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中医如何治疗心脑血管病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特效验方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黏度、高血脂、高胆固醇、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成为保障百姓健康的头等大事。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全世界每年有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率的50%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总人数是万人,每小时有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了生命。并且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呈年轻化。

  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它是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顾名思义,就是动脉内壁上附着了外观像稠粥一样的硬块。这些硬块会堵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液受到污染,,血黏度升高进而造成血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使大量脂类沉积在血管内,这些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腔变窄,管壁变厚,最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心脑血管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若不采取积极的防范治疗措施,患者寿命将比平均寿命减少20~30年。

要避免高胆固醇、高血黏度、高甘油三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

对此我国著名心脑血管疾病专家洪昭光将之归纳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中医治疗心血管病

应用中医气血理论指导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并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基本治则。简要介绍其应用气血理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

气虚血瘀是基本病机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可以生血、行血、统血;血可以载气运行。

“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可见,气起着主导作用,气的病理改变可导致血的运行异常。

“心主身之血脉”,即全身血脉统属于心。血液在脉中环流不息,濡养周身,有赖于心气的推动。

若心气异常,则可导致血瘀。气滞与气虚皆可致瘀,然而气滞血瘀是实证,气虚血瘀是本虚标实。

心绞痛是气滞血瘀为主,还是气虚血瘀为主,应“审证求因”,具体分析。

心绞痛的患者多有胸骨后或心前区部位的固定性压闷作痛,并兼有舌质紫黯,少数还有瘀斑,这是血瘀的见证。

除此之外,还多有疲乏、气短、胸闷、自汗、心悸、脉弦细或结代,部分病例舌淡胖、有齿痕,这些四诊所见显然不属气滞而是气虚的证候。

气虚引起血瘀,血瘀又影响气的流畅,而致心脉瘀滞,引起疼痛及舌质紫黯。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心居胸中,主阳气,主血脉,今阳气虚亏,而致血脉瘀阻作痛。

已故名医蒲辅周也认为:“冠心病属虚者多,而实者少。”

因此,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据临床观察冠心病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达70%以上。

然而,也有少数冠心病者,除有胸闷、心绞痛外,并无气虚征象,可归属于气滞血瘀证。

益气活血通补兼用   

多数冠心病心绞痛病例可以把“益气活血”作为基本治则,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并用。

在组方时可选用二三味补气药如党参、黄芪、黄精,三四味活血药如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等组方,以此为基本方,再根据兼证不同加减选用其他药物。

痰浊:胸阳不振,津凝为痰。其特点为舌苔厚腻,口黏无味,胸腹胀满,纳食不香,脉兼滑象。

治宜宣痹通阳,选用瓜蒌、薤白、半夏等。痰浊久郁又可化热,症见苔黄腻,口干口苦,心绞痛发时局部有灼热感。治宜清热豁痰,选用瓜萎、黄连(或黄芩)、半夏。

寒凝:胸中阳微,寒邪侵袭,脉泣不行。其特点为胸痛遇冷易发,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脉迟舌淡。治宜芳香温通,选用荜茇、细辛、桂枝、石菖蒲等。

气滞:气机不畅,血脉泣涩。其特点为胸痛因七情而发,两胁不适,胸闷不舒,脉弦。而这类患者气虚较不明显。治宜行气解郁,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等。

阴虚:阳损及阴,阴精不足。其特点为舌红苔少或无苔,或舌有裂纹,五心烦热,心烦少寐,口干喜冷,小便黄,脉细数。治宜滋补心肾,可选用麦冬、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等。

阳虚:久病及肾,心肾阳虚。其特点为畏寒肢冷,腰酸腿软,或心悸气促,面浮肢肿,舌淡而胖,苔白而润,脉沉无力或迟,治宜温补心肾,可选用菟丝子、淫羊霍、补骨脂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当注意标本缓急。若是标证较重而突出,如舌苔厚腻、脘腹痞满等痰湿阻滞明显者,可先用宣痹通阳合活血化瘀;又如心绞痛发作较频,则可以重点活血,佐以芳香温痛或行气解郁,以缓其急,然后再兼顾正气,通补兼施。

同时,在具体用药时要注意补中兼通,通中有补,调和阴阳,脏腑相关等用药准则。补而不通则气壅,气壅则助其阻塞,因此在用补气药时除与活血药同用之外,可适当加一味行气药。

用通法要祛邪而不伤正,如只攻不补,日久将使病人正虚益甚,因此在用通法时也当酌情加一味补药。

阴阳互根,阳生阴长,阴生阳藏,用补阳药时应适当加一味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应加一味补阳药,使之补阳护阴,补阴顾阳。

脏腑之间密切相关,互相约制,所以在用药时还需注意脏腑关系。

对心绞痛伴有明显脾胃症状,或在餐后痛易发作者,又当兼调脾胃,可选用半夏、陈皮、枳壳、苏梗、生姜、豆蔻等药,即所谓“心胃同治”。

有些久病者可在补气的基础上加用补肾的药,常酌情选用桑寄生、女贞子、补骨脂、菟丝子等药以补肾,即所谓“欲养心阴,必滋肾阴,欲温心阳,必助肾阳”。 

总之,本病的论治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扶正与祛邪、补与通的关系。用补法扶正以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用通法祛邪以缓标证之急,使心绞痛的症状能较速消除。

分享5个知名老中医治疗心肌梗死的验方

1蒌薤桃仁汤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张伯臾方)

蒌薤桃仁汤郁金,香附半夏全当归

橘红丹参茯苓楂,心肌梗死急救宜。

栝蒌10克,桃仁9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全当归10克,半夏10克,薤白6克,红花6克,橘红6克,丹参15克,茯苓12克,生山楂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急性心肌梗死,乃危重病也,其病位在心,其发病与肝、肾、脾诸脏盛衰有关,多为急性心肌梗死,证属阴乘阳位,清阳失旷,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此方在栝蒌薤白半夏汤的基础上,又增以理气解郁、活血化瘀之药,效力更著。

由于痰性黏滞,阻于心胸,易窒阳气,滞血运,常可导致痰瘀互结,因此,在化痰散结的同时,最宜配用活血化瘀之药。

故方用栝蒌、薤白、半夏、橘红通阳散结,宽胸化痰;桃仁、红花、丹参、郁金、当归活血化瘀通脉;香附芳香走窜,理气解郁。诸药相伍,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

急性心肌梗死,症见胸痛引臂彻背、胸闷气促、得饮则作恶欲吐、苔白腻、脉细滑。

2通梗汤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施今墨方)

通梗汤里九香虫,香附丹参五灵脂,

三七木香延胡索,活血通络及时医。

九香虫10克,五灵脂10克,延胡索15克,香附10克,丹参12克,三七粉3克(研末分2次送服),木香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活血通络。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七情内伤,忧思恼怒,常可导致气机郁结,血脉瘀阻不通,故而导致心前区隐痛。

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本病,宜将理气药与活血药共用,使气能帅血,血脉通利,自无心痛之疾。

方中以木香、香附、九香虫理气解郁,调达气机;丹参、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合而用之,共奏理气解郁,活血通络之功。

慢性心肌梗死。

3养心汤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张伯臾方)

养心汤中白人参,栝蒌薤白与麦冬,

当归红花山萸肉,附片夏连生川军。

朝鲜白参12克(另煎冲),山萸肉12克,栝蒌12克,熟附片6克(先煎),薤白6克,红花6克,麦冬18克,当归18克,半夏10克,生川军9克(后下),黄连3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益气温阳,养阴活血。

心痛一证,以膻中或左胸部反复发作疼痛为特点,辨治可分虚实两端,但实证可以转为虚证,虚证也可兼有邪实,以致虚实互见,变化多端。

对于出现这类错综复杂症状的患者,宜将益气温阳、化痰散结、滋补心阴、活血祛瘀等祛熔为一炉,旨在使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血脉通畅。

故方中以白人参、附子、麦冬、山萸肉益气养阴;栝蒌、半夏、薤白通阳散结、涤痰宽胸;当归、红花、川军活血祛瘀通脉。合而用之,而能益气温阳,养阴活血。

心肌梗死,症见胸闷神倦、动则汗出、畏寒、便秘、脉细迟。

4益心活血方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俞芝江方)

益心活血归芪参,麦冬赤芍郁金全,

红花桂枝清半夏,川芎枳实紫丹参。

黄芪30克,人参10克,麦冬15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郁金15克,红花12克,桂枝9克,丹参30克,川芎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补益心气,活血通脉。

心肌梗死病机为本虚(气虚)标实(血瘀)。治疗中治本应着眼于“补”,即益气活血;治标应着眼于“通”,即宣痹通阳,通补兼施,才能转危为安。

方中用黄芪、黄精、人参、天麦冬等同补气血,增强心脏功能;用丹参、川芎、当归、红花、郁金、赤芍等活血通脉,改善全身循环。相互配合,故能促进全身机能迅速恢复。

冠心病之心肌梗死,症见心前区突发持续性剧疼,可伴发呕吐、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发绀、血压降低、脉细弱、心音减低、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

阳虚加附子,重用桂枝;阴虚加玉竹、玄参、生地;气滞加苏合香、绛香;瘀重加失笑散;痛甚,加延胡、三七、乳香、没药或麝香;便秘加番泻叶或生大黄;气阴两虚加生脉散;心律失常加复脉汤;痰阻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阳脱重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合生脉散。

5愈梗通瘀汤

李宝顺《名医名方录》(陈可冀方)

愈梗通瘀生晒参,归芪玄胡紫丹参,

半夏陈皮生大黄,芎藤佩兰广藿香。

生晒人参10克,生黄芪15克,紫丹参15克,全当归10克,玄胡索10克,川芎藤10克,广藿香12克,佩兰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大黄6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也可制成丸剂,供康复期应用,1日3次,1次口服3克。

扶正益气生肌,行气活血定痛,化瘀抗栓通脉。

本文为中医师陈启锋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医陈启锋老师:

???????

??河南陈氏太极正骨第四代传人

?北京合正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太极正骨陈启锋

健康生活支持中医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治疗
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tp/2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