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键教授辨治胃病学术经验

王键教授辨治胃病学术经验

王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新安王氏医学”第6代传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新安王氏内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从医30余载,长于内科杂病的诊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对学生更是耳提面命,谆谆教诲。笔者作为主要传承人之一,有幸跟随导师王键教授学习10余年,导师认为学医者必须熟读经典、勤于临证、潜心钻研。兹对其治疗胃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1

重脾胃升降,以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降胃气

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说明脾胃升降功能一旦失常,则诸证变生。若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思虑过度,升降失司,脾胃失职,则会导致升降反从,痰湿阻滞,气机壅塞。患者往往以痞满、胃痛等为主诉,主要症状有肮腹痞满、闷塞不舒。伴有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等症,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见滑象。

王师认为,胃病的治疗核心是恢复中焦脾胃升降之职,治疗当以辛开苦降为法,方药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本方。瓜蒌薤白半夏汤来源于《金匮要略》,方中瓜蒌苦寒,能化痰宽胸;薤白辛温滑利,走而不守,能通胸中之阳,配瓜蒌又善治痰浊阴邪;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全方有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的功效,为张仲景治疗胸痹要方。现代临床多用此方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疗效颇佳。然新安王氏内科医家灵活地将本方用于脾胃病中,每获良效。王师以此方治疗中焦脾胃,也是取此方之“通”。胃以通为顺,诸如脘痞胀闷、疼痛、纳呆等症,其病因或为火,或为痰、瘀、湿、食等,但气机不畅乃其基本病机,因此治疗当以“通顺”为第一要务。如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常胃痛不适,就诊时脘腹胀痛,并出现恶心、呕吐之症,舌质偏红、苔白而腻。王师辨证此属湿阻中焦、胃气失于和降使然,治以化湿和胃,药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理气药枳壳、厚朴、绿萼梅、青橘叶等,以理气化湿、以通为顺。疼痛明显时可加九香虫、炒延胡索等理气止痛之品。

2

重肝木条达,以魏氏一贯煎疏肝和胃

肝为木,脾胃为土,木克土,肝木对脾胃有制约作用,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所说:“土得木而达。”因此,病理上就会出现木旺克土或土虚木乘之变。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以致胃气失和、胃气阻滞,即可发为胃痛。所以《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谓:“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对此类患者,王师临证喜用名方一贯煎加减。本方出自清代名医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方药组成:北沙参、麦冬、生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壮水之主以滋肝木;伍枸杞子益肝阴、养肝体、益精血,当归养血补肝,佐以北沙参、麦冬既滋脾胃之阴,又滋水之上源,肺胃津旺,共奏培土荣木、养金抑木之功效;川楝子既能疏泄肝气,又能顺肝木条达之性,且制诸药滋腻碍胃之弊。诸药合用,补疏兼施,寓疏于补,滋阴柔肝,条达肝气,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

王师临证应用一贯煎疏肝和胃治疗胃病疗效显著。此类患者多因肝郁日久,化火生热,邪热犯胃,导致肝胃郁热,多有胸肮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弦等症。如1例患者原有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病史,自觉脘腹隐痛,有嘈杂感,伴暖气、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口干思饮、夜寐欠安,舌质偏红、苔薄白,局部有片状斑剥,脉细弦微数。王师辨证为胃阴不足、气失和降,以一贯煎加安神之辈收效。

3

随证加减

上述二方为基本方,临床病症复杂多端,往往多种病机交互存在,故临证并不是单用一方,而是根据临证特点灵活运用加减。

如胃肮痞满胀闷加制川厚朴、炒积壳、制香附等;

遇阴虚不足者,用香椽皮、佛手等和缓之品,达到理气而不伤阴;

确有阴伤而又有气滞不通,则于方中加青橘叶、绿萼梅,以其芳香轻灵之性理气和胃,兼舒肝气郁滞,体现了新安医家用药轻清流动的风格;

胃肮疼痛较甚加炒延胡索、炒川楝子,合为金铃子散以行气止痛;

对于久病入络不通则痛的患者,加入九香虫一味以增强理气止痛之效,其效极佳;

烧心反酸加锻瓦楞子以制酸和胃;

消化不良酌加鸡内金、炒山楂、炒谷芽、炒麦芽以助消化;

舌苔厚腻者多有痰湿内阻,宜合用二陈汤。

此外,蒲公英也是王师在临证中常用的一味要药。《本草从新》云:`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常服久服而无碍。”即便是脾胃虚寒者,经过合理配伍,也可使用。

4

临床验案

患者周某,女,46岁,年12月16日初诊。自觉胃脘作胀,暖气频作,伴有隐痛,胸部偏左胀痛不适,食欲明显减退,大便干结,体倦乏力,两膝酸软。口中作干,舌淡红、苔薄少津,脉微弦涩。

故以一贯煎加减化裁。处方:生地黄10g、北沙参10g,枸杞子10g、香椽皮10g、鸡内金15g、炒山楂12g、炒谷芽20g、炒麦芽20g、薤白10g、全瓜蒌10g、法半夏12g、炒枳壳12g、制川厚朴10g、广郁金10g、杜红花12g、虎杖15g、炒延胡索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年1月2日二诊:木失条达、胃失和降,前以一贯煎化裁,食欲渐复,左侧胸部胀痛见缓。但胃脘仍觉胀闷,伴有隐痛,嗳气时作,口中发黏欠爽,大便干结不畅,舌质偏红、苔腻微黄,脉细弦。原法变通,清解郁热、和降胃气,兼以化湿通腑。

处方:薤白10g、全瓜蒌10g、法半夏12g、炒枳壳12g、制川厚朴10g、旋覆花(包)10g、蒲公英20g、茯苓15g、制香附10g、炒延胡索10g、鸡血藤12g、炒谷芽20g、炒麦芽20g、马蹄决明子12g、淡竹茹10g、紫苏梗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大便得通,胃肮胀闷明显减轻,疗效颇佳。

按语

本例患者初来就诊时,虚实错杂,究其病机属肝胃不和。木失条达、胃失和降,虽然患者胃脘作胀,但舌淡红、苔薄少津,口中作干,故不可单纯用理气消胀之品,要顾护阴津,肝为刚脏,宜柔宜和,胃为阳土,宜凉宜润。因此一诊应用一贯煎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滋阴疏肝、和胃降气、清热化痰,并加鸡内金、炒山楂、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和胃,香椽皮、枳壳、厚朴理气消胀,久病入络,郁金、红花、虎杖、炒延胡索活血止痛。7剂后,患者食欲渐振,胀痛见缓,但胃肮仍觉胀闷不舒,伴有隐痛,嗳气时作,口中发豁欠爽,大便干结不畅。四诊合参,原法变通,去滋阴之品,清、降、通为主要治法,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行气化痰药物而收效。可见,在临床实际中,上述二方应根据临证特点灵活加减方可奏效。

5

讨论

辨治胃病

如何根据胃病的特点适当配伍药物提高治疗胃病的疗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王师认为,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胃气生,饮食进,气血生。《灵枢·五味》有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享气于胃。”胃病有虚实夹杂之别,遣方用药也有温清通补之分,王师临证治疗胃病在“中焦如衡”的理论指导下,贵在通降,平衡通顺,开其郁滞,标本兼顾。诚如《医学真传·心腹痛》所言:“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除此之外,在胃病的辨证论治中,王师尤重视舌诊,其认为舌苔如明镜,舌象的客观性变化是胃病病理性变化的重要体现,对于分清疾病本质、临证选方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章虚谷云:“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同时王师强调饮食、情志、气候以及体质因素对于胃病的影响,只有掌握了胃痛证候转变规律,调升降,适寒温,畅气机,才有利于辨证治疗和判断预后。

参考文献:

[1]陈业农,俞丽华,唐巍,等.辛开苦降法与临床脾胃病证治特点辨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1):70-71

[2]景衎,郜峦.王键教授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论治慢性胃炎经验[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6(2):18

本文原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3卷第3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平台编辑推送

编辑排版:周静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是否能治愈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pz/2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