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胃病的中药选择

白癜风症状 http://www.bflvye.com/

治疗胃病与其他病证一样,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方药。但在具体药物的选择与运用时,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下简要介绍个人一些用药经验和体会。

(一)党参、太子参

党参甘平,为补脾益胃的常用药。太子参微甘,补脾益胃之力弱,但清而不滋,颇有健胃养胃作用。

1.对胃病脾胃气虚患者,一般常用党参。但如其虚不甚,其痛隐隐,初次诊治,未知其效应,不妨先用太子参,如无不合,再投党参。

2.有些胃阴不足证,兼有气虚,舌红口干,胃痛喜按,可在滋养胃阴方药中配加太子参。

3.妇女脾胃气虚,常兼明显气滞证,用太子参较宜。

4.夏季胃病发作,食思不振,脉濡神怠,午后低热,证属脾胃气虚者,可用太子参。

(二)黄芪、怀山药

二药同具补益脾胃之功。黄芪甘温升阳,山药甘多温少,兼能滋养脾胃之阴。

1.胃病脾胃气虚而内寒甚者,宜用黄芪。胃阴不足而兼气虚者,宜用山药。

2.证属脾胃气虚,得食脘痛见缓,但食欲欠振,饮食不多,稍多则胀者,多用山药,少用黄芪。

3.中虚兼湿,药宜健脾燥湿,如方中用苍术、厚朴、草豆蔻(或草果仁)等,为防燥性过度,配入山药,有健脾之效,无过燥之弊。

4.用桂枝或肉桂以温胃阳,若已往曾有出血史,或口干欲饮水,可佐以山药、白芍,润燥相当而具有健中之功。

(三)白术、苍术

白术健脾化湿,苍术燥湿运脾,用于胃病,苍术宜炒,白术可生用或炒用。

1.脾胃气虚而兼有湿浊者,二术同用。

2.脾胃气虚证,脘腹痞胀较甚,虽舌上无白腻之苔,然口不欲饮,二术亦可同用,苍术用量小于白术,约为2:3~1:2。

3.有的胃阴不足证患者,兼有脾虚生湿,舌红苔薄白、便溏,可配用白术,不用苍术。

(四)姜

姜有生姜、干姜、良姜、炮姜之别,同具温中祛寒之性,对胃病用姜,有分有合。

1.胃寒用良姜或干姜,外寒用生姜,内外俱寒,良姜或干姜与生姜同用。

2.胃中有饮,饮水而吐,宜用干姜。

3.生姜止吐,胃病常见呕吐,生姜打自然汁滴入汤剂中,并可先滴于舌上,再服汤剂,或将生姜切片,嚼姜知辛时服汤药,以防药液吐出。

4.脾胃气虚,脘痛便溏,良姜可与炮姜同用。

5.脾胃气虚,不能摄血,便血(远血)色黑而溏,腹中鸣响,宜用炮姜或炮姜炭。

以上用姜的量,根据证候,参考病人平素饮食习惯,如喜吃辛辣者,用量适当加重。

(五)桂

桂辛甘而温。桂枝通达表里,桂心温里暖胃,官桂通阳化气。胃病中虚易兼胃寒,气候一冷,胃中尤寒,用桂使胃得温而气畅血行,内寒自祛,腐熟水谷之功能得复。

1.脾胃气虚兼寒者,黄芪配入桂枝,为黄芪建中汤主药之二,建其中气,补脾温胃,并使补虚建中之性行而不滞。

2.内外俱寒桂枝配苏梗、良姜,温中祛寒而止痛尤良。

3.胃寒卒痛挛急不已,喜温喜按,舌白脉细,肉桂甚有效,煎剂必须后下,研细粉吞服亦可,也可用肉桂粉与烂饭捣为丸吞服,作用更为持久。

4.胃寒痛引脐腹,或及于少腹,欲转矢气,可用官桂。

(六)广木香、青木香

广木香辛苦而温,擅于行气消胀止痛,青木香(马兜铃根)辛苦而寒,亦能行气治胃痛。

1.脾胃气虚,胃寒,用广木香。胃阴不足,阴虚胃热或肝郁化火之胃痛,用青木香。寒热兼杂者,二药同用。

2.胃脘灼痛,兼咽干而痛,伴食物反流,宜青木香。

3.胃痛而兼头晕胀弦,用青木香。辛辣食品所伤,用青木香。

(七)黄芩、蒲公英

二药均属清热药,胃病有热者宜之,惟其苦寒之性,黄芩甚于蒲公英。

1.肝经郁火,常用黄芩,胃阴虚而有热,常用蒲公英,肝胃俱热,二味同用。

2.胃病兼肝胆湿热,湿偏重者宜蒲公英,热偏重者二药合用,并配茵陈、山栀。

3.孕妇胃热,黄芩较好,兼能安胎。

4.胃痛如用温药理气,可配以蒲公英,制其辛燥。胃阴不足,配用蒲公英,可防其里热滋生。

(八)白檀香、降香

二药均辛温。白檀香祛脾胃之寒,理气温中定痛,降香祛寒理气,兼入血分。

1.胃中寒凝气滞,胃脘冷痛,白檀香配良姜或桂心,其效尤增;证兼血瘀,便血远血,可用降香。

2.胃阴不足证候,原则上不宜运用,但值冬天胃中兼有冷痛,参用白檀香以缓其痛,短时用药,取效较良。

3.胃中气滞,欲嗳不遂,胸闷脘痞,或兼腹中鸣响,可用白檀香木质,水磨服或研细末吞服,消其气滞。

4.胃病卒然吐血,胃热伤络者,降香配黄连黄芩;肝火犯胃者,降香配丹皮、山栀、黄芩。降香降气止血,属缪希雍“吐血三要法”〔注〕中“降气”之品。

(九)柴胡、苏梗

柴胡微寒,苏梗微温,同具疏肝理气的功用,胃病常兼气滞,尤以肝胃不和证常用二药。

1.脘痛及胁(一侧或二侧),口苦,宜用柴胡,水炙或醋炒。脘痛及胸,胸闷脘痞,口不苦,宜用苏梗。

2.胃痛因受寒而诱发,宜用苏梗,夏秋吃螃蟹诱发,用苏叶、苏梗。

3.妇女怀孕期,胃脘胀痛,无阴虚郁热之证,宜用苏梗,理气又兼安胎。

4.胃病低热绵绵,少阳不和,宜用柴胡。

5.情怀抑郁,诱发胃病,柴胡配合欢花。妇女更年期,肝胃不和,气滞水留,脘痞隐痛,兼有面肢微肿,柴胡(或苏梗)配天仙藤、益母草。

(十)陈皮、香橼、佛手

三药均为理气药,胃痛且胀,多有气滞,不论虚证实证,均常用以配治。

1.按其辛香气味,三药大致相似,惟其温燥之性,陈皮偏重,香橼次之,佛手又次之。

2.胃脘胀宜陈皮,痛宜香橼,胀甚配佛手,痛甚配延胡等。

3.舌苔白腻宜陈皮。舌苔薄净,舌质微红,胃阴不足,佛手仍可参用。

(十一)薤白、草豆蔻

二药均为温中行气之品,薤白宣通胸阳,草豆蔻理脾燥湿。

1.薤白适用于胃寒且有停痰伏饮,脘痛且胀,胸膺痹阻,舌苔白或白腻,常配半夏,桂枝。

2.胃脘冷痛及于脐周,食欲不振,舌苔白腻,寒湿中阻,脾胃阳气不运,宜用草豆蔻,常配干姜(或炮姜)、厚朴等。

3.自胸膺至脐部均闷胀不适而属寒者,薤白与草豆蔻同用。

4.一般湿阻之证,用苦温化湿(平胃散)或芳香化湿(藿香佩兰),效不著时,均可加用草豆蔻。

5.胃病口中多涎,口粘而不欲饮,均可用草豆蔻。

6.薤白系野蒜,如平素不吃大蒜,恶闻蒜味者,勿用之。

(十二)丁香、柿蒂

丁香与柿蒂习用于胃寒呃逆,主要作用为和胃降逆。胃病患者,胃气不和,常有气逆,故可用之,丁香且有理气定痛作用。

1.嗳气较多,食后噫气而食物返流,味不酸者溢自食管下段,味酸者泛自胃中,只要没有明显的阴虚证,可用丁香、柿蒂配以赭石、半夏。

2.胃寒脘痛,伴呃逆噫嗳,丁香、柿蒂配橘皮、白檀香,寒甚还可配肉桂。

3.胃脘嘈杂,欲进酸食,得醋可缓者,可用小量丁香,促进胃酸分泌功能。

4.胃镜检查,见有胆液返流至胃,胃液返流至食管,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丁香、柿蒂,有助于改善返流。

(十三)木蝴蝶、八月扎

二药均为疏肝理气之品,可用治胃病肝胃不和之证。木蝴蝶性平,色白体轻,兼能利咽开音。八月扎微寒,兼能除烦泄热。

1.一般胃病肝胃不和证,二药可作辅佐之品。兼有咽中不适,配用木蝴蝶,兼咽干者,加入麦冬,可作煎剂,亦可用木蝴蝶与麦冬作为代茶剂频服,取效亦佳。

2.胃病心中烦热,宜用八月扎。胃中郁热,阴虚生热,胃中失濡,灼痛隐隐,亦可用八月扎。

3.食入即吐,胃中有热,如用大黄甘草汤,可酌配木蝴蝶、八月扎。幽门不完全梗阻,幽门水肿,呕吐食不下,在辨证基础上,可配加八月扎,通草。

(十四)乌贼骨、瓦楞子

乌贼骨微温,瓦愣子性平,均有制酸作用,适用于胃痛泛酸嘈杂之症。

1.乌贼骨制酸作用较强,且兼止血,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远血)。应研细末吞服。

2.瓦楞子制酸作用较逊,但兼能行瘀消癥,出血之后常多用之。

(十五)九香虫、五灵脂

二药均为行瘀定痛之品。九香虫偏温,其性走窜,兼能理气;五灵脂性平,兼能通经和络。

1.胃病久痛,痛位固定,舌质有紫色,二药可单用或同用。

2.血瘀证兼阳虚者,宜九香虫;兼阴虚者,宜五灵脂。

3.出血后胃脘痛仍作,宜五灵脂,不用九香虫。

4.胃寒冷痛兼瘀,九香虫配肉桂。肝胃不和气痛,用疏肝理气药物效果不著,可加入九香虫或五灵脂,行血以助理气。

5.妇女经行不畅,月经前后胃痛辄发,可加五灵脂,胃痛而兼肢体痛,亦可加用五灵脂。

以上仅从药物治疗方面,加以讨论。由于胃病的病因与生活起居、饮食、精神情绪密切相关,故必须注意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适度、饮食宜热宜软,细嚼慢咽,食量适宜,戒烟禁烈性酒,消除忧虑,避免情绪过分激动,以利治疗。此外,及时进行有关的物理化学检查,其重要性亦不必赘言。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作者徐景藩本文节选自《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脾胃用药

一、四气五味

(一)五味

五味者,辛、甘、淡、酸、苦、咸,用药宜随升降出人选用之,以复三焦气化。轻清成象(味薄者藿香、防风之类),皆上升之药,入上焦而法天;重浊成形(味厚者大黄、赭石之类),皆下降之药,入下焦而法地。辛甘主升,咸苦主降,甘寒泻火,苦寒除湿。故风升生,热浮长,乃辛甘发散之剂,补中升阳而治下陷不足;苦降收,咸沉藏,乃咸苦寒淡之剂,泻火除湿而治浊阴上泛。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脾胃之病,关键在于升降逆乱、出入不行,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糟粕不出则水谷不入,故其治当调其升降而复其气化,其于心、肺、肝、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皆随证用药治之。故《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脾胃气虚,清阳不得上升于天(心、肺),反下注于地(肝、肾),此阳病在阴者,治当从阴引阳,治以辛甘升浮之剂。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宜以人肝肾下焦之药,引甘多辛少之药,使升发脾胃之气,又从而去其邪气于腠理皮毛也。”阴病在阳者,浊阴不得下出于腑,反上泛于天,法当从阳引阴,治以苦燥淡渗泻下之剂。脾胃之病,多清阳下陷,浊阴不降,故《脾胃论》曰:“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脾胃倶旺而复于中焦之本位,则阴阳气平矣。”

凡药之用,当取其性味,以收升降浮沉之功。补泻在味,随时换气。

(二)四气

四气者,寒、热、温、凉,随两仪(太阴、阳明)阴阳选用。脾阴不足宜凉,盖脾阳宜强不宜弱,过用苦寒,每多抑遏阳;胃阴不足宜寒;脾阳不足宜热;胃阳不足宜温,盖胃火宜弱不宜强,过用辛热,每多引动胃火。春、夏、秋、冬,有寒、热、温、凉之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与升降浮沉之别(春升、夏浮、秋降、冬沉);脾胃之病,亦有秋愈、春甚、夏持、长夏起及日出甚、下晡静、日?1?1慧之规律,故用药亦宜随四时阴阳而变。

春宜升发,升麻、柴胡、葛根、黄芪之属宜之;

夏宜浮长,防风、羌活、神曲、苍术,甚者附子、干姜之属宜之;

秋宜降收,云苓、苡仁、黄柏、大黄或沙参、麦冬、五味子之属宜之;

冬宜固藏,党参、山药、芡实、莲米之属宜之。

《脾胃论》云:“夫四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吐、下、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科、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固)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

若兼时邪者,春宜青皮、枳实、枇杷叶、瓜蒌、杏仁、射干、法夏之属去风邪而制升发太过;夏宜黄芩、黄柏、黄连、栀子、藿香、佩兰、人参、麦冬、五味子之属除暑热而养气阴;秋宜芍药、山楂、木瓜、乌梅、甘草、桑叶、菊花、大枣、小麦之属去肺燥而缓秋刑;冬宜肉桂、桂枝、生姜、苏叶梗、神曲之属散寒邪而助阳气。此等药皆治时邪,乃治其标,中病则止。

总之,用药需随四时阴阳而变。《素问·四气调神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

二、健脾养胃调以甘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脾胃论》曰:“甘温能除大热。”《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类经·卷六·脉色类》云:“阴阳形气倶不足者,调以甘药,甘之一字,圣人用意深矣。盖药食之人,必先脾胃,而后五脏得禀其气。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胃属土而喜甘,故中气不足者,非甘温不可。土强则金旺,金旺则水充,此所以土为万物之母,而阴阳俱虚者,必调以甘药也。”《卫生宝鉴》曰:“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

纵观诸家所述,脾胃虚弱,当调以甘药。张仲景创甘温健中之法,李东垣发辛甘升阳之论,叶天士倡甘寒养胃之说,周慎斋制甘淡实脾之方。又元气虚弱,每无升发之机,甘温补中须佐辛甘升阳;阴血亏损,每致邪火炽盛,酸甘敛阴可佐甘寒泻火。

总之以甘药引入脾胃,佐以辛温升阳,酸寒降火,故甘温、甘寒、甘淡、甘辛、甘酸乃健养脾胃甘药五法,复佐之以苦,以苦温燥湿,以苦寒泻火,调其升降而复其气化,脾胃大法不外如此。

脾阴虚证其病机实为脾虚—湿胜—阴伤。以脾虚则湿胜,湿胜则客水停留,真水不生或迫精(阴血津液)外泄而真阴暗耗。故脾阴亏损多见之于以下三种情况:1.久泻,2.久遗,3.蛋白尿。其病机不外脾虚湿胜阴伤,治以甘淡之药健脾利湿养阴(甘淡之药健脾不伤阴,养阴不碍湿)。

若脾阴虚日久,纯虚无湿者,宜《温病条辨》人参乌梅汤或薛生白《湿热病篇》第28条之人参木瓜汤(笔者名)。

《温病条辨》云:“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人参乌梅汤主之。口渴微咳于久痢之后,无湿热客邪诸证,故知其阴液太伤,热病液涸,急以救阴为务。.”

人参乌梅汤(酸甘化阴法)

人参、莲子(炒)、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

按此方于救阴之中,仍然兼护脾胃。若液亏甚而土无他病者,则去山药、莲子加生地、麦冬,又一法也。

《湿热病篇》曰:“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侯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干。胃气不输,肺气不布,元神大亏,宜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鲜莲子等味”。

甘淡一法,本脾阴亏损,水湿停聚之法,若脾气亏虚无升发之气者,慎不可用之。李东垣谓甘淡之药是“降之又降,是更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是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

三、用药心鉴

二芽消食,有升阳之功,麦芽可疏肝,谷芽可醒脾,均宜生用,取其初生之时,升生之气。

山楂消食,色红走心,有活血之效,味酸养阴,且能收敛。

神曲消食,有表散之力(经麻黄、苏叶煎煮之故),且能除湿。

内金消食,有固遗之功,破结之效。

莱菔子消食,有通便之力。

二芽擅消米面食(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

山楂擅消肉食(富含蛋白质类营养物质的食物),

神曲擅消油食(富含脂肪类营养物质的食物),

内金擅消生硬食。

白术健脾止泻宜炒用,除湿通便宜生用。炒用则专走胃肠,生用则兼走四肢肌肉。盖白术含挥发油,芳香除湿,炒用则芳香之性大失而专于补脾。苍术除湿,且有表散之力,能除身痛,又能明目,二药皆可降血糖。

口腻必用藿香,口甜首推佩兰。

大黄攻下且能活血,芒硝泻下又能软坚。

砂仁有补肾之功(人多不识,观封髓丹以砂仁、黄柏、甘草三味自明),甘松有醒脾之力。蔻仁不及砂仁之燥,草蔻燥胜白蔻,肉蔻温摄阳明,益智摄唾最佳。

黄连、胆草、量大败胃,量小(1?9?13g)开胃(苦寒开胃,观《温病条辨》治太阴湿温,不饥不食,以半苓汤,黄连用一钱,其意自明)。胃阴亏虚,青陈皮不如香橼佛手(忌刚用柔)。

青陈皮本中焦药,沉香、槟榔乃下焦法。

瓜蒌能降胸膈痰涎,便溏者以瓜壳,便秘者以瓜仁。

苔白者法夏、干姜多用,答黄者黄连、黄芩可进。

以上皆为寻常之药,兹举数味,使知脾胃用药,当细中求精,精中求化也。

四、护膜法

消化道粘膜上皮存在着粘液——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以拮抗胃酸及消化酶的消化作用与食物的化学性剌激与物理性损伤。故保护消化道上皮的粘液——粘膜屏障,增强消化道上皮的抗损伤功能,为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治法之一,对消化道疾病的病因治疗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某些情况下如脾虚久泻等甚至为消化道疾病的关键性治疗措施。

护膜中药,可分四类:

一为草木药,如浙贝、青黛、甘草、白及、山药、苡仁、莲米、芡实、云苓、人参、粳米等;

二为金石药,如冰片、石青、赭石、灶心土等;

三为动物药,如龙骨、牡蛎、乌贼骨、凤凰衣、鸡蛋壳、人工牛黄等;

四为胶类药,如阿胶、猪肤白、鸡子白等。

服用之法,一般宜打粉,浓煎或文火水调(阿胶宜烊化,猪肤白久煎,鸡子白冲入),边煮边搅,呈稀糊状,分四份,饭后及睡前用,一日四次(三餐后及晚睡前),咽喉食管疾病宜徐徐吞咽,食管疾病尚须转换体位,口腔疾病宜打粉吹敷患处。用药后应尽量不再进食或饮水。凡用阿胶护膜者,必以东阿上品,见效始速。

健康的同时,记得点赞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jj/5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