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草药:九香虫
九香虫为兜蝽科九香虫属下的一个种。
九香虫,即半翅目,异翅亚目,蝽科的瓜黑蝽。是一种会飞的青黑色昆虫,指甲般大小,状如水龟。春夏季节,爬在农作物的茎叶上吸食浆液,不留心碰上它,便放出一种奇臭难闻的气体,使人避而远之,因而落个“臭屁虫”,“屁巴虫”或“打屁虫”的臭名。屁巴虫含有九香虫油,一经炒熟之后,即是一种香美可口、祛病延年的药用美食,因此,它又赢得了“九香虫”的美称。
来源《本草纲目》:九香虫,产于贵州永宁卫赤水河中。大如小指头,状如水,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至惊蛰后即飞出,不可用矣。李时珍云:九香虫咸温无毒,理气止痛,温中壮阳,“久服益人”,“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
《中药大辞典》:九香虫对于神经性胃病,精神忧郁而致的心口痛,脾肾阳虚的腰膝酸软乏力、阳萎、遗尿等症有显著疗效。
分布
分布于中国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药用价值《药材资料汇编》:“九香虫,别名黑兜虫。体呈长圆形,头部突出。身被金色短毛,闪毛带蓝。触角为丝状,单眼在头之两侧。前胸及中央两侧有节足三对;前翅为半革质及半膜质,后翅全为膜质,前翅之前缘及脚之跗节,大半呈赤褐色。生长在溪涧中的近水的潮湿地带,多伏居于水边石隙间。喜吸食伞形科及禾本科植物的液汁。通常在冬月捕捉,趁清晨下雾时用网罩捞取,亦有白昼掀石捕取者,放入布袋内,然后用开水潦过,及时晒干或焙干即可。”
文献论述
、《本草新编》:九香虫,虫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但不宜入于汤剂)以其性滑,恐动大便耳。九香虫亦兴阳之物,然非人参。白术、巴戟天。肉苁蓉、破故纸之类,亦未见其大效也。
、《纲目》: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3、《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神经性胃痛,腰膝酸痛,胸脘郁闷,因精神不快而发胸窝滞痛等症,配合其他强壮药同服有效。
4、《本草新编》:兴阳益精。
产地和性状
本品分布于华东、西南、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生产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冬、春二季捕捉,捕得后放罐内,加酒盖紧,将其闷死,或放入沸水中烫死,取出晒干或烘干。
本品呈六角状椭圆形而扁平,长.8~.厘米,宽~.厘米,棕红色或棕黑色。头很小,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呈卵圆状,单眼对。触角5节,第节较粗,圆筒形,长为第节之半,其余4节较细长而扁,第节长于第3节,二三两节长度比约为4:3至5:3,触角多脱落。背部有翅对、胸足3对,后足最长,多数脱落。质脆。有特异腥臭,味微咸。
化学成份
虫体含脂肪、蛋白质及甲壳质。脂肪中含有硬脂酸、棕榈酸、油酸。脂肪酸一部分是游离存在。其臭味来源于醛或酮,但未能分出。
性味与归经
咸,温。归肝、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
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
贮藏
置木箱内衬以油纸,防潮、防蛀。
附:九香虫酒九香虫40g白酒ml
补肾壮阳,理气止痛。
、将九香虫拍碎,装入纱布袋内;、放入干净的器皿中,倒入白酒浸泡,密封;3至7日后开封,去掉药袋,即可饮用。
每次0~0ml,每日次,将酒温热服用。
此酒主治因肾虚所致的阳痿,以及胸隔气滞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