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①,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②,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①辩:有口才,会申辩。
②积:积蓄,贮存。
真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善于用言语自辩,爱用言语自辩的人不一定善良。有真知灼见的人知识不一定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没有真知灼见。有道的人什么也不保留,他愈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越是把自己的一切给予他人,自己就越加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有道的人的法则是施惠于众人而不与人争夺。《道德经》的结语,人生主旨、治世要义皆在此中。老子最后一次告诫世人:坚守虚空,甘居下位,利民而不害,善为而不争,不要被美言所迷惑,不要为虚名而逞巧,不要为虚荣而炫耀。
这一章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言”和“知”。老子认为,真诚的言论听起来并不美,也不够雄辩。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一定知识广博,但是他们一定能抓住人道的根本。后半部分讲天的法则是“利而不害”。圣人效法天道,只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而不做与人争利的事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里的“美”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和善,而是指华而不实。所以,“美言”指的就是花哨漂亮、夸大其辞、以取悦于人并骗取他人的信任为目的的言语。真正善良的人,绝不会与人争论是非,他们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得木讷,但是脑子却十分清醒。他们看起来十分愚钝,既不善于评论别人,也不善于为自己争辩,但是他们的心灵却清澈如水。老子认为,不善于用花言巧语来争辩的人才是完美的,其本质也是善良的。尽管我们常说“言多必失”,但是言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然而,在老子看来,言语的负面作用比正面作用要大得多。老子之所以这样说,绝不是要我们不说话,而只是想突出“善辩”的弊端。
对于获得知识的博与专,老子有他自己的见解,他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对道的把握(真知)和多闻(广博)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多闻并不能真正地明白道,而明白道的人也不一定依靠博闻来获得真知灼见。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无积”指的是没有必要为自己打算。“为人”与“为己”相对,以他人为目的,为了整个人类的普遍幸福与自由,而这正是道德的至高境界。“与人”和“与己”相对,指的是参与繁个人类社会的活动,从事以实现整个人类的利益为目的的活动。这句话意思是说,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给予了别人却换来了自己内心的充实,自己难道不是变得更富确和充足了吗?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全章的总结,也是整部《道德经》的总结。在老子看来,人类就像是浩瀚大海里的游鱼一样,成群结队,但是每一个个体又有差异。在这个浩瀚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要成长、衰老和消亡,也都无一例外地喜欢生而厌恶死,这是因为生是幸福的,人生在世,既可以抬头观望天上的星星,又可以低头俯看草叶上的露珠。世界上的美丽事物是天地赠予我们的礼物,这些事物可以让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它们的美好而不要求回报,更不用说去伤害我们了。圣人也是如此,他们只默默地奉献而不要求我们的回报,没有欲望,也不妄为。圣人表面上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其实他们的境界是高深而幽远的,常人又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
王弼《道德经注》
无私自有,唯善是与,任物而已。顺天之利,不相伤也。
没有自己占有的私欲,只是以善对待别人,任凭事物自然发展。顺应自然规律,既能够得利,又不会相互干扰。
苏辙《老子解》
信则为实而已,故不必美;美则为观而已,故不必信。以善为主则不求辩,以辩为主则未必善。有以一贯之,则无所用博。博学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圣人抱一而已,他无所积也。然施其所能以为人,推其所有以与人,人有尽而一无尽,然后知一之为贵也。
信用只要确实、牢靠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华美;美只是外部表现,所以美的语言不一定可信。以善为根本就不追求以言辞说服别人,总想以言辞说服别人的不一定善良。有道将其他的具体知识统一、贯穿起来,就不需要知道、见识得很多。知识很多,每天都有收获的人,不一定能了解道。圣人只是持守道,其他的没有什么积累。但是当使用自己的能力来帮助别人,将自己拥有的给予别人的时候,人的所有所知所能总是有局限的,但是道是没有局限的,这样就体验到道的宝贵了。
势可以利人,则可以害人矣;力足以为之,则足以争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尝害;能为能争,而未尝争。此天与圣人大过人而为万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为书,与其所以为道之大略也。故于终篇复言之。
威势可以对人有利,也就可以产生坏的影响;力量能够用来做事,也就可能因此引来争端。具备提供利益和产生危害的威势,而不去危害别人;具备做事和争执的力量,而不去争执,这是天和圣人大大超越普通人并因此引领万物的原因。这些都是老子用来写《道德经》,用来执行道的大致原理,所以到最后一篇还要再讲。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语是朴质而不华丽的,那些听起来华美的语言往往不是真实的。一方面,告诫世人要“言善信”。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应回归于朴素,不要被华美的外表所迷惑。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大道是无言无声的,所以守道的圣人也不会夸夸其谈。他们“致虚极,守静笃”,用合乎道的行动,来教化世人。口舌是致祸之源,贺若弼多言身死,郦食其能说亡身,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的统治者,都应牢记“善者不辩”的道理。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的智者隐藏自己的智慧还来不及,哪能到处炫耀,自以为是呢?而如杨修一样的人,看似聪明实则愚钝。这是老子为人处世之道的一个总结。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不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积聚财富,取怨于人民。他们深明“载舟覆舟”之道,通过使百姓获利来自己获利,使百姓富足而保持自己不殆。他们有所作为却不胡作妄为,成功之后将功劳让与百姓,不居功自傲,因此百姓爱戴他们,尊崇他们,如水流向下一样归附于他们。这是老子治世之道的一个总结,即“利民”、“不争”。
大多数人都希望别人能了解自己的才能,钦佩自己的知识。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做到大智若愚,才能含光于内而不显。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上的天才,他诗词书画无所不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为人洒脱豁达更是成为世人的典范,受到后世文人的敬仰钦佩。然而,在其年轻之时,也曾经喜欢炫耀才能,并因此受到过别人的捉弄。
苏轼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经常相互开玩笑,捉弄对方。一次二人游玩,苏轼笑着问佛印看自己像什么,佛印回答说:“我看你像佛。”苏轼哈哈大笑,佛印问他为何发笑,苏轼回答道:“你看我像佛,我看你像狗屎!”说着又笑得直不起腰来。过了好一会儿,等他不笑了佛印说:“相由心生,心中有什么就能看到什么。”苏轼才知道自己本想捉弄别人,却被别人捉弄了。
还有一次,苏轼悟出了一首禅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是指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况。他觉得自己的体悟很深,于是立刻让童子过江拿去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看完后,知道这是苏轼在向他炫耀自己的文采,于是想捉弄一下他,立刻题了四个字,让童子送给苏轼。苏轼打开一看,竟然是“放屁!放屁!”四字。他立刻起身,前去同佛印理论。
苏轼见面就嚷道:“禅师!我的诗,你看不上没关系,也不能侮辱人呀!"佛印平静地说:“我什么时候侮辱你啦?”苏轼拿出纸说:“今天你一定要给我个说法!”禅师顿时哈哈大笑起来:“你不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轼听后十分羞愧,知道自己的修为还不够。
苏轼在朝廷当官之时,一次去拜访王安石,恰好王安石不在,苏轼就在书房中等待,他看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了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轼瞧了又瞧,觉得王安石真是乱写,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见到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轼知道自己没有别的过错,觉得王安石真是小心眼儿。一天,他出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苏轼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问小孩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苏轼离开花丛,听到不远处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自以为是,改错了王安石的诗,所以王安石才给自己一个教训。
经过这些戏弄和教训以后,苏轼开始变得内敛,不再故意在人前显摆,并写了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吾儿愚且鲁,无病无灾到公卿”来表达自己守愚不骄的思想。
谋局者”(深度好文)首先,你要清楚自己是一个“做事”的人,还是一个“谋局”的人。
“做局”和“做事”有根本区别:
对于一个做局的人来说,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为我所有。
每一件物品、每一项服务、比如:房子、车子、股票、工资、企业、股权等等都只是它的工具,他们的目的不是彻底拥有他们,而是利用他们。通过更新、倒手、与赎回实现增值,然后推高自己的高度,从而可以运作更多资源。
比如对电影来说,当你在看电影,别人却在赌票房。
对于一个谋局面的人来说,要善于看天。
什么是"天"?它是由三个东西构成的:
第一是趋势
趋势就像江水,浩浩荡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投资就是对趋势的判断。
第二是工具
对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造成最大冲击的就是互联网这个工具,未来的几年,VR,各种黑科技,认知技术,基因革命,所有这些都是即将改变我们的工具。
第三是政策
在中国做企业的人,都要了解政策,政策在引导一些行业,我们能不能在政策的红利中,能够获利。
所以在中国,做企业,要看天,天就是趋势、工具和政策。
未来的钱不是“挣”来的,而是“谋”来的
“活是人干出来的,钱是人想出来的。越干活的人越穷,越思想的人就越富有。”
很多人都喜欢做老板,但都是小老板,老板总是做不大。为什么做不大,我认为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老板的意识必须上一个新的台阶。
现代企业必须要突破思维的锁定,企业发展到每一个阶段就要用一个阶段的理念和思想,如百万元的利润就需要有百万元的思想境界;千万元的利润就需要有千万元的思想境界;亿万元的利润就需要有亿万元的思想境界,不然就很难实现突破,而且这种突破不需要很长时间。
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挣大钱容易还是挣小钱容易呢?我认为挣大钱容易,挣小钱难。现在企业目前比较困难,但等到做大后就容易了。活是人干出来的,钱是人想出来的。越干活的人越穷,越思想的人就越富有,这就是当今时代财富创造的环境不一样。在西方国家是越玩越有钱,而我们作为世界工厂包括珠三角地区干了很多活挣了一点小钱就自认为了不得,那真正挣的是辛苦钱和血汗钱。而人家是在做思想,做标准。
我这个没钱的人在教有钱的人怎么赚钱,是因为现代社会的财富机制发生了变化,财富来自思想,做学问的人有思想。一种新思想就是一种新货币,一种新思想就是一种新财富,在当今社会没有思想、没有新的理念、没有新的创新就很难赚钱。
有的企业老板赚了很多钱之后就说他们不会“玩”了,就是利润的来源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的精神世界前进一小步,对企业来说就可以前进一大步。在实践中,我们对物质的突破、对利润的突破来自于大脑的突破,来自于思想的突破。如果思想不能实现突破,那么钱就拿不回来。
有一句话说得好,解放思想,黄金万两;思想解放,万两黄金,所以钱是思想解放出来的。过去对广东来说或许是班门弄斧,但现在不是,广东这几年的发展与浙江相比,我觉得还是有点差距,比如说理念上。思想创造财富,但思想是空的还不行,就要把它物化,变成一种制度,一种体系,让体系去运作。
四种劳动和五种赚钱方式
没有利润就没有企业,就没有生存价值。目前,在中国的现状来看,企业与老板的情况不外乎有以下三种:
1、辛苦不赚钱
老板和员工整天都是没日没夜地加班,这种企业在我国不占少数;
2、越是辛苦赚钱越多,赚钱越多越是辛苦?
能够做到这种境界的老板已经是相当不错了,但已经被钱套住了,与人的本性背道而驰,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休闲、娱乐和玩。这种企业在我国大概占到30%至40%;
3、越是清闲赚钱越多,赚钱越多越是清闲
清闲赚大钱,赚大钱更清闲。穷人的钱用来购物,中产阶级的钱用来投资建厂等,而富人的钱却用来学习和休闲。传统的三大产业发展至今,已经不能满足赚钱的需求,经过发展,体验经济脱离服务产业而单独成为一大产业被提上日程。
在当前市场经济下,我认为存在四种劳动情形:
第一种是一次劳动一次收入,比如公务员、工人等,老板是绝对不会干这种劳动的;
第二种是一次劳动多次收入,如老板;
第三种是一次劳动终生收入,如某个专利、某个品牌等;
第四种是一次劳动多代收入。
在这四种劳动情形下,作为老板就应该选择后三种情形,这关系到老板实施的战略管理。一份耕耘不止一份收获,这就是实现战略转折点的突破阶段。由过去努力工作变为现在更加聪明地工作,实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终生产出、多代产出。
五种赚钱方式:
第一种是站着赚钱,利用辛勤劳动赚钱;
第二种是坐着赚钱,利用经营劳动赚钱;
第三种是躺着赚钱,利用无形资本赚钱;
第四种是睡着赚钱,利用制度赚钱;
第五种是玩着赚钱,利用体系系统赚钱。
真正的企业家是谋局的人,这个局谋好了,体系和系统就建立起来了,像毛XX是最伟大的军事家,但作为军事家的他从来就不会放Qiang,并且在那么多的战争中从未受过伤,对于他而言,这就是谋局,他在打造体系和系统。对于现在的大老板就是要谋局,把大的架构和体系打造起来就可以赚大钱。
一号人物考虑架构,考虑体系,考虑系统,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而处在最高位置,重在把局谋好;二号人物是指一个团队事必躬亲,有所作为,重在把事做好。简而言之,一号人物是天道,是老庄之道;二号人物是人道,是孔孟之道。
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
利润来自体系,这在西方国家是一个很好的见证。这其中有四大原理:分别是让能人为你工作、资本、制度和体系。能者居上,智者居侧,闲人居下。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就要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体系。
同时,我们应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问题数量化,把数量问题程序化,把程序问题体系化。对于大家都很熟悉的新木桶理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做长不做短、做点不做面、做深不做浅以及做快不做慢等四点认识。这就是要求我们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体系。
同时,我们还要复制一个有竞争力的体系,实现复制复制再复制,无限制复制后最终使得成本变为零。这就是实现一个由资本运作到虚拟运作的过程。
我们目前做企业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就企业做企业,另一种就是跳出企业做企业,如张裕葡萄酒有限公司建立酒庄,实现体验经济。因此我们要融入一个更大的体系,一个更多、更大、更好、更强的体系之中。
谋局者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无论炒股、投资、还是买房,做局都是一个跟人性博弈的过程。这种博弈分为四种境界:技术——艺术——法术——道术。
纵横捭阖、抽丝剥茧、设点控局;洞察人性冷暖,解析大众行为,这一路走来,如果做到游刃有余、可收可发,便抵达了“道术”的境界。此时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生来病死,一切在你心里来去自如。
最强的对手就是你自己。一旦你战胜了自己,如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此时的你: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大我无我,众生之所求,正是你所舍。
因此,真正的谋局者到最后都成了一尊慈祥的佛。
如果你对未来感到迷茫!说明你需要静下心来学习了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的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就需要!谢谢
报名黄老师
陈老师
吴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