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你是不是发现窗外地面上或者小区的某处有这样的情况?
走到近处或者不小心踩到,还会有股“香菜味儿”......
从前段时间“分飞”白蚁,到这会儿热闹日头下的“吱吱......”蝉鸣,都指向同一类事情——繁殖!这是分属于不同虫虫们、不同生物的繁殖季。
而上边能够引发你“虫恐”和“香菜味儿”疑惑的主角是一类土蝽。长三角地区前边的一段时间正是一些土蝽集体变为成虫的季节。
土蝽
一般所说的半翅目异翅亚目的昆虫的总称为蝽。全球已记录的现生半翅目昆虫超过8万种,它们形形色色、生活习性等差异很大。百度一下蝽的图片,鼠标几下都划不完。
虫如其名,半翅即指它们的成虫前翅基部的一半革质、端部的一半膜质,因此它们前翅折叠放置时,会在虫体背面形成盾牌样形象,所以它们也有“盾虫”的称谓。
蝽类是典型的刺吸式口器,和我们熟知的蚊子一样,它们靠吸食其它生物的汁液为食。
蝽的很大一部分是植食性,以刺吸植物茎叶、花果或者幼芽的汁液为食。它们的取食往往会造成植物组织的破坏,形成植株萎靡、落花、落果等,都是农民伯伯谈之色变的农林“害虫”。
像下边这个红艳艳的荔枝蝽宝宝,从出生起就为害荔枝、龙眼等。
荔枝蝽
文章最开始展示的土蝽,多数生活在地表、浅土层或植物根部,也是植食性的。有些根土蝽严重危害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的根系。
也有很大一部分的蝽,是肉食性的,依靠吸食动物血液或者体液为食。其中一些是鳞翅目等昆虫的天敌,例如猎蝽、益蝽等。
益蝽捕食毛虫
蝽中也有一些种类吸食鸟或者哺乳动物的血液,传播疾病,成为人们谈之色变的病原媒介生物之一。
前几年被8元一只悬赏捉拿的锥蝽就是一类吸血、且传播美洲锥虫病的元凶。美洲锥虫病,又称为人类新型艾滋病,由克氏锥虫寄生虫感染人体导致,急性期有发热、颜面水肿、淋巴结炎、贫血;慢性期常有心肌炎、心力衰竭、猝死等发生,目前尚未有有效药物治疗,每年会引起全球数万人的死亡。
益蝽与锥蝽
蝽的一生只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它们的幼虫形态尤其鲜艳。
荔枝蝽孵化
最后一龄若虫需要脱皮才能长出完整的翅膀。
若蝽蜕皮为成虫
还记得以前我们介绍的“屁步甲”吗?
拥有生化防御武器,是很多昆虫的看家本领,是形形色色的昆虫为适用各自的生活环境而进化出的一种防御机制。半翅目中的土蝽科、蝽科、园蝽科、盲蝽科等很多类群都有臭腺,分泌烷烃类、脂类、酸类或者醛类等化学物质用于防御和报警。因此,很多蝽也有“臭屁虫”的雅称,尤其是常见的茶翅蝽、麻皮蝽等更是被叫做“臭大姐”或者“打屁虫”。
烷烃类中的十一烷、十二烷等都有高热分解释放毒气、易燃等特点,在蝽类虫体的腺体分泌物中都有存在。十一烷或者十二烷的化学品具有人体刺激作用,吸入或者摄入人体时都对健康有害,还会经皮肤吸收。
蝽类分泌的这些化学物质对捕食生物有很强的毒杀能力,仅仅是它们的气味,也就是那种让人酸爽的“香菜味儿......”,让多数身材高大的人类也唯恐避之不及。上边所提到的蝽种类繁多,很多色彩斑斓,甚至可以说是绚丽无比,这是典型的警戒色。时刻告诉天敌:“不要吃我,我臭的一匹!”
然而,人这种生物却几乎是啥都可以被用做食材的。虽然臭的一匹,很多蝽却是真正属于高蛋白的食材。无论是越南有名的爆炒“九香虫”,还是墨西哥人直接将活的“打屁虫”碾碎做调味料,也部分是源于它们特殊的“香菜味儿”......
据说元一斤的九香虫,你敢吃吗?
蝽类的很多类群都有群集的习性。若虫的它们具有鲜艳的体色,聚集在一起会使很多捕食性生物感到恐惧,避免被捕食。
现在研究者在一些蝽的类群中发现有育幼行为。卵期和幼虫期,它们聚集在一起便于蝽妈妈护理。蝽妈妈会帮助它们驱赶蚂蚁等捕食者、帮助若虫寻找食物。
蝽护幼
这其中,大名鼎鼎的负子蝽以及田鳖等,它们的爸爸要么将卵背负在自己的身体背部进行护理、要么时刻在卵的附件进行护理。
田鳖护卵
即使在成虫期,它们很多也会聚集在一起。聚在一起的群体更有利于它们取食和繁殖。
一群土蝽成虫取食樟树果实
因为蝽的特殊臭腺和它们的聚集性生活方式,人们接触到的蝽大部分会给我们造成一定程度的不适感。
除去锥蝽外,居民、市民们发现蝽,大可不必惊慌。它们虽然有毒,但是体量很小一般不会给人造成大的危害。不要惊扰它们,就可以避免它们因受到胁迫而释放臭液。
对应危害作物或者果木的蝽类,农民伯伯就需要喷洒杀虫剂杀灭它们。
吸血的锥蝽种类目前在我国发现的不多,但是必须提高警惕,一旦发现,马上、立刻地上报疾控部门就对了。
吸血锥蝽的若虫到成虫
图源:搜狐
本文为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lvluotougaosstm.org.c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