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8个方子,治失眠高血压肠胃病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 http://www.paisufa.com/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南怀瑾(-3-18~-9-29)

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心肾气交的睡觉法

我们常常讲,人老有几个相反的现象:哭起来没有眼泪,笑起来眼泪就出来了;现在的事情告诉他马上就忘记了,小时候的事情都会记得;坐着就睡觉,躺下去睡不着。

人老了很多古怪的事情,都是相反的。医学的道理,心肾不交就是水火不交了。道家有个办法,不管老年中年或是少年,失眠时,把身体蜷起来睡,变成婴儿状态,两个脚缩拢来,两手也抱起来,容易睡着,这是勉强使心肾的气交。交就是连起来接上电了,这样可以睡着。

治疗高血压、失眠的两个法

1、我当年学道时,有一个年轻的和尚朋友,教我一个外道法子——顽空修法。一边念佛号,一边观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一直向下沉。这个虽然是外道法,但这个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压的人,以及神经快要爆炸的人。我们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压反而弄高了,因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这个法子对治。

2、我当年什么都去学,不管有道无道,都要向他们摸索一下。另外有一个方法,对于高血压、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处。上座,心里头什么都不想,只念一个“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经都放松了,脑子也放松了,有人就用这个法子治好了紧张的毛病。

气功治疗肺病的方法

现在的肺病已不是难题了,药的种类太多,治疗的方法更多。但是在以往的岁月里,肺病是麻烦的事,这里介绍的一个气功治疗,曾经治愈了不少的肺病患者。

将右手握拳,大拇指竖起,放在背后两肩胛骨下端的高度,在脊骨中心点。

左手握拳平置肚脐上。这时开始用鼻孔的肌肉闻气,闻之有声,就好像闻到一样好吃的菜,要多闻一下似的。这样闻气,一连六次,再口吐“呸”音,将气呼出。如此继续作下去,一连三十六次(六闻一呸为一次),即浑身通畅,甚至汗出。

如果原来呼吸不畅通的人,经过三十六次的呼吸练习,即得鼻孔畅通无碍。如果是肺病患者,不能以站立的姿态来作气功的话,可以躺在床上试作,效果也是一样的。

快速强壮身体的妙法--温脐法

道要正常,正常就是道,平常就是道,千万要注意啊!所以讲水火交感,水火相交,火在下水在上,这是比喻而已!道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属于旁门,不过旁门也是门,有时候你们也可以用。大约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的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以治肠胃病。

这是日本人把中国道家的老方法拿出来卖钱,这个在道家叫灸脐法。其实用不着那个,我教你们,年纪大的都可以用,比较保险。

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

大陆当年有些吃鸦片的人,政府禁烟,抓住了要关起来,所以不敢抽啦,就把鸦片烟膏放肚脐上,效果差不多。肚脐有个孔,我们在娘胎里头的饮食、呼吸都靠这个肚脐连到妈妈。

所以把这个药放在肚脐,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比那个温灸器还要好。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老年人的身体绝对保健康,身体需要就吸进去了,不要的它不吸。这样就会水火交感了,继续二三天后,早晨起来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干啦,肠胃病都会好了。

这个是真的秘方,你们也可以替人家治病,不过不要收钱,我公开讲的你们去卖钱,那不太好啊!这个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气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凉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脚底心还发暖,冬天脚都不怕冷的,一定长寿。

左鼻与右鼻

现在讲一个瑜珈术,你们最好能练单鼻呼吸,尤其是坐办公桌用脑筋的朋友,很伤神的,中午以前最好常练习用左鼻子呼吸,没事的时候你就用手很自然的托住右边面颊,拿食指不着痕迹地堵住右鼻孔,这样子同事们根本不会知道你在搞什么气功。

过了中午,反过来多用右鼻子呼吸。我这里只是教你们多用,可不是教你们一直用啊!要不然你们干脆拿棉花球把鼻子一堵,不是更省事吗?这个方法你们不妨一试,包你们身体健康。这是一般道家、密宗们,自认是不传之秘的初步方法。尽管有些人反对这样说出来,但我认为是对人类健康有利的事,用不着守密,应该公开。

而且我素来认为既然是可以助人之道,就是天下的公道,不是属于哪个私有的,也不是属于哪一门、哪一派的。道既然是天下的公道,为什么分这个宗、那个教;这个我的,那个你的?这还叫什么宗教!而且鼻子是人家自己的,你又不能传给人家一个鼻子,你不过告诉人家一个经验罢了,可是许多人真把这些当秘诀了。

你们不要因为我这么轻松的告诉了你,你就不稀奇,不好好去体会。如果能经常这么注意呼吸的话,脾气会变好,心情也会开朗。而且慢慢你能体会得出,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什么地方难过,什么地方发胀、发酸,什么地方发麻发痒,很容易就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了。

这时候一方面找医生,再一方面,最好的办法是用鼻子做气功,慢慢把鼻子弄通。注意啊!这可不是孟子的养气,这只是普通的气功,如果说孟子养浩然之气就是这么养法,那真是冤枉了孟子,也冤枉了我。

还有一点要再提起大家注意的,就是养心养气不一定要盘腿,像大家现在这么坐着就可以。如果说盘腿才有道的话,那就叫“有腿”,不叫“有道”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还有,坐的时候,背脊骨不要靠在椅背上,我们身体背部,和椅子中间最好空一点距离,不要靠紧。

脑部眼部保健法

漏丹的问题,太严重了,阳气愈勃发,精神愈好,无始以来的习气,贪嗔痴,就是淫欲之念跟着来了。英雄可以征服世界,不能征服自己这一点。

如何不漏呢?在那个情况下,哎,说一个办法很彻底很扼要的,其他不说了,其他说了有流弊。这个办法如何呢?自己知道有这个消息时,女人呢,就是春意荡然的时候,就要警醒、警觉,觉了以后干什么呢?拿手摸头,像猴子抓头一样,用这两个大拇指摸后脑,就是刺激脑下垂神经这一部分,掐,掐得舒服得很,由太阳穴一直掐到这儿。

掐了包你头脑清醒。平常都可以做,这也是还精补脑第一妙法之一。掐了摇头;摇了以后转眼睛,眼睛转圈子,转个多少圈随便你,转来转去,这个眼睛近视眼都会好,老花眼也会好的。转了以后眼睛一闭,眼睛回转来看后脑,刺激脑下垂体;鼻子轻轻的吸气,小腹内收几下,收了以后就擦后脑,然后打坐空掉,自然还精补脑,长生不老,就是那么一个小法子。

不要轻视这个小法子,你晓得我磕了多少头来的?花了多少钱供养来的?谈何容易啊!小法子,妙得很!以后自然你会慢慢地从督脉尾闾开始,有个东西拱啊!拱啊!慢慢地上来,真正炼精化气而补脑,到达间脑气通,也可浑然住定。

这时候就不要怕妄念。妄想来了容易自去自散。如此定下去,舒服极了。当然,你说有时候用不灵呢?可能的,久而久之就灵了嘛。

要平常多做,持之以恒,久而久之自然精神充满。自自然然达到如道家所讲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界。那么有个人问充满了以后,阳还举不举呢?不举就是生机断了。但是阳举又怎么样呢?只要过了这个关口,这个关是什么关?

心地一关。虽然用这个法子,可是开初没有充满以前,欲念的力量大得很。所以虽然这个法子是可以降龙伏虎,把这个东西降服下去,收回精的外用。

但是身念还是靠你收心呀!还是靠你空呀!不是在身体上摸两下,连你心念欲念也可以空掉了,那不是唯心的法门了,就是唯物论了!不可能的,心也要你去空。不过生理与心理互相影响,真正做到了,精华内敛,欲念自然会空,所以身心两事要互相为用的。

所以你说心已是无欲呀,这个自然而来呀!鬼话!须知心念还是根本。真能心空一念时,以后的举就无欲了,久而久之,真正精充满了,化了以后,在男人来讲,两个睾丸缩了上去,阳物缩进去了,可得“马阴藏相”。

用几种特殊手法

用下面的手法于每天早晚在自身的几个穴位上行按摩10多20分钟。

对某些小病痛,还有立竿见影之效。坚持长期习练,可以延年益寿,百病消除。

第一种手法:每天早晚平卧床上,去衣袒腹,天冷可盖上被子,双手五指并拢,从肚脐眼为圆心,先用左手的指腹和掌根,按逆时针方向按摩次;再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按摩次。最后又用左手按逆时针方向按摩次。

这是健脾健胃的妙法。有人单用此手法,在三个月内就能治好10多年的老胃病。平时偶有食滞或一般肠胃不适。用此手法就能立竿见影。

此法以逆时针方向为补,顺时针方向为泻。上面说的左―右―左的顺序为补法。适用于年老体虚,大便常年稀烂,小便清长的人习练

如果是大便硬结。身体肥胖,面红耳赤,经常口干舌燥的,就要用泻法,即改为右―左―右的顺序。(这里应注意的是:两补夹一泻为补法,即左―右―左的顺序。两泻加一补为泻法,即右―左―右的顺序。不可单补或单泻。)

脾胃正常的人可用平补平泻法,即用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的顺序。

第二种手法:每天早晚盘坐床上,坐北朝南,双目轻闭,五指并拢,用左右两手的指腹,同时交叉按摩左右两足心的涌泉穴各次,涌泉穴位于第一足趾端与足根联线前五分之一的凹陷处。涌泉穴是足少阳肾经的起点,按摩这个穴位是滋阴补肾,练五脏六腑,活跃肾经内气,强壮身体,防止早衰的妙法。

第三种手法:搓耳朵,两手同时搓两耳,体位随意,从上到下全部搓到。以搓红搓热为度,这是一种全息疗法,因为耳朵是身体的缩影,身体的每一部分,在耳朵上都有相对应的穴位。

故搓耳朵相当于全身按摩,耳朵上有压痛点,就说明身体与痛点相对应的部位有了病变,发现了压痛点,按摩的时候对压痛点应加力搓摸捏挟,以后痛点消失,身体相对应部位的病变也就痊愈了,这与耳针同理,在耳垂内侧,有个神经衰弱点。

神经衰弱患者,一般都能在这个地方找到这个压痛点,挟捏这个压痛点,对提神醒脑,治疗神经衰弱有很好的疗效。按摩或针刺耳光穴和耳中穴,对退感冒高烧和制止呕吐具有独特的功效。

坚持练习“乞丐蹲”,受用无穷!

在《南怀瑾的最后天》一书中对“乞丐蹲”的描述:

刮痧完毕后,宏忍师教我学习膝盖蹲。双手抱膝蹲下,屁股尽量后蹲但不着地,腰、背、头尽量在一条直线上,吸气时闭嘴,呼气时略张嘴,脑袋里尽量一片明澈。我试了试,不太难。

晚饭后,南师问:“国平,宏忍师教你什么了?”

我答:“膝盖蹲。”

南师说:“好啊,你要坚持,这个乞丐蹲啊,是古时候叫花子们饭后休息的一种健身方式,他们都会放一根打狗棒在旁边,双手抱膝蹲着,这对肠胃很好,有利于帮助消化,每顿饭后蹲15分钟,受用无穷啊,你快去蹲吧!贵在坚持。”

我找到一处墙脚蹲下,心里暗笑自己:原来是我听错了,是乞丐蹲,而不是膝盖蹲。

“乞丐蹲”练习方法图

具体方法:(1)饭后,找一堵墙,最好有一个舒适的靠垫(不可太软)。站在墙前,屈膝下蹲,背须要直,贴靠墙壁或靠在软垫上。

(2)注意男女姿势的差别:女士姿势:两脚并拢,屈膝下蹲。男士姿势:两脚微微分开(两脚不可完全并拢),屈膝下蹲,这样可以放松裆部,不会使裆部过紧。

(3)双手结孔子手印,自然放在膝盖上,放松身心。

(4)头要中正,头顶百会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臀部离地,紧压小腿肚上。

注意事项:每次练习十五分钟,眼神内敛,收摄心神,专心下蹲,保持姿势,不要胡思乱想,也不要边蹲边与人交谈或做其他事情。

练习的过程中如出现打嗝、放屁等肠胃蠕动的情况,是正常现象,也是收效的证明,浊气下降自然打屁,千万不可忍屁不放。

开始练习的过程中会有脚麻现象,日久功深自然不会,且能够增加脚力、疏通经脉。

练习十五分钟后,慢慢起身,不要过快过猛,原地舒展身体。如果再配合适当散步,甚合养生之道。此法至简,但功效显著,贵在坚持。

                                                                                                                                            Ⅰ什么是禅一、广义的禅(一)禅宗大师论禅慧皎:“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二)佛学文献论禅《佛学大辞典》: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1、总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审虑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根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一)初禅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二)二禅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名内净支。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三)三禅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坏,故须行舍。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四)四禅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A、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3、四无量心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4、四无色定(1)空处定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2)识处定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3)无所有处定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4)非想非非想处定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广义禅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若不坐禅,平地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三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无有是处。复次《毗婆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名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八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波罗蜜,名八解脱。”二、禅门的禅(一)禅门即禅宗《佛教大辞典》: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二)禅门(宗)的禅1、来源:《缁门警训》:“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2、禅门禅的真义: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六祖坛经》:“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你的星座与血型注定了你的爱情与命运!点下面的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gj/69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