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订阅顶尖名校博士,讲解靠谱健康知识作者简介张鹏程,清华大学生物科学本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细胞生物学博士,现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美国三大国家学院5月17日发布报告指出,转基因作物并不会导致癌症、肥胖症、肠胃病、自闭症以及过敏反应的增加,人和动物均可以安全食用。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以及美国国家医学院召集的专家委员会,由50多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科学家、研究员以及农业专家和工业专家;历时两年完成了这份长达页的报告,回顾了超过项研究,并总结了转基因作物诞生20年来的数据。撰写这份题为《转基因作物:经验与前景》的报告的初衷,是提供一份针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研究的客观总结。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物质被人工改造,以赋予它们自然条件下不具备的性状。两种常见的性状是,对害虫的抵抗力(抗虫性)以及对除草剂的抵抗力(抗药性);抗药性作物让农民能够用更大剂量的除草剂来除草,而不伤害作物本身。近期开发出来的抗旱性作物也越来越流行。随着转基因作物的普及,由转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转基因食品也越来越常见。它们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报告速览
食用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自年代中期以来已常见于美国与加拿大(北美)民众的餐桌,而鲜见于英国与西欧(欧洲)人民的饭碗。为了评估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委员会对比了北美与欧洲各自的疾病报告。在对比了各类疾病在北美以及欧洲人口当中的分布与趋势后,委员会并未发现北美开始种植转基因作物以后与欧洲相比有显著区别。例如,转基因食品与肥胖症和二型糖尿病并无关联;乳糜泻症(该病患者无法消化面筋)在北美与欧洲人口中都呈增长的趋势;而泛自闭症障碍症候群(AutismSpectrumDisorder)在英国和美国儿童当中的增长趋势类似。报告据此得出结论:与普通食品相比,转基因食品并未增加人体健康风险。种植品类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进行商业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仅12种。按照种植面积计算,棉花、大豆、玉米、甜菜与油菜占了绝大多数。美国种植的主要转基因作物包括棉花、大豆、甜菜、油菜、紫苜蓿和木瓜。次要的则有西葫芦、黄南瓜、苹果与土豆。不过,其中四种作物的普及率极高:年,美国耕种的99%的甜菜、94%的大豆、94%的棉花以及92%的饲料玉米都是转基因作物。它们要么抗药、要么抗虫,某些情形下二者兼具。报告中提到,全球可耕种土地的12%被用来种植转基因作物。但是也出现了抵制转基因作物的现象,以欧洲为甚。经济影响与生态影响
总体来讲,转基因作物为农民节省了耕作时间,也减少了杂草与害虫造成的损失。但是转基因作物对害虫、杂草、耕作技术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抗虫性作物在美国中西部减少了某些害虫的数量。然而在其它地区,针对抗药性转基因作物施洒农药却导致了具备抗药性的杂草出现。在美国种植转基因作物也并未增加产量,这与转基因支持者所声称的并不一致。各方评论,众说纷纭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非盈利监督机构CenterforScienceinthePublicInterest的生物技术总监GregoryJaffe认为,该报告系统而透彻地回顾了过往的研究,并对大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评估。该机构并未参与撰写本报告。反对转基因作物的团体则批评该报告由于受到来自农耕产业的压力而在结论的科学性上打了折扣:FoodandWaterWatch是一个监督美国政府的民间团体,该团体指出,由于委员会成员与生物科技公司联系紧密,因此该报告的独立性应受到质疑。团体的执行董事WenonahHauter说道,“质疑者长久以来被边缘化了。”非转基因:是情怀还是卖点?很多美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以及其它影响表达了顾虑。市场调研公司NPD集团去年发布的一项民调显示美国民众有57%的人对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隐患表达了担忧。食品产业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民意。据一份名为《ProgressiveGrocer》的商业杂志年的报道,美国贴有“非转基因”标签的食物与饮品年的销售额高达亿美元。给食品打上“非转基因”标签已成为一种流行的营销技巧。非盈利机构“非转基因项目”网站上列有近三万五千种认证产品。市场调研公司PackagedFacts估算全球饮食产业年的产值超过5万亿美元,其中非转基因产品产值占五千五百亿美元。预计年全球非转基因产品市场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美国三大国家学院发布的这份报告应该不会改变那些(钟爱非转基因产品)的消费者的主意”,位于洛杉矶的食品产业分析师PhilLempert说,“这是一个感情问题,而非科学问题。”担忧与批评:环境及社会影响难以评估把细菌的基因转入农作物当中,听起来挺可怕。其实这和人类大约一万年前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一直在进行的对农作物的品种选育一脉相承、别无二致。今天人们普遍耕作的农作物,经过了人们千百年来的人工选育,都早已不是“自然状态”下的野生植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选育的方法也在发展。杂交育种就是在作物的野生“亲戚”当中寻找理想的性状(如雄性不育、抗倒伏),然后通过杂交把决定这些性状的基因引入农作物当中。转基因技术只是比杂交育种更进一步,不仅可以选取野生植物当中的优良性状,还能选取其它任何物种的优良性状,用转基因技术导入农作物当中。随着科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正在研发新一代的转基因作物,譬如有人正在尝试用近来方兴未艾的基因修改(Geneediting)技术直接修改农作物本身的基因,从而避免导入外源基因。现有的数据并不支持转基因食品损害人体健康的论断,但是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仍然难以全面评估。转基因作物如何抗虫?抗虫作物可以简单理解为自带杀虫剂。以孟山都公司的Bt棉花为例:棉花的主要害虫是棉铃虫的幼虫,隶属昆虫纲鳞翅目。而苏云金芽孢杆菌(学名Bacillusthuringiensis)会产生一种叫做Bt毒素的蛋白质,能够融解鳞翅目幼虫的消化道从而将其杀死。孟山都公司用转基因技术,把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相关基因转入棉花里面,让棉花也能产生Bt毒素,即所谓的Bt棉花。棉铃虫的幼虫如果吃进Bt棉花,Bt毒素就会将其杀死,无需杀虫剂。这样就减少了杀虫剂的用量,既节约成本也保护环境。(Bt毒素对半翅目的害虫——如蚜虫、盲蝽蟓、九香虫等——无效,所以不能完全避免使用杀虫剂。)转基因作物如何抗药?除草剂分广谱与窄谱两大类。窄谱除草剂仅能杀死特定品种的杂草,而广谱除草剂能够杀死大多数的绿色植物。考虑到成本,如果能用广谱除草剂杀死所有杂草,是最理想的。然而广谱除草剂却并不能区分作物与杂草。孟山都公司上世纪70年代开发了广谱除草剂草甘膦(Glyphosate,商品名年年春或者农达,系英文Roundup的翻译)。草甘膦极易被植物叶片吸收,并且传导至植物全身。不仅如此,草甘膦还能够在土壤中迅速降解。草甘膦专杀处于成长期的植物,通过抑制植物体内EPSP合酶的活性来致死。EPSP合酶是合成某些特定氨基酸所必需的酶,广泛分布在植物、真菌、细菌、藻类以及寄生生物当中(动物里面没有这个酶,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相关氨基酸)。孟山都在农杆菌(CP4菌系)当中找到了一种不受草甘膦影响的EPSP合酶,将相关的基因转入到大豆当中,相当于给大豆穿上了一层防弹衣,这便是抗药大豆。种植抗药大豆的同时使用草甘膦,就可以在杀死杂草的同时确保农作物不受影响,节省了除草所需的时间和资金。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影响体现在抗药性杂草和Bt抗性害虫的出现。转基因作物在北美的大规模商业种植,自年代中期至今已20年。然而,随着抗虫作物的种植,害虫们也逐渐进化出了针对Bt毒素的抗性(Bt抗性),迫使人们逐渐增加杀虫剂的用量。抗药作物的广泛种植与草甘膦的使用也导致抗药性杂草的出现,也迫使人们逐渐增加草甘膦的用量。这对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难以评估。
另外,围绕转基因作物也有社会层面上的担忧。譬如,孟山都公司开发的抗药性作物只能抵抗草甘膦,而草甘膦同时也是孟山都公司的一项主打产品(其专利年已过期)。有人指责孟山都公司通过推销自己的抗药性植物来抢占除草剂的市场份额。孟山都公司早期开发的转基因作物,主要市场对象是农民,帮助他们简化耕作流程以及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因此孟山都的转基因作物广为流行。但是对于面临粮食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别国的企业掌控着粮食作物的种子,确实能引发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客观看待、理性讨论围绕转基因作物的争议,往往已不再是科学问题,而已成为感情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任何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合理使用能造福人类,滥用则可能祸害一方。一方面来说,用更少的成本来生产更多的粮食或者经济作物,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扶贫脱困具有重要意义。粮食生产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之一,正是对农业技术、作物性状的不断提升,人类才能从蒙昧懵懂一路走到现代文明。而另一方面,正因为粮食生产如此重要,所以更要慎重对待,不可轻忽。但是无论是支持也好,质疑也罢,最重要的是——客观看待、理性讨论。健康君编辑miffyyz参考文献1.AcademiesofSciencefindsGMOsnotharmfultohumanhealth.USAToday.(南昌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复方利多卡因软膏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