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夫说:所谓乡愁,对我而言,大多数只是童年的味觉。
记忆中的那些口感,在被岁月发酵后,
往往形成经久回味的芳馥,
于是只身远游的路上,
时时诱发你“不如归去”的念头。
我们怀念老家的味道,
其实更多的是怀念父母的唠叨,
感恩父母的辛劳。
对于含蓄的洪雅人而言,
更多的爱和情怀,
被蕴藏在父母烹制的美味佳肴里。
儿时的味道:我们的游戏,父母的心意
儿时,进入九月,
洪雅人便会成群结队的去到河滩,
开始寻找一种独特的美味。
九香虫,学名椿虫,
但它在洪雅行走江湖时所用的花名
“屁蛋虫”才是我们最熟悉的。
在我们洪雅人的眼中,
这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食材。
多数的时候,
父母会陪伴着小孩一起,
翻找河滩石缝里的黑色虫子,
同时一道分享儿时的趣事。
在你的童年里,
是否也有一样的乐趣?
亲人的味道:父亲的功夫,母亲的手艺
小时候的洪雅农村,
常用石磨豆花来招待客人。
黄豆浸泡一夜,用老式石磨。
推磨很辛苦,通常需要父母一起,
而小娃儿就站在旁边添磨。
等出浆完成后,
父亲点灶火烧锅,母亲在灶台忙碌。
带着豆浆的腥味和淡淡地糊味,
那种香味是儿时最好的味道。
灶火边磨出来的味道,
简单、原生态。
小娃儿屁颠屁颠出去扯几根小葱,
配上蘸水,吃到嘴里滑到喉咙里,
豆味和着说不出的香味......
大概便是父母对儿女的爱,
成了这最美味的记忆。
手工的味道:传统的工艺,幸福的憧憬
洪雅人的记忆中,
童年多了一声声爆米花的隆隆声,
而甜甜的米花糖更是不能忘的美味。
米花糖,洪雅话又叫“谷花”,
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得到。
打“谷花”很繁琐,既要做米花籽还要熬糖。
每年入冬母亲就开始做米花籽,
将糯米用很大的甑蒸熟,
摊开在竹编里晾晒,
黏黏的糯米饭团通过晾晒散开分成粒。
做米花籽是小孩子期盼的时刻,
一早就依在灶旁巴望着饭蒸熟,
包上盐菜捏成饭团吃,那时绝对是很好的美味。
做好了米花籽,熬好了糖,
便开始做米花。
母亲炒,外婆在灶下烧火,
小娃儿就在旁边时不时抓一把米花往嘴里送...
人生五味,
老一辈人尝尽辛酸,
到后头,如这米花糖般滋味,
尽是甜来。
也许,
正是在这各种味道的变换中间,
我们才能体会生活最本真的味道。
无论你走得多远,
都不要忘记家乡洪雅的方向,
记得住那浓浓的乡愁,
都不要忘记,
老家的味道......
作者:李俊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期编辑|梁前坤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