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二韩某,女,25岁。
初诊∶年4月19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7年前左前臂麻木冷痛,遇风及冷水加重,渐发展至有臂及双下肢。1年后出现头晕、眼花、目黑、气急、腿软,甚则昏厥,后反复发作,无一定规律及明显诱因,夏季较冬季为频。年上述症状加重,上肢血压脉搏消失,晕厥时常发生。医院诊为"大动脉炎",住院后用青链霉素、潘生丁、脉通、罂粟碱、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治疗,症状有所改善,血压及脉搏亦有出现但尚不稳定,脉压维持在16~20mmHg。出院后病情又有所加重,血压及脉搏消失,常突然昏倒,故求治于张师。
诊查∶形体稍胖,面色红润,双目有神,肢体倦怠,头目晕眩,心悸,心前区疼痛,视物昏花。舌淡苔薄,无脉。双上肢无血压,左下肢腘窝血压/60mmHg,右下肢腘窝血压/50mmHg,颈动脉、肘动脉、桡动脉均未扪及搏动。
辨证∶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脉络痹阻。为无脉症(大动脉炎)。
治法;气血双补,行气活血,化瘀通脉。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赤芍15g枳实9g甘草6g土鳖虫5g蜂房10g僵蚕9g蝉衣10g楂肉10g虎杖30g草决明30g7剂
大黄蛰虫丸、乌鸡白凤丸,早晚各服1丸。丹参针。
二诊;4月26日。服上方药后,头昏、心前区痛消除,可扣及右桡动脉微弱搏动,血压∶右上肢80/50mmHg,左上肢70/50mmHg,右下肢/70mmHg,左下肢/60mmHg,辨证同前。
处方∶当归12g赤芍12g川芎9g郁金9g丹参15g制附片15g(先煎2小时)白术9g桂枝9g茯苓10g黄芪30g鸡血藤30g对月草15g10~30剂
鹿尾巴精;大黄蛰虫丸;丹参针。
五诊∶6月16日。自述情况较好,能坚持上班,血压脉搏均正常。
处方∶当归12g白芍15g川芎9g丹参15g香附9g山楂30g土鳖虫5g(炒研冲)黄芪30g黄精30g虎杖30g10~30剂
定坤丹。
六诊;8月14日。服上方药50余剂,精神较好,血压及脉搏较正常,但时有头量,血压∶左88/68mmHg,右86/70mmHg。
处方∶当归12g柴胡9g茯苓12g白术15g炙甘草6g红花9g桂枝9g山楂30g土鳖虫5g(炒研冲)九香虫9g(炒研冲)肉苁蓉15g黄精30g黄芪30g淫羊藿30g
定坤丹;丹参针,当归针。
对于"无脉症",中医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无脉症即《内经》所指的"脉不往来"或"脉绝不至。"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脉不往来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都说明无脉症病情极重,预后极差;另一种认为无脉症即所谓"伏脉"。如《难经。十八难》说∶"伏者,脉行筋之下也",《脉经》说∶"伏脉,极重按之,著骨乃得。"《难经》以伏脉主积聚,《诊家枢要》以伏脉主营卫气闭而厥逆等,也说明无脉症病情疑难,预后不良。张师根据50余年体会,认为无脉症是伏脉的认识较为安当,其病机主要是正气,不足,气,机郁伏,闭塞不通,脉隧潜伏不显。根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治以扶补正气,理气,活血,开闭通脉,正如《脉诀汇辨》所云;伏脉"其主病多在沉沦之分,隐深之地,非轻浅之剂能,破其潘恒也,诸病莫非气血结滞。""气血结滞"四字,堪称画龙点睛,一语道破。张师的理气活血、通脉开窍法则恰到好处。
无脉症系疑难病之一,此二案无脉症,前案辨证为阳虚寒凝,气滞血瘀,脉道不通,治以温阳散寒,扶正固本,理气活血,开闭通脉,选真武汤,通脉丸,定坤丹,化瘾回生九等,收效颇著。后案辨证为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脉络痹阻,治以补益气血,理气,活血,化瘀通络,选四逆散。大黄蛰虫丸、乌鸡白凤丸、丹参针、定坤丹等,亦效如桴鼓。
在古代文献中没有无脉症这一病名的记载。从其临床表现看,似属脉痹、心痹一类。《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逆则恐。"又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有些无脉症患者,初起无其他临床症状,仅无脉而已,似属脉痹,渐见心悸、眩晕、腹胀纳少等症,发展为心痹,治疗一般以温通血脉为主。张老先生所治无脉症两案均从疏肝理气入手,兼以活血化瘀,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意,收到良好效果。体现了中医辨证的五脏相关以及气血相关理论的独到之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