓的,牛棚卫生要经常戳粑粑换干草,还要牵到河里沟里鱼池里喝水。每次耕完地,就要在田埂上,水沟边青草最肥的地方喂它,把它洗干净,再赶回牛棚。夏季不忙的时候,蚊虫多,会把牛身上到处咬的血迹斑斑,白天一般都会把牛牵到水沟里,泡在水里,一根尾巴马达式的左右甩来甩去驱赶蚊虫,甩不到的地方,咬的受不了了,就在水窝里翻滚,裹上一层泥浆,又防晒又防蚊。晚上,就要在上风口,把干稻草点燃,再把喷了水的湿草铺在上面,燃气的浓浓的烟雾,熏泪了牛的眼睛,也熏走了蚊子。有懒惰的人,白天晚上都不打理它,被蚊虫叮的受不了,就会忍着剧痛,撕破了牛鼻子,挣脱了牛绳,等找到的时候,缺鼻子的牛红红的息肉翻着,塞不好了栓子,不记得去怎样拴的了。每次轮到下一家的时候,要牵到送到下一家去,如果牛没吃饱,难免会被骂一顿的,搞的不好的,开会吵架,还会记到心里,下次我也不放饱,个瘪肚子牵滴你的屋滴客。如果说牛在哪个屋滴的时候不见了跑了是要赔偿的。

所以,牛丟了,那就是大事了,兄弟,堂兄弟屋滴都起来找,隔壁乡邻也会帮忙一起找,因为牛走丟也是常事,平常日子里都是相互找寻的。田梗上带着露珠的青草往往会将腰部以下的衣服打湿,分几个方向去寻,边走边学着牛叫“哞…哞…”,通常牛听见声音会自己跑出来,有时会呆在别人空的牛棚里,有时会躺在水洼里,有时会看见和别的公牛打架,也有的会跑到隔壁村去被送回来的,牛一般不会丢。

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整个田野到处都是绿绿的,郁郁葱葱,在还没有耕种的地里,生长着厚厚的捞籽(一种植物),间或开着朵朵的小黄花,煞是好看,听老人说,在甲午年闹饥荒的年月里,可以当菜吃。绿油油的小麦苗长的和韭菜一样都分不清了。片片金黄的油菜花像害羞的小姑娘含苞待放,碗豆苗也张开双手,一层又一层的节节高叠着叶片,轻风拂过,轻擅的点点摆摆,在和大地打着招呼。沟沟壑壑绿草清水之间,黑黑的水牛和放牛人在水墨画中游走。勤劳的小蜜蜂在每家每户的土砖房的墙壁缝里进进出出嗡嗡的飞着,一群孩童左手拿着玻璃瓶,右手握着从扫把上折断的细竹条,跟随着蜜蜂到处跑,看见有蜜蜂飞进砖缝,马上用瓶口对准它出来的口子,再用细竹条往里面轻轻的捅将蜜蜂捅出来,等蜜蜂爬进玻璃瓶,马上用已经用铁钉钻了孔的盖子盖住,怕小蜜蜂饿肚子,往往会在瓶子里放一些花瓣,看谁捉的蜜蜂多,谁就牛逼嘚瑟,蜜蜂基本上活不过夜就会死掉,有时也会惋惜,第二天又会去捅。

(三)

有阳光照射的藁(音gao4声稻草堆)边上,到处有勼把子的组合。那时的农村,生火做饭主要原料就是稻草,需要用一种特制的工具,2人组合才能完成。工具的制作很简单,叫镐子,是用竹子弯成半圆的形状,两端用绳子拴住,前段会留出一截头子,用来勾住稻草,后端会比前端要长一些,方便握手,为了省力不磨手,一般会套上一截塑料圆筒筒(大多是用不能用了的药水机子的配件),在反反复复度旋转的过程中更省力。

勼把子,就是把稻草和一些能燃烧的比如芝麻杆子、团麻杆子、菜籽杆子、棉花杆子(棉梗)、小麦梗子等混合裹在一起,制作成8字型的把子。勼把子之前,一定要选一个大太阳的日子,早上把草一捆一捆的从藁堆子上用冲担(一种用来挑稻谷的工具,两头尖尖)挑下来,解开草要子(草绳),再用杨叉(一种用来挑翻扬晒东西的工具,通常是用杨树的叉结树枝制作)把草铺晾晒,铺的过程需要抖和扬的动作,用来除掉短小的草屑,防止在灶堂燃烧时不尽产生大量的烟雾。同时也会从厨屋后面抱来一些植物的杆子、梗子一起晾晒。

午后,将稻草和干柴收拢,分成两堆,一般是大人坐在小板凳上,双手套上袖套子,防止把衣服袖子磨的起毛,一般是小孩站着拿着镐子。大人抓起一把稻草,小孩就会用镐子的前端勾住,握着后端的塑料套筒,单手度的顺时针的不停旋转,然后不停的往后退,坐着的人会不时的将干柴夹进稻草里面,这样的把子会更耐烧,等勼到一定的长度时,就会停止揄草(塞草),大人会用左手把把子往怀里拉,此时的镐子的前端不能取出来,过早取出来的话,把子就会撒掉不成型废了。等左手抓住镐子的前端时,把把子用力从镐子上取下来,一手抓住一段,用力的扭麻花一样扎成8字型,随手丟在一旁,然后继续反复的重复。长年累月的勼把子,家庭主妇的双手往往会被打磨出厚厚的茧子,手上有伤口的时候往往也是不能勼把子的。小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好玩,时间长了,在反反复复前进后退的过程中也会喊吃亏(累),手也会疼,所以经常会在勼把子的过程中,时常会听见大人的呵斥声和小孩的哭声,边哭边醒皮脸(鼻涕),然后用右手的衣服袖子抹掉。有时大人为了呼(骗)小孩勼把子,往往也会给个一两毛钱或者买点好吃的,不然下次就不会勼了的。炊烟起,把子也差不多勼完了,大人用草要子捆好,搬到堂屋后面的套子里码起来储存备用,再搬一捆到灶门口,解开草要子,一个一个往灶里塞。大人们都会把勼把子 剩下的草渣子扫成一堆,在泥巴公路靠近禾场的一侧点燃烧掉,顿时,炊烟袅袅,草渣浓烟阵阵,往往会烧到第二天天亮,也有的人家会在渣子堆里放几个勺(红薯),第二天扒出来吃,运气不好的,就会扒出来一个焦炭疙瘩……

(四)

金灿灿的油菜花绽开怒放的花蕊,绵绵的春雨滋润着生机勃勃的田野,弯弯的河水欢快的充盈着大大小小的沟渠,阡陌的田埂上也漫着耀眼的银光,那汪已露尖尖角的池塘里黑黑的小蝌蚪正在寻找它们的妈妈,那棵前河的大构树也垂着一丝丝一缕缕的嫩条,化作这春的衣裳。

延绵几百年的坟场就在那棵大构树的对面不远处,听老人说,坟场的坟墓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层了,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也是有许多年没有了新的坟墓,有的也是一些夭折的孩童。每到夏天,那棵大构树枝繁叶茂,大老远都能看见,多少年已经不记得了,一年比一年粗壮,它应是坟场灵魂落叶归根不忘故土的守望树,在每一个冬去春来的夜晚伴着点点繁星遥望着曾经依恋的故土,化作片片绿叶,荡着春风,在那片热土上化作相思的雨徜翔…

“啪啪……啪啪…啪啪…”,一座座已被修缮过的坟头传来了震耳的鞭炮声,一枝枝飘荡的清明吊在坟头随风摇摆,呼呼的风吹着鼓鼓的乱响着,不时被惊起的乌鸦嘎嘎的飞向不远处的菜花丛中或刚刚吐蕊的杨树枝上……

菜花丛中,渐行渐远的一行身影没入蒙蒙的细雨中慢慢的变小消失不见,那是清明节祭拜的人从坟场祭拜归去。

乍寒还冷的时节,二队河对岸的小学里,左边两间教室,在漆黑的夜幕里,透着一片黄色跳动昏晕的灯光,都是学生从家里带过来的 罩子灯或蜡烛,是即将毕业的五年级学生在上晚自习,值班的老师在隔壁办公室批改作业,或者在蜡纸上刻着模拟考试试卷,或者把刻好的试卷蜡纸放进油印机里,握着黑黑的手柄,推动着滚轴,复印着试卷。

乡村的教育很落后,乡村老师都是没有编制的能识字能简单计算的村民,一般都是初中毕业。平常他们和其他村民一样耕田种地,需要抽出时间教书育人,村里也会发点福利,有按年发工资的,不是很高,几百块钱一年,也有的减免一部分提留款的,多多少少也能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

“放学了,可以回客达……”,晚自习值班老师的话刚落下,被昏暗灯光撕破了一角的夜空瞬间恢复了原本漆黑的本质。

有2个儿子伢并没有急着回家,他们绕到教室的外面,提着事先准备好的水桶,钓虾杆,还有白天在沟里捉的土科马(一种土色小型的蛙类),打着手电筒,撑着雨伞,抄小路来到了一队河对岸一块事先踩好点的鱼池边。

左手按着,右手麻利的在土科马后背靠近头部的地方,用1毛钱一把的小刀狠狠的来回割几下,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翻开的外皮,“撕”的一声,往下一拉,土科马的整张皮就完整的被剥下来了,露出了白嫩的肉和外露的些许内脏(是有点残忍),那样处理后的诱饵能发出最强烈的气味,更加能够吸引水底下的龙虾上钩。

钓龙虾的工具制作非常简单,在农村到处都有材料,捡一根长短粗细适中的树棍子或者竹篙子,到奶奶或妈妈的针线盒里用牙齿磨断一截索子绳子(纳鞋底的白色尼龙绳),或者到套子(偏房)的谷仓子找蛇皮袋子的封口绳子,或者到屋后面的灰坑里找长一点的被丢失的布筋子(碎布),把绳子绑到棍子高头(上面),绳子的另一头绑一只撕掉皮的科马(青蛙)或土科马,有的人也去屋后面阴暗潮湿的砖瓦地去掀蚯蚓,一套工具就完成了。

没有风,下着麻混子雨(小雨),站着或蹲着,观察着荷叶上绳子的动静,一个一个的龙虾被扯到岸上来了,扯上来的时候,大多龙虾还没有松掉钳子,还在巴拉巴拉的吃着,放进桶里,上下反复着来回抖动,龙虾就会松手掉在桶底里。有的龙虾比较机警,刚扯出水面,“咚”的一声,就又回到了水里。也有被扯到半空自由落体的。有时候也会有鳝鱼和蛇上钩,鳝鱼当然会很高兴,卖的价格比龙虾高多了;是蛇的话,胆子小的,把杆子丢了就跑,桶子都不要达。

“咚……咚咚……”,伴随着雨声,2个儿子伢提着收获的龙虾来到了一队桥码头小卖部的门口。等了几分钟,一抺闪烁的灯光照亮了夜空,“哪个?搞莫加(做什么),随着“嘎吱”一声,老板披着一件蛮掛子(外套),打开了大门,拿着桶子看了一哈,说“这一滴卡(一点点)虾子,就不称了,2块5毛钱……”

伴着夜色,每人拿着分的1块2毛钱,在桥头分开回家,想着又可以吃个1-2天零食,又可以买一包方便面了,心里美的很啊。

…………

粽叶再厚,裹不住思念,绳子再长,缠不住童年,其实我们不是想念粽子的味道,而是想念家的味道

(待续)………

 农村坐席吃的是那一缕烟火气,喝的是那一碗故乡水,品的是那一盏乡里情,说不完的是那思乡愁。

我其实不喜欢酒的味道,但我总是会在回老家的餐桌上喝醉,没有戒心,完全的放开,喝个不醉不休,喝个不省人事,喝个有酒今朝醉,喜欢醉的感觉,不喝酒的人是感受不到的。其实爱上的不是酒,而是端起酒杯的瞬间,将心事一点点的融入酒中,把愉快和不愉快的事情,融入酒中,我干了,你随意。这,其实就是人生。

回家前的喜悦,回家后的无聊,离家前的不舍,离家后的想念,到底什么样的终点,才配的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家乡容不下肉体,城市留不住灵魂,漂泊半生才知道,那一盏昏黄的窗内,才是最温暖的归宿,回忆有毒,且没有解药。”

那时候,都很穷,却很快乐;现在,都不缺吃不缺穿,却不快乐了。那时候,快乐很简单;现在,简单才快乐。

小时候,总嫌弃故乡苍老破旧,可故乡从未责怪我年少无知,长大后总埋怨故乡离得太远,可故乡从未埋怨我迟迟不归。

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眼之所看,皆是遗憾。风声依旧在,此时的村庄,静静的,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点生机,朗朗的书声、迎亲的唢呐,过年的鞭炮声,嘻嘻的打闹声,就如梦里,就在梦里……

(待续)………

文/图/贺玉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tp/8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