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鱼草嫩苗(摄于湖南长沙)
本品为马钱科植物醉鱼草的全草。始载于《本草纲目》,因渔人采其花、叶毒鱼,尽圉圉(yǔyǔ)而死,故名“醉鱼草”。
NO.1前人经验
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醉鱼草花、叶,辛、苦,温,有小毒。主治痰饮成齁(hōu),遇寒便发,取花研末,和米粉作果,炙(zhì)熟食之,即效。又治误食石斑鱼子中毒,吐不止,及诸鱼骨鲠者,捣汁,和冷水少许咽之,吐即止,骨即化也。久疟成癖(pǐ)者,以花填鲫鱼腹中,湿纸裹煨熟,空心食之,仍以花和海粉捣贴,便消。”
醉鱼草花期(摄于湖南长沙)
NO.2功效主治
醉鱼草,辛、苦,温,有毒,入肝、肺经。主要功效有:祛风,杀虫,活血。
1
祛风:本品辛温走窜,可治风邪所致之流行性感冒,咳嗽,哮喘,风湿关节痛,痄腮,瘰疬。
2
杀虫:本品可杀虫,适于蛔虫病、钩虫病。
3
活血:本品辛温活血,适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症。
用法:9~15g(鲜者25~50g)煎服;或捣汁患处。
醉鱼草开花(摄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药植园)
现
代
研
究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醉鱼草含黄酮类、苯丙素酚苷、萜类等成分,有抗菌消炎、保肝利尿、镇静止痛、抗氧化和杀虫等作用。
NO.3参考资料
冉先德.冉氏释名本草[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
李时珍原著,李炳文主编.本草纲目彩图版,(下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1.
詹寿发,陈晔,樊有赋.醉鱼草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J].生物学教学,,36(10):2-4.
音频:葛观
图片:山人文字:山人