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之路沈仲圭我是怎样学习中医的二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第十一期

导读:沈老出生小康,后家境渐衰求学医道。师从当地名医王香岩,擅长温热病的治疗。出师后,一面任小学教员,一面钻研医学。青年时代,先从《汤头》《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等书开始,渐渐研读四大经典,后精研唐宋诸家、金元四家、明清温病等,在学医过程中多拜益师,接触不同流派的用药组方特点,不管是前辈还是后学都不耻下问,教诲后来者要在在读书和实践,课本和临床之间找到平衡,反复循环,反复实践,才能有所成就。

我是怎样学习中医的

[作者简介]

沈仲圭(~),浙江杭州人。早年受业于王香岩先生。一九二八年任教于上海南市中医专门学校,一九三0年任教于上海国医学院,一九三二年又任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抗战期间,医院院长。解放后先任教于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一九五五年受聘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毕生除热心中医教育外,早年起即为多种中医刊物撰文,为普及中医知识做出了贡献。主要著作有《养生琐言》《仲圭医论汇选》《肺肾胃病研讨集》《中医经验处方集》《中国小儿传染病学》等。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惠也。”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求师问业,原是中医的良好传统。我早年幸遇名师王香岩先生,经他传道、授业、解惑,为我以后的学业奠定了基础。王师擅长治疗温热病,我学习的基本上是叶派学说。迨至壮年人蜀,接触到不同的学术流派不同的环境、民情风俗用药习惯等等,对我理论和临床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江浙医生用乌、附,大率几分至钱许,而川蜀医用乌、附,常用三四钱,甚至有用两许大剂者。解放后到了北京,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名医云集,因此得与四方名医时相过从,各出所学,互相切磋,获益良多。

古人为学,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很有道理。司马迁能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盲”的《史记》,一来由于“天人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掌握了大量文献资料,同时他“二十面南游江滩,上会榷,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笮昆明".历览天下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给验和创作经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国版图辽阔,地理环境、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发病特点等,各地有所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用药习惯、医学流派等,这是由来已久了。如《素向.异法方宜论)即曾评论五方的发病,治疗的差别,提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主张。因此,多向各地医药同行学习,吸收他们的长处,不但不耻相师,还要转益多师,不圈于门户之见,也是克服局限性,取得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方法。我自己曾从“行万里路”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故有深切的体验。老前辈读书多,经验丰富,并有某种专长,向他们请教,得益甚多。同辈亦可互相研讨,交流经验。例如裘吉生老中医自订疏肝和胃散,治肝胃气痛疗效可靠,方用沉香曲香附、甘松、元胡、降香、九香虫、刺猬皮、瓦楞子、左金丸、甘蔗汁、生姜汁。我向裘老索方,他即告我,以后我用此方治神经性胃痛胃溃疡胃痛,均有疏肝和胃、行气止痛之功,但不宜于虚证。解放后,我长期与蒲辅周老中医一起工作,蒲老临床经验丰富,治病颇有把握.我向他学习了不少东西。各地中青年中医,与我联系者颇多,对于中青年医生,我总是满腔热忱地希望他们能继承发扬中医学,对他们的请教尽量做到有问必答,有信必复,同时也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例如,我在一九七九年曾写了《银翘散的研讨》+文,寄给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连建伟同学,请他毫不客气地提出修改意见,结果他果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根据他的意见,对文章中的某些不足之处作了修改。有时遇到疑难病症,我也常常主动邀请连建伟同学一起研究治疗方案,做到集思广益。努力实践逐步提高从前有人说,学习中医要有“十年读书,十年临证”的工夫,读书是掌握理论知识,临证是运用理论于实践。如不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作为实践的根本,比如初学皮毛,辄尔悬壶,以人命为尝试,难免“学医人费"之讥;反之,如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没有实践经验,纸上谈兵,又易误事,而且理论水平也难于真正提高。青藤书屋有一副对联,写道:“读不如行,使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智,然屡蹶讵云能智。”这说出了读书和临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实践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要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包括失败的经验。我从前曾写过一篇《肺病失治记》,总结了自己的失败经验。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可以取得教训,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避免“屡蹶”。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积累多了,业务水平也就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感受也深刻了。医学理论必须时时和临床相印证,体会才能深刻,自愧数十年来疑难大病治愈不多。但每当运用理论于临床取得预期的疗效时,便感到由衷地高兴,如我曾治疗粒细胞白血病,有两例得到缓解,肝硬化腹水有一例根本治愈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病治愈较多等等,反过来,对我的理论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医院协作,临床研究门脉性肝硬化腹水(即鼓胀)之治疗规律,经过临床实践,我深深感到用泄水峻剂,如大戴、芫花、甘遂之类虽能水去腹小,但不久又复发,反复施用,元气大伤,终至不救。由此体验,益信朱丹溪《格致余论》的-段话,为至当不易之论。丹溪说:“医不察病起于虚,急于取效,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一时之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益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故治此症必须“和肝补脾,殊为切当"。近年我曾用赞化血余丹治愈阳痿一例。患者李某,广西梧州某厂“工人,患阳痿已数年,伴有腰酸腿软、心悸失眠等症,来信要求处方。我分析病情,认为系心肾两亏,拟赞化血余丹加减,并改为汤剂。他照方服用月余,诸症消失,一九八O年四月间来信道谢。赞化血余丹,方用血余、熟地各八钱,首乌(牛乳拌蒸)、核桃肉、肉苁蓉、茯苓、小茴香、巴戟、杜仲、菟丝子、鹿角胶(妙珠)、当归枸杞各四钱,人参二钱。照方十倍量,炼蜜为丸,每丸三至五钱,饭前服。功能补气血,乌须发,壮形体。按此方补而不峻,滋而不腻,有补气血、益肝肾之效。因历用有效,故附记于此。长期以来,我还结合临床,努力学习西医知识,以为他山之助。在《新编经验方》等书中,尝试结合西医学理,说明中医方剂的使用,虽然做得不够好,但我直认为中西医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为人民服务。自从一九二四年杭州三三医社出版了我先师遗著《医学体用后,至今我已先后编写了中医书籍十多本。已出版的有《养生琐言》《诊断与治疗)《仲圭医论汇选》《食物疗病常识《肺肾胃病研讨集》《中医经验处方集》《中国小儿传染病学》《中医温病概要》(临床实用中医方剂学》《医学碎金录》《新编经验方》共十二本。近年来,我又编写了《论医选集》(中医内科临证方汇》两本,共三十余万言,其他论文、医案三十余篇。我年虽老迈,但在有生之年,愿为祖国的四化事业,为祖国医学的发扬光大,不断努力,不断前进。附小诗一首,借以自勉:满目医林气象新,姚黄魏紫竞芳馨。神功共赞金篦术,奇效还夸玉函经。病翮何须嗟漫落,奋飞尚拟向青冥。欣逢四化千秋业,指路遥看北辰星”。[注]①粉碎“四人帮”后,医学事业出现-派百花齐放的新气象。②(涅粱经》:"如目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篦决其眼膜。”此借用。西医建筑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故长于实验,现闻已将激光用于医学,能在不到一秒钟内,做好复杂的眼科手术,可谓神矣。③《玉函经》即仲景《伤寒杂病论》别名。中医立足于独特的东方哲学的基础上,以天人相应,整体观为特点,对许多病证疗效卓著,故中西医必须取长补短,通力合作,共同前进。④我年迈,脾肾阳虚,每日食量不足四大两,体重不足六十市斤。精神体力虽差,但学习周总理”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革命精神,每日一卷在手,或执笔为文,以此为快。⑤有马克思主义为指路的北斗星,“四化”大业必能成功,中医事业亦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往期回顾

⊙岳美中:无恒难以做医生(一)

⊙岳美中:无恒难以做医生(二)

⊙任应秋: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一)

⊙任应秋: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二)

⊙姜春华:我的学医过程(一)

⊙姜春华:我的学医过程(二)

⊙金寿山:路是人走出来的(一)

⊙金寿山:路是人走出来的(二)

⊙郭士魁:在研究防治冠心病的道路上(一)

⊙郭士魁:在研究防治冠心病的道路上(二)

⊙李聪甫:业精于勤,荒于嬉(一)

⊙李聪甫:业精于勤,荒于嬉(二)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一)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二)

⊙彭履祥:学无捷径贵在有心(一)

⊙彭履祥:学无捷径贵在有心(二)

⊙彭履祥:学无捷径贵在有心(三)

⊙彭履祥:学无捷径贵在有心(四)

⊙何任:医林四十年(一)

⊙何任:医林四十年(二)

编辑:王旭

审核:崔金峰

如果您感觉文章不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xiangchonga.com/jcgj/60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