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襄古镇,不被时光遗忘的地方

小编语

若去汉源,九襄古镇一定不能错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镇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古镇上明清建筑特色的木板房古巷,让你如同走进一条悠长的穿越时光的隧道。

九襄位于汉源县境内,流沙河畔斜坡上,古蜀国时的笮都,汉代的沈黎郡、牦牛县等,都曾在此设治,解放初期这里更是成为汉源县城,后来才迁到富林镇,即便如此,九襄的大镇风采依旧。

走进九襄古镇老街,映入眼帘的是长达千米的老街,低矮的木板房挨挨挤挤,排列在街道两边。木板房的房椽当街伸出去,廊柱和窗子都雕有各式图案,房与房之间有时还保留着风火墙,显然是典型的明清建筑。这惊人的古老景象,是逝去了的那个时代和文明遗留在现代时空里的有些突兀和陌生的脸孔,让人顿生穿越时空的错乱感。

时空似乎在这里停顿了,老街的人们安闲自得,如同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安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许,正是他们的存在,让九襄人也包括远道而来的我们,在高楼林立的现代空间中,拥有一片勃勃生机并且洋溢着人性美和风情美、有生命的土地。

走近街口,看见门牌上写着“共和街”,意味着已经到九襄老街的“主干道”。街上行人熙熙攘攘,那份热闹似乎丝毫不输新城区的街面。所不同的是,在这里,一些被“现代化”所淘汰了的旧行业和商铺找到了它们存身的空间。比如在大小都市已经消失了的、人们遍寻不着的铁匠铺、裁缝铺、理发铺等等。

挂着各色布匹的裁缝店里,响着古老的手动式缝纫机的声音;

古老的风箱,红红的炉火,大铁锤下去,火花四溅,通红的铁器放入冰冷的水里,“嗞”一声,一阵青烟袅袅冒出来;

理发店里,由一个师傅一人“包圆”,从理发、剃须、洁面,一条龙服务负责到底,让人不禁想起几十年前走乡串户的乡间剃头匠。

古镇老街显然是品尝地方小吃的最好去处。

不远处一家烤馍店。店铺被人围得水泄不通,就这儿了,错不了。瞧见有人腾出一缝儿,赶紧地把自己“填”进去:只见屋檐下摆放着一块长方形的大案板,案板油乎乎的,热腾腾的烤馍摆放在中央,馒头的一面烘烤得酥脆金黄。掰开烤馍,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外焦里嫩,既香脆又酥软。

抬头望见对面有一家“九龙桥榨榨面”,榨榨面是汉源著名的特色小吃,原料来自高山产荞麦面。现榨现吃,制作流程也不算太复杂:用特制的榨架压榨成圆条,落入翻滚的水锅中煮熟。吃的时候加入汉源酸菜、豌豆尖,肉汤以及其他调料。据说,这道面的味道绝就绝在酸菜上,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水质等,再加上传统的特色工艺,这道酸菜与别处的酸菜口感不同。喝上一口汤,酸、辣、麻等各种味与荞麦的清香掺和在一起,不由得你胃口大开。面条,不糙不滑,韧中带脆,清香爽口。

没走几步,双脚又在一家汉源锅贴臭豆腐的小店门口被四溢的臭豆腐香味给粘住了。店主人将灰色的臭豆腐一块块地贴在油锅里炸,特别的臭味渐渐四下弥漫开来,炸至豆腐干变成灰黑色,装盘,插上竹签,倒入辣椒面,洒上香葱,浇上蒜泥后,送到早已嘴馋的食客面前。臭豆腐宜趁热吃,入口香脆可口,齿间余香。

古街上的人们,凭藉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古老手艺讨生活,自给自足也自得其乐。古街虽则落拓,却并不苍凉与荒芜,淡淡的人文气息依然萦绕在古街的角落,温馨而安闲的生活画面随处可见。

若是遇到九襄镇赶场的早晨,就会看到满街都是天山民拿来的山货。

新鲜折耳根,又称野猪草

野生蕨菜

农家干盐菜

刚摘下来的樱桃

农家兔子

深邃的九襄古街,看似偏安一隅、与世无争,然而却并未让老街的居民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相反,他们于这狭小而拥挤的生存空间,在抱朴守拙中延续出一套独特的街巷或市井生存哲学。如学者赵园在《城与人》中发现北京人与古城之间的精神联系,九襄人与这有着两千年文明史的古镇之间也保持着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古镇独有的气定神闲和作为“大汉之源”的崇文尚德。

旅游路线

成都→成雅高速→成乐高速→乐山→峨眉→省道线→峨边→金口河→大渡河大峡谷→乌斯河镇→九襄注:成都→乐山:约公里;乐山→乌斯河镇:约公里;乌斯河镇→红花:约20公里

赞赏

长按







































二甲基亚砜价格
专家告诉你呲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怎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tp/1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