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写在朋友圈的文章,感觉还可以,发出来让大家看看
家有本草
前段时间电视热播《本草中国》,这期待许久的,关于能否在节目中获得多少关于本草的知识,我没有多少期待,我倒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好地契机,能让广大百姓更好地理解中医中药,让相关部门以及医学工作者更加注重药物的品质,监督监管。中药真,中医才更真,中医药这个宝库才能更好地拯救黎民百姓于疾苦。
国有中医,让我们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历经各种大疾病大瘟疫的肆孽,仍然使我们华夏名族繁衍昌盛,此国之幸也。中医中药,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信仰,也让这种信仰绵延千年,在新的时期,更加的自信。
本草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浪漫诗意和人文关怀的名字。
作为一个初入中医药殿堂的年轻人,总期望有一天可以登堂入室,拨开云雾,看见中医药这个殿堂的塔尖,然后继续前行。经历了临床,初识了中药,总感觉自己已经在路上了,并且越走越自信,越走越有感觉,逐步的接近一些“大道”,不敢言望尽天涯路,要是那样学医之路也太没意思了,我们需要的就是一种无限可能的中医,期望的就是一种无限可能的人生,不能一眼就看到头,看到死。
赘述莫多,且谈家有本草。
说起本草,第一要提及的便是自己。读书二十余年,学医九载,看了一些书,对中药也只能算是略知一二,要是有亲朋好友问我,某某中药的作用,我是可以说出一二三的,告诉他们这些药的作用,应该怎么用,如何煎煮,然后询问者点头离去,自己心中也有欢喜。
家有本草,是言本草书籍。自从自己行医,便不惜重金买书,《中药炮制学》《中药饮片炮制彩色图谱》《国家药典中药使用手册》《中药鉴定学》等等,一有时间就会翻来看看,虽然有些书编写的没有期望的那么好,但作为医学扫盲来用是完全可以了,估计下一步又要买书了,这些书已经把我这文盲变成了小学一年级的水平,所以买书该上二年级了。书买了并没有束之高阁,偶尔爸妈爷爷以及邻居们也会翻开看看,拿着从外面采来的花花草草对比一下。
家有本草,亦言中药本草实物。自从正式行医看病以来,便买了药橱还有各种中药,大约有二百种中药,患者来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治以针灸,处以药方,然后爷爷帮忙“锱铢必较”包中药。亲朋好友来诊,有时也不论以斤两,信手拈来,嘱以代茶饮或者泡脚,然后得意洋洋得问爷爷:世界上谁抓中药最快,随便一抓就可以了。
家有本草,是说村的附近,住宅旁边,处处皆本草。我家旁边的小河边长满了大蓟小蓟,后面的徒骇河里放眼望去尽是芦苇,地上芦苇,地下芦根;比芦苇矮一些的便是香附了,不过也藏在地下,还有夏天的蒲黄,不过这也是很难得到的。河边的杂草中,树林里到处藏有宝贝,益母草啊,蒲公英啊,水蓼啊,地锦草,还有全身都是宝贝的桑树,不胜枚举。要是夏天,杨树上偶尔也会发现蝉蜕,榆树树枝上会有桑螵蛸,还有我刚认识的九香虫;水中自然有水蛭和蟾蜍了。有些药易得,有些药可望不可及。
家有本草,中医人,中药书籍,中药饮片还有遍地都是的中药百草,家之幸也,人之福也。
爷爷是名老大夫,在家门口中了一棵瓜蒌,后来天花粉冒出了很多新芽,就不单单是一棵了。瓜蒌的藤蔓长得很茂盛,爷爷就会系几根绳子,然后把它们引到电线杆上,于是到了秋天就会在门口的废旧电线上结满了数不清的黄澄澄的瓜蒌,这些瓜蒌可以用半年了。要是有谁家的小孩或者大人长了冻疮,爷爷奶奶就会送他们几个瓜蒌,教他们用瓜蒌瓤子涂抹患处,往往神效。爷爷要是整理好了自己的菜园子,闲暇之时就会出去采药,我们这里没有山,有的是沟河湖泊,正如我前面说的中药到处都是,只是缺乏名贵。
家有本草,也让我学着做饭煮肉炒菜的时候适当放一些中药,比如大家熟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我还在炖鸡肉的时候放一些黄芪当归白芍之类的药物,冬天吃火锅也会放一些肉桂干姜之类的中药,还有很多次尝试,每次都觉得味道很好,自得其乐,大家乐就好了。
熬药,做饭,炖肉;采药,种花,耕庄稼等都是相通的,自认为不是好厨子的老百姓不是好中医。万事万物相通,人与自然相通。
家有本草,国有中医药好事也。《本草中国》讲了很多,拍了很多,很好,值得一看。不过这也告诉我们中医人还要懂中药,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药人,才有可能登堂入室,造福家人与病人。如果医不认药,就如将不识兵,怎能打赢战争,攻克怪病难病大病。
家有本草,人有信仰,让我们怀有这份崇高的信仰,一起上路如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