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踏青采茵陈”你准备好了么?
“人间难得三月天”,三月的天,草木萌生。因四时之中,春属木,春三月,万物生长发育,肝也属木,喜条达,与木的特性也相类似。《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因此,用中医的话来讲,四季中春季正是养“木”气,柔“肝”气的最佳时节。
故春天,也是用茵陈最多的季节,早早地就去挖许多茵陈来泡茶喝。春天,只要是病人说口苦,再看到病人舌上有一层黄黄腻腻的舌苔,就在药方里添上一把茵陈,准没错。
民间许多可以入药的东西一进药铺名字就变得文雅好听了。萝卜子叫莱菔子,橘子皮叫陈皮,瓜蒂叫苦丁香、苦楝子叫金铃子,驴皮胶叫阿胶,鸡嗉子叫鸡內金,连狗尾巴草、臭屁虫的名字都很雅致,分别是谷莠子和九香虫。走进药铺,说给我来二两白蒿,掌柜的准会回答你,本店只有茵陈不卖白蒿。白蒿就是茵陈,茵陈就是三月的白蒿。
晋南一带,三月三,食野蔬,野菜入食是自古的传统。更有民谣“三月三,白蒿翻,吃了白蒿活千年”。传说白蒿治百病,不但可以与白面或玉米面伴着蒸食还可做粥、做馅。
春暖花开的时候,田间、埝头、沟楞、地边走一走,随处可见。初长出来,疏散纤细的小叶子,形状像雪花,颜色微绿泛白,叶梗茸茸的,给人一个温和柔顺的感觉。
二月里刮春风。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这是汪曾祺在《葡萄月令》里的开篇。抛砖引玉,说茵陈蒿是为了引出后文的葡萄。别说,和葡萄相比,茵陈还真是像块砖。它结实、野生,不用压枝、不用下窖、不用上架,更用不上波尔多液。葡萄就像“老戏骨”,生来是要唱大戏的,架子搭的足,先把舞台铺满才出场。而茵陈则像吃青春饭的,最多也就是个“青衣”,一身青褶子,刚把青年唱过就没戏了。
戏总是让人觉得老。茵陈其实也是老的。“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可茵陈又不老,它的根是旧的,心却年轻,逢春便发。
“三月茵陈四月蒿。”茵陈的青春只有一、二、三,数到四就没了。这要怪华佗。据说华佗老先生有次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过了一些天,他发现病人竟然好了。一问,人家说是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去采,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都没用。华佗又去问人家吃的是几月的蒿子,说是三月的。华佗恍然大悟,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可能就是三月的蒿子有用。为了摸清药性,他连试三年,终于弄清,并编歌诀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自此以后,四月的茵陈长得再高,花骨朵打得再漂亮都成了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在乡下若一个男孩子过了三十还没成家立业就会被讥笑。看看你,长过头了,再长就是一把干柴,茵陈蒿子。
所以采茵陈要趁早。二月二,采茵陈。南宋洪舜俞说:“酣槽紫姜之掌,沐醯茵陈之丝。”李时珍云:“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作茵陈饼食之。”这时的茵陈刚出土,还是小小的一团,鲜嫩,似乎一掐都能掐出水来。需要的其实也就是这嫩汪汪的水。蒸糕、菜饼、蒸肉都被它染得绿绿的,嫩嫩的,透着稚气未脱的清香。
三月三,茵陈长大了一些,正好药用。一朵一朵,绿茵茵的,青春逼人。虽然还是清纯得很,不谙世事,可叶子的背面已经开始泛白,像蒙了一层薄薄的雾,有些朦胧之意。一朵一朵地采回来,晒干。晒干后的茵陈最特别,异常柔软,绵绵的,所以又称做“绵茵陈”。
茵陈的戏不多,可它有“撒手锏”,它是清利湿热、祛疸退黄的高手。人其实最脆弱,湿热一旦入侵,就会浑身无力,食欲不振,像霜打过的茄子,变黄发蔫,毫无生气。刚出生的婴儿会出现“新生儿黄疸”,全身皮肤黏膜变黄,严重时眼睛也变成黄色。大人就是“肝炎”,甲、乙、丙、丁、戊都会冷不丁地冒出来报到。
老百姓很喜欢茵陈。因为它疗效好,见效快。特别是退黄疸,立竿见影,用一天就一个样。茵陈的“青春逼人”之气一入场,那些湿气热气都会节节败退,直至退出原本不属于它们的领地。湿热是什么?在中医里没有细菌、病毒这样的名词,在这里它们统统称为邪。邪分六种,风、寒、暑、湿、燥、火。六邪都可致病,如感冒发热就是受了风寒或者风热。可能是一种邪致病,也可以是两种合在一起致病。湿邪和火邪纠结在一起就是湿热,湿和风在一起就是风湿,其余均可以此类推。六邪中,以湿最令人讨厌。它若在,该病就是缠绵的,经久不愈型。比如脚气病、肝炎、瘟病等。有邪就有正,邪总是不能压正,一物降一物,绵绵的茵陈正好用以驱逐绵绵的湿气。
茵陈的药用价值
茵陈:又名茵陈蒿,中药名。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春季幼苗高6~10厘米,采收,或者秋季采收。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生用。
中医临床理论中,茵陈蒿,味苦,性平,主治风湿,寒热之邪气,利湿热,退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茵陈蒿治四种外邪。《千金方》“治通身风痒,生疮疥,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立瘥。”然疮疥多因湿与风而成,此为二邪。《食衣心境》:“主除大热,黄疸,上风头痛,风热瘴疠,利小便。”可谓四邪俱全。《图经》云:“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决胜”《本草拾遗》:"虽蒿类,苗细,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后加蒿字也。"《神农本草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茵陈有显著利胆作用,并有解热、保肝、抗肿瘤和降压作用。其煎剂对人型结核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对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的作用。
“茵陈”的炮制与保存
普通保存方式
采收后的茵陈应及时于通风处摊开晾干,晾干以后,密封储藏在阴凉干燥环境中,避免光照,避免生虫子。
中医炮制方法与标准
茵陈炮制方法与标准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l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营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南朝宋有去根细剉法(《雷公》)。宋代增加了焙制(《洪氏》)、酒制(《妇人》)。元代又有酒炒和去枝,叶手搓碎用(《宝鉴》)。明代有了酒浸制(《奇效》)、酒洗法(《仁术》)、醋制(《普济方》)。
取原药材,除去残根、老茎、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绵茵陈呈松散之团状,灰绿色至黄绿色,全体密披白色茸毛,质绵软如绒;气清香、味微苦。茵陈蒿为类圆形片,或块、茎、叶、花序、果实混杂。断面类白色,周边淡紫色或紫色,体轻,质脆,气芳香,味微苦。
茵陈水分不得过12.0%。绵茵陈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25.0%,含绿原酸不得少于0.50%。花茵陈含滨蒿内酯不得少于0.20%。
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归脾经、胃经、肝经、胆经。具有清利湿热,退黄疸的功能。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净治切制,便于调剂和制剂。
1、湿热黄疸单用本品,大剂量煎汤内服,可清利湿热,治疗黄疸。可配伍附子、泽泻,有利湿退黄之功。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如茵陈蒿汤(《伤寒论》)。
2、急性肝炎与郁金、甘草同用,治疗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如胆郁通(《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茵陈中利胆作用最强的成分为茵陈香豆酸A此外为对羟基苯乙酮。所含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色原酮也有较强的利胆作用。香豆素类化合物有扩血管、降血脂、抗凝血作用,故临床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6,7-二甲氧基香豆素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有抗炎作用,对正常小鼠体温有明显降温作用。茵陈蒿还有明显的镇痛消炎作用,并能促进白细胞分裂,提高T细胞的免疫活性。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茵陈药材滨蒿内酯(6,7-=甲氧基香豆素)含量差异明显:花期;花前期;带花枝梢;枝干。为此,采收茵陈蒿时,最佳时期为9月中上旬。3~5月份的茵陈水提物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提高耐缺氧能力。茵陈蒿水浸液、乙醇溶液及挥发油均有降压作用,茵陈煎剂对CCl4致动物急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藏茵陈对家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收缩活动具有增强作用。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洗净切碎用的。
2、文献摘录茵陈蒿“凡使,须用叶有八角者。采得,阴干,去根,细剉用。勿令犯火。”(《雷公》)
茵陈治黄疸,始于《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用本品配以栀子、大黄;用治黄而鲜明,热胜湿盛的阳黄证;《张氏医通》又取以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肤色晦黯,寒盛阳虚的阴黄证。这说明茵陈是治黄疸的主要药物,它可随寒热不同而辅佐适当的药物。药理研究证明它能增加胆汁分泌,有利胆作用,临床上均切段生用。茵陈历代均用春季采收的“绵茵陈”,不用秋季采收的“茵陈蒿”。据研究,其利胆成分6,7二甲基香豆素在幼苗中不存在,仅存在于花序和果序中;茵陈香豆酸甲、乙和茵陈色原酮等也均在花蕾期的花序中出现,含量高峰在9月份,故《中国药典》年版作了相应的修改,茵陈蒿亦作药用。
茵陈的开发与利用
在老北京,曾经有一个习俗是开春必喝“茵陈酒”。“茵陈酒”碧绿、微苦、清香,可舒筋活络,清热燥湿。过去北京同仁堂一到开春就会派人到天坛朝阳处去挖茵陈,晾晒一二天,取回做酒母,而制“茵陈酒”必须用一年后的酒母。泡时加入白术、法半夏、冰糖等,先放入铜罐中一段时间,再密封瓦罐中六个月。据史料记载,“茵陈酒”作为“四宝酒”(佛手酒、金橘酒、玫瑰酒、茵陈酒)之一,曾入清宫为老佛爷慈禧太后四时健身活血用的御酒。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写,钱老人平时喜欢喝茵陈酒写诗。台湾作家唐鲁孙也曾写道:“北平同仁堂乐家药铺有一种酒叫绿茵陈,这种酒绿蚁沉碧,和法国的薄荷酒,一样翠绿的可爱……从前梅兰芳在北平的时候,常跟齐如老下酒馆,兰芳最爱吃素炒豌豆苗,齐如老必叫柜上到同仁堂打四两绿茵陈酒来。边吃边喝……现在在台湾甭说喝过绿茵陈的,就是这个名词,恐怕听说过的也不太多啦。您在北平喝过同仁堂的绿茵陈,现在一提起来,您会不会觉得香涌舌本,其味无穷呢!”
一杯茵陈茶,汤色明亮,气味浓香,代为茶饮,保护着肝和胆,驱散了黄和湿,实为四季养生佳品。
美丽吴家庄∣美丽乡村长按,识别小孩为什么会得白癜风有关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