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航拍视频千年古镇襄安镇八景之一

0、白鹤观就是襄安镇的一本无字大书,一直就摆在我们的手边和梦里。她是那么厚重,又是那么薄脆。不翻动时,她整肃沉默,一如传说中的老祖母,五千年望眼欲穿;一旦轻揭,便似悲情的河流,苦难在一瞬间汹涌决堤,三万里骇浪惊天!1、历史的真实总在不断地被现实的尘埃刷新着、屏蔽掉。生活长河中那些曾经的生动细节,只能鲜活于一时一地,转瞬就会飘逝如烟。就如眼前的白鹤观,小时候,我总在春天里看到一片夭夭灼灼的桃花,仰观如红云停驻;幻化中,还似有鹤影翩翩。五十年不到的工夫,而今已是桃花不知何处去,晨钟暮鼓问夕阳。乡人中有个俗语叫“书三戏二”。意即:历史的活剧尽管五彩缤纷,然而保留在史书里的真实至多只有三分,唱在戏文中的真实或仅余两成。关于白鹤观的真实,现有的正史上只剩鸿爪,县志中亦仅余片麟。史实残缺的本身就是一种悲凉!更何况白鹤观的第一笔史述就惨绝人寰!有一种观点认为,“襄安”命名,含有“扫除(平定)使之平安”之意。“襄安”的“襄”是除去、扫除之意,又写作“攘”(《尔雅;释官》:“襄,除也”)。可见,“襄安”的地理位置在当时十分重要,是兵家争夺之地。秦扫六合,在攻下该城垒后,将其地命名为“襄安”,意或在此。此后,两汉沿用襄安县县名,县治就设在“白鹤观遗址”上。今天想来,面对虎狼之师的强秦兵燹,白鹤观见证的只会是血雨腥风。楚汉争霸期间,又一场灭顶之灾再度降临襄安。据乾隆年间修《无为州志》记载: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曾在襄安县展开厮杀。《汉书;高帝纪》记载:“(项羽)尝攻襄城,襄无噍类”。“襄城”即今天的襄安。汉代王充《论衡;辨祟》一书记载则进一步可资佐证:“项羽攻襄安,襄安无噍类,未必不祷赛也。”正说明项羽曾攻打襄安县城,当时守襄安县城的是汉军,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残酷,楚军攻取襄安后屠城,不留一个活口,直杀得鸡犬不留。眼见己出的秦时遗民以及流落至此的外来子民一个个成为刀下之鬼,白鹤观枯眼无泪,沉默不语,用自己破碎的衣襟一一收埋起他们的惨叫、血泊、尸骸、冤魂……以极度坚韧的心劲期盼来年的春风春雨春草春花!2、白鹤观高十多米,东西长约三百米,远望如同城垒。站在白鹤观上眺望,一些保存至今的地名给我们提供了古代的讯息和今时的想象。距离观东面一里之遥,有一片近三百亩大的圩田,名曰柳城圩,古代的城郭是绕圩而建的。可以想见当年县城的规模和杨柳依依的动人场景。我小时候就经常在圩心的河沟里游泳,那时水清草碧,沙鸥翔集;而今却野草恣肆,浊水淤泥。介于柳城圩与白鹤观之间有一个叫窑头的村庄。村庄依南北走向的土岗而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建设凤凰颈排灌站工程时,土岗里竟被挖出一个规模不小的窑址。我们就亲眼见到了那一摞摞排列整齐、未及出窑的瓦盆土钵。白鹤观西北三四里远,有一个叫程墓的村子,据说村民们先前还能时常从地里挖出一两件古代的陪葬品,换些小钱;现在已经被无为县政府列为文化遗址,加以保护。正北向五里外还有一个地名——金鸡,它与白鹤观脚下的绣塘,一同被纳入“襄安八景”加以传承。“八景”的名目又附会着种种神奇的传说,并作为文化基因镌刻在乡人的口头记忆里。而“八景”自身却消解在历史的风尘中,成了一个遥远的痴梦。面对如此支离破碎的历史,我们往往惆怅不已;然而面对甚嚣尘上的当下,我们又常常愁肠百结。我们或许没有资格去发出“天问”,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扪心自问。作为白鹤观的子孙,我们干过什么、又正在干什么、还准备去干什么,这些我们真正思考过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那是不是灵魂救赎的起点呢?3、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又为世人揭示出白鹤观更为洪荒的密码。年3月27日原巢湖地区文物管理所和无为县文化局联合考古发现,襄安白鹤观是商周文化遗址,称“白鹤观遗址”,后立碑为“白鹤观古文化遗址”。该遗址表面布满汉代布纹瓦片、云气纹瓦当和大量的商周陶片,遗址可分为近代扰乱层、汉代文化层和商周文化层三层。遗址所含文物十分丰富,有大量的陶器、石器等,厚达二十多厘米的蚌壳螺蛳壳层和石箭头反映这一文化的创造者是一个以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对“二十多厘米文化层”概念的认知,是我徜徉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时的震撼心得。在出土实物与直观模型面前,“二十多厘米文化层”意味的就是一两千年的时光穿越。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相互叠压,前后间隔千年,这一穿越时空的拥抱,至今令人费解。而文化层之外那些文化的塑造者们,并同他们经历过的艰辛、悲凉、心酸、喜悦、收获、恐惧、生死等等,则更让后来者们无法想象。如果非得去想象一下,原始时期白鹤观应该有渔猎荒泽、编结纺织的场景;有刀耕火种、筑巢为居的技艺;还应有原始音乐、篝火狂欢的画面;甚至还有顶礼膜拜、图腾敬畏的臆想。然而,即便拥有着庞大群落和丰厚的积淀,在面对整个历史长河时,文化个体也只能算作沧海一粟。在极度删减、高度浓缩的史册中,我们只能认同一个最强大的祖先!这是弱小文化被彻底边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弱小文化在发掘后一再遭遇冷淡的尴尬局面。就如对白鹤观这一来自五千年的密码揭示,我们看到了堪称远古的实证,但有谁去仔细聆听过远古先民们那一滴滴汗水的掷地之声呢?又有谁去轻柔抚慰过先民们内心那一道道血痕的惊天之痛呢?4、永安河自北流来,依偎在襄安的西侧,经白鹤观后往南约三百米,与西河汇合,可直接进入长江。今天的江水已被大堤阻挡在离白鹤观南向十五里之外,但远古时代的长江却能直迫白鹤观边。沧海桑田于此可见一斑,而人世沧桑却踪迹难寻。好在我们还有传说。在文字记载缺位之时,传说不失为一种另类的解密。这些久远且带有神秘感的传说,让我们能在文字与实证断裂的空白之处寻找到历史天空里的蛛丝马迹。之于白鹤观,虽然有的传说仍似草蛇灰线般游弋飘渺,然而传说中的悲情一脉却暗合了中华民族的大势所趋。“孙山传说”就隐含着一个在推行“独尊儒术、孝治天下”伊始之际的铁血奠基仪式。白鹤观原名罾山。今天的白鹤观西、南两面几成壁立,东面坍塌,北坡和缓。据我年近八旬的老父回忆,日本鬼子占领襄安前的罾山,四四方方,岿然矗立。之所以命名罾山,是因为其形酷似江河中扳鱼的罾网,沿角高直,中间凹陷。凹陷的中心区域,形似漏斗,即是墨泉(井)所在。罾山又名升山。“升”乃量米器具,命名仍取其形似;“升”还有升高之义,说明山体处于不断隆起之中。而与“升山”之名相谐音且更为隐秘的命名却是“孙山”。“孙山”之名里隐藏着一个悲情的传说。话说新任的襄安县太爷为强化礼治、推行孝道,也捎带耍耍自己的官威,好歹要烧它三把火。一日巡城,县太爷恰遇一祖母背着孙子迎面而来。那孙儿不知是因为好玩还是出于对官轿的好奇心作祟,就在祖母的背上急敲她的后脑勺。祖母也就顺口一句:不得了啦,孙子打奶奶头了!县太爷一听,喝令将孙儿立即拿下,并重判为死罪。可怜那孙儿被卸成四块,分埋于罾山四角。从此黄土之山,只升不降,不坍不塌。老祖母也就成了风中的守护神,日夜盘旋在“孙山”四周,和鸣着风刀霜剑,守护着春夏秋冬。故事弥漫着残忍与血腥的气息,但故事的背后隐含的却是在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下,确立“政教合一”体制的决绝与强悍。任何政体的确立都离不开“破”与“立”的程序,只有“破”得彻底,才能“立”得牢固。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罾山便以这种绝对臣服的姿态换来了生存延续的契机。“孙山”的传说,随着礼教恶行的持续暴露而稀释了它既定的精神内涵。不断淡化的结果,使“孙山”之名一变为“升山”,再变为“罾山”。而襄安以县治的地位也随历史大流,在自己的名字之前先后更改着王朝的名号——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直至有白鹤来栖。5、一个关于仙鹤的传说应产生在盛世唐朝。大唐天子为寻得一名震天下的靠山,便把老子(李耳)奉为自己的先祖。太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先后明诏天下,定道教为一尊。于是,大唐天下一时间“谈剧清风生麈柄,气酣落日解带环”。罾山又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玉尊道长建观其上,并引来一双白鹤前来助阵。“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场面应该摄人心魂,动人心魄。“罾山”更名“白鹤观”便由此开始,且扬名至今。白鹤观中心位置有古井一眼,名曰“墨泉”。盘踞白鹤观的日寇在投降之时曾将之填平。二十余年前,乡人在建白鹤寺时,原地掘井,竟在井底挖出刻有“明天启三年”字样的井圈,井圈内侧有很深的绳磨沟槽,可以想见当年道场的盛况。尤其神奇的是泉水的变化。据清乾隆《无为州志》载:“在襄安白鹤观(有墨泉),泉水本白,每岁下元复而为墨,经旬如故。”泉水为什么是下元节才变化呢?这自然与道教有关。宋middot;吴自牧《梦粱录》载:“(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道教在这里已经由皇家的道统转化为民间的智慧。泉水变墨,自然就成了上应天时、下达民意的神奇昭示。解厄、荐亡与禁屠、缓死交织在一起,就将民间卑微的诉求合法化、神圣化了。平凡的呐喊终于巧妙地找到了发泄的通道,然而,底色显示的终究是悲凉的苍白。白鹤在这里似乎沦落成了道具。相传白鹤观大门曾有联:“白云云白飘无意,仙鹤鹤仙来有时。”联语本身乏善可陈,不外乎“闲云野鹤”之意。可见,鹤来、鹤舞,人们并不怎么在意。而“白鹤一去”的传说却又是一个悲情的故事。故事透露出了白鹤道观衰落的缘由。这个传说缘起的年代不详,或传自宋元,或就在大唐本朝。今天如我父亲一辈的镇上老人对此仍津津乐道,可见影响之大、流传至深。故事说的是,一日白鹤观的老道要外出云游,临行前特意叮嘱留守小道,观上白鹤就要产蛋育雏了,需悉心看护,任何人不得靠近打扰。开始,小道还遵守师训,谨慎伺候。白鹤观上依旧祥云披覆,鹤舞朝阳。后来,当窥见两只雪白硕大的鹤卵时,小道再也按捺不住要迅速“羽化成仙”的念头,竟然趁白鹤外出觅食之机,不顾一切地取下巢中鹤卵(此刻可能已经幻化成了“仙丹”),放入蒸屉,架火猛煮。于是,一城之人亲眼目睹了鹤的狂怒,耳闻了鹤的悲鸣!就在人们震恐之际,老道及时归山,问明缘由,当即喝令小道,赶快从蒸屉中取出鹤蛋,放回巢中。看着将熟的鹤蛋,两鹤日夜悲啼。后雄鹤长途飞驰,历千难万险,终于在南海仙岛采回灵芝放入巢中。鹤蛋起死回生,雏鹤得见天日。待到四鹤腾空之时,一城之人又亲眼目睹了四鹤绕观三匝、然后南翔而去的情景。从此:仙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道士不知何处去,墨泉依旧笑春风。道家给人们提供的只是另一种思考人生的角度和方法。它跟政治的偶然联姻,本身就充满着诸多风险与危机。一旦遭遇变数,就有被煎炒烹炸的祸患。再加上小道人欲仙式的贪慕,万劫不复就必然在所难免。“白鹤”与“墨泉”,这一白一黑的命名,本身就蕴涵有阴阳变化的玄机。它们似乎在暗示人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保持对底线的极度敬畏,底线一旦被强行突破,大化就会紊乱、乾坤必将逆转!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考量,“白鹤一去”的传说,还标志着作为县治的襄安被无为取代后的精神失落。道观与白鹤的神圣光环,终未能给一方人民带来长久的幸福与祥和。它的悲情谢幕,也算是顺应潮流的抉择。只不过,这一幕谢得如此阵痛且无可奈何。史载:宋熙宁三年(年)置无为军,襄安从此隶属其乡,经元、明、清,皆沿宋制。清初设襄安为县内九个镇之一,后直至民国时期均为镇。6、与白鹤观同为“襄安八景”的还有海会寺。海会寺在今襄川小学的位置,寺庙因火灾已荡然无存,但海会寺的名字还保存在一条街的门牌之上。可见人们在向往仙人境界的同时,还希望得到佛祖的庇佑。近二十年来,修谱之风大行于无为。在各族修谱的过程中,大家惊异地发现,自己的祖先并非土著,而多来自徽州、饶州。今天,史书上称之为“民族大融合”的词语背后,实际上是一部流淌着斑斑血泪的迁徙史。元末战乱,持久残酷,殃及黎民百姓,致使很多地方荒芜人烟,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两代帝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全面动员,大量移民,组织民众由窄乡迁往宽乡。窄乡指人多田少的地方,宽乡指人少田多的地方。苏南、浙东大都移民江淮,湖广是填四川,皖南徽州、赣东北饶州主要移民皖江两岸。这些来自他乡的移民,带着怎样纠结的情怀进入这片被战火焦灼至荒无人烟的陌生区域,又是怎样惊心动魄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作为后人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了。但他们在八百里皖江筑堤造田的业绩,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势单力薄的移民,一方面拼尽体力以求苟活,一方面将孤独脆弱的精神系之于山上的神仙和山下的佛祖。我们不应该嘲笑祖先们的迷信和愚昧,而应该看到的是弱势群体的谦卑与哀鸣。人活着就该有一星半点的希望。这些希望即使再世俗再卑微,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礼敬!然而,灾难绝对没有同情心,它并不因为受害者的渺小卑微而宽之灾免之难。远去的苦难已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近世因举国覆巢而带来的灾难却历历在目。因为健在的老人们大多亲眼见证了白鹤观惨遭日寇蹂躏的情形。据《无为县志》记载:年1月,日机首次轰炸无城,4月轰炸襄安;8月,日军第一次侵占无城及黄雒、虹桥、襄安等镇。年初,日军在河坝、三官殿、汤沟、新沟、开城、襄安、泉塘、西河、黄姑、仓头、黄雒等地遍建据点。日寇侵占襄安后,便在唯一的制高点——白鹤观上修筑工事,构建碉堡。至此,白鹤观上树木砍光、香火断绝。白鹤观下的子民们,在刺刀尖刃上煎熬着岁月、蒸煮着魂灵。无尽的苦难连神仙佛祖都束手无策。白鹤观再度记录下了斑斑血泪!7、白鹤观现在已被白鹤寺取代。十数年的发展,香火日渐旺盛,殿宇愈加轩昂。一轮灿烂而神秘的佛光投射人间,意欲抚平一颗颗躁动不安的灵魂。然而,仰视佛光的芸芸众生,真的能个个心中澄明见性吗?白鹤观以其五千年的文化遗存,记载着襄安这一方水土与世浮沉的苦难与悲情!在历史的长河中,她一直以逆来顺受的谦卑姿态,默默领受着人世间所赋予她的一切劫难与浮华、泪眼与笑意、战争与和平,既不绝望更不厉扬!看着她的侧影,我的脑海里忽然闪现出舒婷的诗句:“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不是吗?白鹤观不就是襄安大地上一只乳房吗?她伤痕累累又自强不息!她以超强的毅力和耐力,哺育着皈依于她怀抱中的每一个子孙,并以无私无畏的纯洁心地和磅礴淋漓的悲悯情怀构筑起牢固的道德防线!8、面对道德底线被不断突破的人间炼狱,敏感的神经正日益迟钝,柔软的心地正日渐硬化,最初的愕然已经变成了常态的漠然,我们该如何救赎呢?六祖惠能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正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禅宗告诉人们,灵魂的拯救应从自我开始,救赎自身即是救赎众生!只有放下心中的手中的有形的无形的一切屠刀,就会立地成佛!白鹤观就是一座令人生畏的精神地标!她集五千年的苦难与沧桑,历儒家的事功和道教的无为,今天又迎来了佛祖的慈悲。那点点香火和声声佛号,能否给人们带来永久的明媚与祥和,对于生于斯、活于斯的芸芸众生来说,难道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严峻课题吗?9、走近白鹤观,我们似乎触摸到了时间的骨节。在每一个历史的节点上,白鹤观总是以母性的伟大情怀显现出包容、坚韧、无私无畏而又永远充满期待的品格!今天,在走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白鹤观的品格无疑带给了我们多方面的思考与启示。每一个来到白鹤观的人,在礼佛的同时,是否还要做一件事呢?这件事应该就是——问心?无愧!-10-15定稿-2-28再改(本文发表于《半枝梅文学》、《无为文艺》、《萌生》)

链接:







































北京中医医院治疗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北京中医白癜风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pz/2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